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迫龍溝特大橋
- 外文名:Polonggou grand bridge
- 始建時間:2012年10月
- 投用時間:2016年4月13日
- 所屬地區:中國西藏自治區林芝市
- 類型:斜拉橋、公路橋、特大橋
- 長度:743 m
- 寬度:13.8 m
- 車道規模:雙向兩車道
- 設計速度:40 km/h
- 起止位置:帕隆1號隧道、帕隆2號隧道
- 途經線路:上海—聶拉木公路(國道318線)
- 管理機構: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
建設歷程,橋樑位置,橋樑設計,橋樑結構,設計參數,運營情況,建設成果,技術難題,科研成果,榮譽表彰,價值意義,
建設歷程
2012年10月,迫龍溝特大橋開工建設。
2014年11月8日,迫龍溝特大橋1號主塔封頂。
2015年11月26日,迫龍溝特大橋合龍。
2016年4月13日,迫龍溝特大橋建成通車。
橋樑位置
迫龍溝特大橋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境內,跨越迫龍溝溝口。東與波密縣易貢鄉帕隆1號隧道相連,西與巴宜區魯朗鎮帕隆2號隧道相連。途經迫龍溝特大橋的線路為上海—聶拉木公路(國道318線),大橋起止里程號為K4100+360.5~K4101+103。
橋樑設計
橋樑結構
- 設計理念
基於橋址區特殊的地形、地質條件,迫龍溝特大橋採用主跨430米的斜拉橋跨越土石流沖溝,避免了以往公路經常被土石流沖毀、中斷等的風險。又由於兩岸地形限制,大橋最終採用了無輔助墩、邊跨主梁為混凝土梁、中跨主梁為鋼混疊合梁的雙塔雙索麵斜拉橋方案。
- 結構特點
結構特點 | |
---|---|
總體 | 迫龍溝特大橋為中跨懸拼組合梁與邊跨懸澆混凝土梁非對稱平衡體系的混合梁式雙塔雙索麵斜拉橋。 |
橋塔 | ①橋塔採用改進的菱形混凝土塔。塔柱在橋面以上部分呈A形,在橋面以下合併成整體,塔身採用C50混凝土; ②橋塔上塔柱及中塔柱採用單箱單室斷面,在上塔柱斜拉索錨固區配置環向預應力; ③下塔柱為單箱雙室斷面。 |
主梁 | ①主梁採用混合梁,中跨為結合梁,邊跨為預應力混凝土梁; ②橫樑僅腹板與主梁通過高強螺栓連線,上、下翼緣板不連線; ③中跨結合梁由工字形主梁、橫樑、小縱梁以及風嘴和混凝土橋面板組成。 |
拉索 | 拉索為鋼絞線斜拉索,雙索麵布置。 |
下部結構 | ①橋塔基礎採用群樁基礎; ②成都岸側為嵌岩樁,拉薩岸側為摩擦樁; ③承台採用C40混凝土,樁基採用C30混凝土。 |
參考資料: |
設計參數
- 主要參數
主要參數 | |
---|---|
總體 | 迫龍溝特大橋全長743米,跨徑組成為(156+430+156)米,橋面全寬13.8米,車道部分寬12米(0.5米防撞護欄+1.5米非機動車道+2×4米機動車道+1.5米非機動車道+0.5米防撞護欄)。 |
橋塔 | ①迫龍溝特大橋1號主塔高146.7米,2號主塔高139.7米; ②橋塔塔柱橫橋向斜率為1:11.421,橋塔橋面以上高度約95.7米,橋面以上塔高與主跨之比為1/4.55; ③橋塔上塔柱及中塔柱順橋向尺寸為6.5米,壁厚0.7米;橫橋向尺寸為4米,壁厚0.9米。下塔柱順橋向尺寸為6.5~8.5米;橫橋向尺寸在中塔柱底以下10米範圍內由25米漸變至15米,其下為15米等寬。 |
主梁 | ①全橋從鋼一混結合面向跨中共劃分37個梁段,標準梁段長12米,所有梁段均為懸臂拼裝; ②中跨結合梁工字形主梁梁高2.2米,上、下翼緣板的寬度均為800毫米,下翼緣板在鋼―混結合段加寬至1200毫米; ③橫樑標準間距為4米,上、下翼緣板寬度均為700毫米,上、下翼緣板厚度分別為22毫米、26毫米,腹板厚度為16毫米。 ④小縱梁高度為300毫米,上、下翼緣板寬度分別為500毫米,400毫米,厚度均為20毫米,腹板厚度為12毫米; ⑤邊跨主梁中心高2.62米,全寬13.8米,頂板厚28厘米,橋面設2%雙向橫坡。標準段梁肋寬1.7米,在近橋塔區域,梁肋加寬至2.1米。 |
拉索 | ①迫龍溝特大橋採用直徑15.2毫米、抗疲勞應力幅250兆帕的鋼絞線斜拉索,全橋共設定68對斜拉索; ②樑上邊、中跨索距分別為8.5米和12米,塔上標準索距為2~2.2米; ③斜拉索最大型號為55—直徑15.2毫米,最小型號為22—直徑15.2毫米,安全係數為2.5。 |
下部結構 | ①塔柱底部設3米厚實心段,其下為2米厚實心塔座; ②每個橋塔基礎布置30根直徑2.5米的鑽孔灌注樁。成都岸樁長27米;拉薩岸側樁長42米。 |
參考資料: |
- 技術標準
技術標準 | |
---|---|
道路等級 | 三級公路 |
車道規模 | 雙向兩車道 |
設計速度 | 40千米/時 |
設計荷載 | 公路Ⅱ級 |
抗震設防 | 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25g,抗震級別為9級 |
參考資料: |
運營情況
- 票制票價
2016年4月13日起,迫龍溝特大橋免費開放通行。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迫龍溝特大橋橫跨世界最大滑坡體形成的土石流沖溝,其兩岸地形陡峭,地質條件複雜,橋位處還時常發生崩塌、滑坡、落石、土石流等自然災害,給工程施工帶來了很多影響。該路段是上海—聶拉木公路上最為兇險的一段,號稱“通麥天險”,橋樑建設難度大。而且該線路來往車輛較多,保證車輛通行和保證施工均要兼顧。此外,迫龍溝特大橋邊跨混凝土梁重量超過中跨疊合梁重量2倍多,若採用常規的對稱雙懸臂法施工,施工期的主塔位移將超過60厘米,主塔受力也不滿足要求。為解決該難題,建設人員比對了“邊跨支架+中跨架梁吊機懸拼”“邊跨支架+中跨纜索吊機懸拼”“邊跨牽索掛籃懸澆+中跨架梁吊機懸拼”等多種施工方案,並前往現場實地查看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中跨主梁架梁吊機超前一節段架設並輔以局部節段少量壓重+邊跨牽索掛籃懸澆並在離主塔30米處的完整岩石上設定臨時支墩的不對稱雙懸臂施工”總體方案,為大橋安全經濟快速建成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5月,迫龍溝特大橋獲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獲得中鐵大橋局集團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榮譽表彰
2021年1月4日,迫龍溝特大橋獲評2020年度西藏自治區“雪蓮杯”優質工程獎;12月14日,迫龍溝特大橋獲2020-2021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
價值意義
迫龍溝特大橋建成通車以來,有效提升了當地交通運輸效率,更好滿足了民眾的出行需求。(《人民日報》 評)
迫龍溝特大橋通車後,國道318線通麥至105道班整治改建項目實現了全線貫通,通麥天險14千米“死亡路段”成為了歷史,有效降低了通麥至105道班路段的雨季飛石、土石流、滑坡和塌方等自然災害的危險係數,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為當地民眾和進藏民眾的出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西藏林芝網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