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陽

“迪陽”是在印度的哲學家奧修的《智慧人生》一書中提到的一種境界,它是一種寧靜一種祥和,是說不出來的人的境界,是人進入自我的狀態。

地名,傳說,

地名

迪陽村,位於山西省高平市陳區鎮東部,由迪陽、后庄、香山三個自然村落組成。村莊坐落在北遇仙山(又名魚仙山)腳下,依山而建。山上林木茂盛,河谷水流潺潺,風光宜人,風景秀麗。
北遇仙山(魚仙山)原有聖水寺一座,水質甘甜,香火旺盛,年悼凝棄代不詳,後毀歸詢旋探於文革。現在在遺址上仍有甘泉流淌,滴水咕咕,滋潤著一方水土。南遇仙山(魚仙山)為高平通往陵川的咽喉之地,在抗日戰爭期間曾被日軍占領,在其上大肆修築軍事堡壘,達到遏一山而控高陵全局的軍事目的。目前山頂遺址尚存,戰壕和修建碉堡的磚石靜靜的躺在那裡,傾訴著侵華日軍所犯下的累累罪行,應該成為高平抗日教育的最好場所善加利用。
迪陽村建村年代久遠,以秦姓居多。據說當年距此地西南方善養村的一戶秦姓人家,家有十個兒子,其中兩子遷移到此處,經歷數百踏殼年繁衍,遂成村落。具體史實,無從查考。但村中原有左右相鄰兩處宗族祠堂為後人祭祀祖先所建,文革後期時被毀。二祠堂因本宗族人中曾出過縣令,規模和等級較大祠堂要高,在破四舊之前,族人歷年都延續在祠堂祭拜祖宗的傳統。
上世紀的迪陽村,村落布局規整,一條由南向北微微抬高的石板路,一條由西向東逐級爬升的石板路,這兩條靠近村邊壕溝和低洼地帶的街道,T字型的構成了村莊的骨架。後來改革開放,大量的新的房屋修建,在此過程中因為缺乏長遠的合理規劃,整個村落顯得有些凌亂。
民以食為天,農以地為興。迪陽村的可耕地以山地溝嶺為主,田薄地少,糧食自給緊張。改革開放之前,在村支部書記秦滿昌的帶領下,大興水利,大搞農田水利建設;興辦金屬冶煉,機械加工等村辦企業使臘遷凳殃全村經濟突飛猛屑雄謎進,成為當時高平縣的典型村,也成為迪陽村歷史上少有的興盛時期。改和灑夜革開放後,因為形勢的不適應和村領導班子的調整,曾經有一段時間,一度先進的村莊變成了後進。新世紀之始,國家政策和高平市政府的“三通”政策(水通,路通,有線通)引導支持下,村莊通過大力發展煤炭經濟,使百姓很快脫貧致富。村民們吃上自來水,看上了有線電視,家家新修房舍,水泥化路面從村里直通村外的二級公路,人均生活水平基本處於奔小康階段。但好景不長,隨著國家對小煤礦的兼併重組,一直依靠煤炭發展的迪陽又失去了房展的方向,不通公交的問題和不捨家的傳統觀又導致很多失業問題的產生,導致村中的經濟水平下滑很快,曾經的小康村已經看不到小康的身影。
要發展經濟,資源優勢是有限的而教育之下的人才優勢才是無限的。希望村民在起起落落的發展過程中得到領悟,在未來有朝一日能建設一個理想的迪陽。

傳說

南北魚仙山 屬太行山脈。位於高平市東北部。跨陳區鎮、建寧鄉兩個鄉鎮,面積約4.5平方公里。分南、北2峰,海拔分別為1209米、1211.3米。舊時山腰有龍王廟,廟駝端充下有泉水,碑記稱“高邑第一泉”。泉下有池,池中有魚,故名魚仙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