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亞巴克爾(Diyarbakir),迪亞巴克爾省省會,土耳其東南部第二大城市,是土耳其國內最大的庫德人聚居城市。
迪亞巴克爾位於土耳其東南部,為迪亞巴克爾省省會,人口約93萬,為土耳其東南部第二大城市,僅次於加濟安泰普。舊稱阿米德。迪亞巴克爾位於底格里斯河右岸,處於交通要衝,歷史上為軍事重鎮,至今依然是土耳其東南部重要軍事中心。新亞述帝國、羅馬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先後占領該城,迄今保存有羅馬時代的城牆。有地毯、棉毛紡織、皮革製品與銅器製造廠,以金、銀絲細工製品著稱。同時迪亞巴克爾還以大量出口的美味西瓜而聞名。當地每年都舉辦西瓜節,是一項最盛大的活動。
迪亞巴克爾是土耳其國內最大的庫德人聚居城市,這裡的庫德人一直保持著很強的民族特徵和凝聚力。在20世紀80年代曾長期成為庫爾德運動中心,被譽為“土耳其庫爾德斯坦的非官方首都”。城市及周邊地區曾長期是庫爾德叛亂武裝與土耳其政府對抗的衝突密集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迪亞巴克爾
- 外文名稱:Diyarbakir
- 別名:阿米德,阿米達
- 電話區號:(0090)+ 412
- 地理位置:北緯37° 東經 40°
- 人口:人口93萬(2013)
- 氣候條件: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 著名景點:考古學博物館,迪亞巴克爾城牆,大聚禮寺
- 車牌代碼:21
- 舊稱:阿米德
- 海拔:675米
- 時區:東3區
歷史,史前歷史,文明先河,中世紀歷史,人口歷史,文化教育,經濟,旅遊景點,體育,氣候,
歷史
迪亞巴克爾最早見諸亞述人的記載中:比特·扎馬尼(Bit-Zamani )在位時期成為阿拉姆王國的首都(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9世紀參加了對抗亞述國王沙爾·馬納塞三世(公元前839-824年)的戰爭。該地後來淪為新亞述帝國的一個省,亞述人將這座城市命名為阿米德。公元前189年到公元384年,現代迪克巴亞爾地區的南部和東部都處於希臘化的科杜內王國的統治下。
羅馬人奪得這座城市後開始向這裡大規模移民,並根據亞述人對這座城市的稱呼阿米德將這座城市稱為阿米達。羅馬還建起了該城第一座城牆。隨後,秉承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的旨意,一座更大更高更堅固的城牆建立了起來。繼羅馬統治之後波斯人和阿拉伯穆斯林也相繼獲得了該城的統治權。阿拉伯時期該城的穆斯林統治者是來自阿拉伯巴克爾部落的巴克爾·本·維爾,他將這座城市命名為迪亞巴克爾(ديار بكر),阿拉伯語意為“巴克爾的城市”。
之後的幾個世紀中,迪亞巴克爾市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成為了帝國大省迪亞巴克爾的首府。奧斯曼帝國將該城建成防禦波斯軍隊入侵的軍事重鎮。20世紀,迪克巴克爾進入了動盪和不安的時期,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受到嚴重打擊。在1915年亞美尼亞大屠殺期間該市大部分亞美尼亞居民和說古敘利亞語的東正教居民被驅逐和屠殺。1918年奧斯曼帝國戰敗後,法國軍事占領這座城市長達3年之久。1925年2月,當地庫爾德居民參加了賽義德起義,反抗剛成立不久的土耳其共和國政府。新政府為鎮壓這次起義出動了3.5萬名陸軍士兵和新建立的空軍。在新政府陸空兩軍聯合鎮壓下,至4月中旬,起義領導人、教長賽義德被俘遭處決,起義失敗。
之後的幾個世紀中,迪亞巴克爾市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成為了帝國大省迪亞巴克爾的首府。奧斯曼帝國將該城建成防禦波斯軍隊入侵的軍事重鎮。20世紀,迪克巴克爾進入了動盪和不安的時期,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受到嚴重打擊。在1915年亞美尼亞大屠殺期間該市大部分亞美尼亞居民和說古敘利亞語的東正教居民被驅逐和屠殺。1918年奧斯曼帝國戰敗後,法國軍事占領這座城市長達3年之久。1925年2月,當地庫爾德居民參加了賽義德起義,反抗剛成立不久的土耳其共和國政府。新政府為鎮壓這次起義出動了3.5萬名陸軍士兵和新建立的空軍。在新政府陸空兩軍聯合鎮壓下,至4月中旬,起義領導人、教長賽義德被俘遭處決,起義失敗。
土耳其共和國規划行政區時,迪亞巴克爾市依然為迪亞巴克爾省首府。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是庫爾德工人黨活動的高峰期,因為鄉下戰亂不斷,人民為避免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被迫攜家帶口遷居到更加安全的城市中去。因此這個時期迪亞巴克爾市人口急劇增長。2000年庫爾德工人黨宣布停火,2002年11月30日土耳其政府宣布結束15年的緊急狀態,迪亞巴克爾市終於恢復正常和平靜。
史前歷史
石器時代開始當地即有人類居住,那個時期人類所使用的工具在一個帶門的洞穴附近被發現。Çayönü定居點發現的陶器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挖掘出來的史前文物被迪亞巴克爾考古學博物館收藏和陳列。
文明先河
第一次在迪亞巴克爾創建文明的是米坦尼王國的胡里特人。該地首次見諸史書是在亞述人的記載中:成為了閃米特人建立的阿拉姆王國的首都。羅馬人在公元前66年統治該地,當時這裡被稱為阿米達。公元359年,波斯薩珊王朝的沙普爾二世的軍隊在73天圍城後占領了阿米達。
中世紀歷史
人口歷史
19世紀,城中的基督教教徒主要由亞美尼亞人和敘利亞東正教教徒組成,亞美尼亞人從公元8世紀就已在當地居住。說古敘利亞語的東正教徒可能是亞述人後代。此外當時這裡還有小型的猶太社區。迪亞巴克爾老城周邊有幾個阿拉維托克人的村莊,關於阿拉維托克人的起源,已不可考。
文化教育
1966年建立迪亞巴克爾大學,後改名迪季萊大學。
2015年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將迪亞巴克爾城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經濟
歷史上,迪亞巴克爾大量生產小麥和芝麻,人們將小麥保存在倉庫中,用麥稈和甘草枝覆蓋起來。這種方法可以將小麥保存長達十年。19世紀末20世紀初,向歐洲出口的商品有葡萄乾、扁桃仁、杏仁、普通羊毛、馬海毛,並吸引了來自伊斯坦堡、敘利亞、埃及等地的商人專門來這裡購買山羊和綿羊。這裡還生產蜂蜜,但主用於供應當地市場不用於出口。還有極少數人家養蠶。
旅遊景點
景點 | 圖冊 |
迪亞巴克爾城牆 | |
大聚禮寺 | |
四足光塔 | |
聖瑪利亞敘利亞正教堂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是迪亞巴克爾市內保存最好最重要的教堂,屬於敘利亞正教會。目前的建築可以追溯到3世紀,已經修復了很多次,現在仍然被用作禮拜場所。這裡的彌撒一直是正常舉行的。 | 聖瑪利亞敘利亞正教堂 |
迪季萊橋迪季萊橋,中文名十拱橋,土耳其語 Dicle Köprüsü,庫爾德語 Pira Dehderî,位於迪亞巴克爾古城南3公里的底格里斯河上。十拱橋建於1065年,總長178米,其中最大一個拱的跨度為14.7米。橋的南立面有兩行題字,說明橋的來歷。為了保護這座歷史悠久的古橋,橋樑車道已經被封閉,不允許車輛通過。 | 迪季萊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