臘子曲,即臘子河,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白龍江北岸一級支流,主源發源於甘肅省迭部縣桑壩鄉迭山南麓的格熱隆哇,初稱格熱曲,東流進入臘子口鄉境後與發源於五股子山南麓的臘子溝小溪匯合後稱臘子曲,又南流依次納入牛路庫、亞路庫、美路庫等小支流,沿臘子溝南流穿越舉世聞名的天險臘子口、臘子口鄉政府駐地後於臘子、洛大、桑壩3鄉交會處與桑壩曲匯合。在洛大鄉代古寺北注入白龍江。全長56公里,落差1885米,多年平均流量12.72立方米/秒。
臘子口峽,即天險臘子口。位於臘子河下游,地勢險要,素有“天險門戶"之稱,是甘川通道之咽喉。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先後長征經過臘子口,舉世聞名的“臘子口戰役”就發生在這裡。1972年修通岷代公路穿過峽谷,昔日天險變成暢通無阻的柏油通途。
臘子曲水能是其主要利用價值,1979年於峽口北側1公里處建成2×500千瓦水電站一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臘子曲
- 所屬水系: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白龍江的支流
- 地理位置:甘肅省迭部縣
- 流經地區:甘肅省迭部縣
- 發源地:甘肅省迭部縣桑壩鄉迭山南麓的格熱隆哇
- 河長:56 km
- 流域面積:486.4 km
- 平均流量:12.72 m/s
- 落差:1885 m
- 河口:洛大鄉代古寺北臘子溝口
幹流概況,水文特徵,幹流峽谷,主要支流,治理開發,灌溉,水電,河谷交通,流域概況,社會歷史,地理經濟,歷史文化,
幹流概況
臘子曲,發源於迭部縣臘子口鄉北部格熱隆哇(意為長嶺溝),由西北向東南流至長征橋的上游段稱格熱曲(長嶺河),中、下游部分叫臘子曲(義為山腳河):流程內先後匯集了牛路庫(竹子溝)、亞路庫(上溝)、美路庫(下溝)、老龍庫(坡溝)、久里才隆哇(李子溝)、龍找庫(牧羊溝)等溝谷的數條小支流。由北向南順道繞隆哇(臘子溝)穿過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紀念地天險臘子口和康多村(臘子鄉政府駐地),在臘子、桑壩、洛大三鄉境交界處與桑壩曲匯流;南經洛大鄉尖藏村,於臘子溝口注入白龍江,全長56公里,河床平均寬3米左右,
水文特徵
臘子曲集水面積486.4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7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5.4立方米/秒,實測最小流量2立方米/秒。流域植被良好,森林覆蓋率50.6%,灌木林覆蓋度占35.3%。1979年在臘子口北側建成2X500千瓦的臘子口電站一座。
幹流峽谷
臘子口峽,即天險臘子口。位於縣境東北部迭山東延南麓臘子鄉境內,岷(縣)代(古寺)公路58.7公里~59公里之間。峽道走向南北,長約300米,寬僅8米,東西兩面懸崖峭壁高達500米。臘子河由北向南奔流穿峽,地勢險要,素有“天險門戶"之稱,是甘川通道之咽喉。
1979年於峽口北側1公里處建成2×500千瓦水電站一座。1980年8月21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在南側建起“臘子口戰役紀念碑,1990年又在紀念地建成接待旅遊觀光的“臘子口賓館”一幢。
主要支流
桑壩曲,以流經桑壩隆哇(溝)而得名,意為“落雞河"。發源於迭山主峰東延南麓的久多隆哇(溝)。上游由數條小溪匯集而成,中游又匯入桑藏、足彥、貢高、隆哇(上崗溝)等溝谷的數條小溪。幹流順桑壩隆哇向東南流經桑壩鄉境的吾乎、黑拉附近,至賽當寺(鄉政府駐地)轉向東流經道藏若由(道藏村河壩居住點),在桑壩和臘子、洛大三鄉境交界的岔路口與臘子曲匯流,再向南注入白龍江。全長約50公里。集水面積26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93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2.9立方米/秒,實測最小流量1.19立方米/秒。流域內森林覆蓋率49%,喬木林覆蓋度35.6%。1978年在鄉政府駐地西北3公里處,建有裝機容量160千瓦的水電站一座。
治理開發
灌溉
臘子曲流域,主要以提灌為主,主要的小型電力及柴油機提灌站有:
提灌站名 | 建成年代 | 提水級數 | 揚程(米) | 流量立方米/小時 | 裝機容量台/千瓦 | 設計灌溉面積 | 有效灌溉面積 |
---|---|---|---|---|---|---|---|
臘子鄉康多提灌 | 1987 | - | - | - | - | 60 | 60 |
桑壩賽當提灌 | 1991 | - | - | - | - | 100 | 100 |
洛大尖藏電灌站 | - | 2 | 120 | 90 | 2/142千瓦 | 250 | 250 |
水電
桑壩、臘子曲,平均流量9.72立方米/秒,最大水頭895米,理論電力蘊藏量3.17萬千瓦。
臘子口電站,位於迭部縣臘子口鄉,建成於1979年,裝機容量2*400千瓦。桑壩電站,位於迭部縣桑壩鄉,建成於 1978年,裝機容量1*160 千瓦。
河谷交通
臨洮——文縣古道,自臨洮溯洮河至岷縣,由岷縣經栗林溝入縣境越鐵尺梁(鐵傑)沿臘子溝南下至洛大,或由岷縣槽子溝逾大拉梁經大拉、久里才、臘子口到洛大,與(2)路相接,再出境經舟曲至文縣。這也是當年紅軍長征走的路線。
流域概況
臘子曲,流域幾乎分部在臘子口鄉境內,該鄉位於縣境東北部,東與宕昌縣接壤,南和洛大鄉為鄰,西同桑壩鄉相連,北與岷縣交界。鄉名以天險臘子口地處境內而得名。“臘子"義為“山谷口"。
1970年代,建為甘肅省省道, 代號210線,即岷(縣)代(古寺)公路,1988年公路普查時更名為巴(仁口)代(古寺)公路。
社會歷史
流域自北宋以來多屬岷州所轄,民國時仍歸岷縣洛大鄉管。解放後於1954年劃屬舟曲縣轄。1962年建立迭部縣後成立臘子鄉。1968年改鄉為社,1984年復改鄉。後又改稱臘子口鄉、臘子口鎮。1990年下轄3個村委會,15個村民小組(11個自然村);共有436戶,2564人,其中藏族2534人。
地理經濟
流域地處白龍江以北深山峽谷之中。峰巒起伏,山體陡峻,森林茂密,風景優美。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2950米。臘子曲由北向南縱穿全境出南界注入白龍江。全鄉總面積為440平方公里。林地面積8232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0.6%,木材蓄積量213萬立方米。耕地5625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青稞、蠶豆、燕麥、洋芋、油菜等。境內野生動植物、食用菌類、中草藥等資源豐富。
岷(縣)代(古寺)公路南北穿越全境,境內段築有八隆隧道一處,長81米,寬7米,高4.2米。
歷史文化
臘子口,自古就是甘川通道之咽喉,素有“天險門戶”之稱。峽谷兩面懸崖峭壁對峙,僅8米見寬的狹道中臘子河從中奔流而過,只有一座1米寬的小木橋供人畜通行,實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1935年,毛澤東、周恩來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途經此道。經9月17日激戰,勇創奇蹟,勝利突破國民黨重兵據險扼守的臘子口天險,實現了北上抗日的偉大戰略目標。1936年8月,朱德等同志率領的二、四方面軍又一次途經臘子口至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從此,天險臘子口馳名中外。甘肅省人民政府於1980年8月修建了“臘子口戰役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