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羅臂拿迦邑(梵文Kālapināka音譯),位在摩揭陀國首都舊王舍城東北方向13千米的地方,《佛國記》作那羅聚落,這裡是佛教初創時期重要人物舍利弗的出生和逝世的地方。據考證,此地今在印度國比哈爾邦納蘭達縣Sarichak村,1956年由在印度的華僑捐資修建的中華佛寺即位於此地,地理坐標:北緯25.1216598度,東經85.4567059度。法顯、玄奘等中國歷代高僧曾到此朝拜。
舍利弗,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曾經排在佛陀弟子的首座,他即與另一大弟子目犍連為同學,同時還是另一大弟子羅睺羅(佛陀的兒子)皈依佛門後的老師。佛教創立之前,舍利弗已經是婆羅門教的授師,有門徒2百多名。約在公元前533年的一天,舍利弗在舊王舍城中聽聞佛法後,頓時開悟,說服目犍連帶著門徒一同皈依了佛教。加入佛門後不久,舍利弗完成了舍衛城祗園精舍的修建工作。佛陀經常與舍利弗論道,廣為流傳的《心經》即為他們的對話結集。在南傳和藏傳佛教的寺廟中,目犍連與舍利弗的塑身,多放置在釋迦牟尼佛像的左右兩邊,與佛陀一同接受供養膜拜。
舍利弗的本名是優波底沙(梵Upatisiya、Upatissa等,巴Upatîsiya),意譯大光,從父親的名字(梵Tissa,音譯作:提舍、低沙、帝沙等)而得名。舍利弗是他的別名(梵Sâriputra、Śāriputra等,巴Sâriputta),據說因其母親的眼睛長得酷似sâri鳥(鶖鷺)的眼睛,加梵語表示之子(-putra)的後綴而得名。由於舍利弗在佛教史上地位極高,所以許多漢典都有提及,譯名寫法很多,音譯的又作:優波提舍、優波帝須、舍利弗多、舍利弗羅、舍利弗怛羅、舍利弗多羅、奢利富多羅、奢利弗多羅、奢唎補怛羅、設利弗呾羅。意譯作:鶖鷺子、秋露子、鴝鵒子、鴝鵒子、鵒、鶖、百舌鳥。音意並譯則作:舍利子、舍梨子、身子等。英文標準翻譯作:Sariputta。
舍利弗的生卒年不詳,根據佛典記載,比佛陀年長,並先於佛陀3個月入涅槃,因此可推定為公元前565年-前485年。
舍利弗和目犍連的合葬塔,公元1850年先後在印度中央邦的桑吉(Sanchi)村和沙塔達拉(Satadhara)村發現,這也印證了玄奘《大唐西域記》所記,舍利弗的靈骨在印度次大陸被多地供奉。從桑吉3號大塔和沙塔達拉村的挖掘出的舍利弗的靈骨,被分存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等多地供奉。
舍利弗的靈骨
圖為桑吉(Sanchi)3號大塔
典籍記載
公元5世紀,法顯《佛國記》記載:從帝釋窟“西南行一由延,到那羅聚落,是舍利弗本生村,舍利弗還於村中般泥洹。即此處起塔,今亦現在。”根據現代考證,方向應為西北,距離略超1由延。
公元7世紀,《大唐西域記》卷九記載:“迦羅臂拿迦邑,中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是尊者舍利子本生故里,井今尚在。傍有窣堵波,尊者於此寂滅,其中則有遺身舍利。尊者,大婆羅門種,其父高才博識,深鑒精微,凡諸曲籍莫不究習。其妻感夢,具告夫曰:‘吾昨宵寐,夢感異人,身披鎧甲,手執金剛,摧破諸山,退立一山之下。’夫曰:‘夢甚善。汝當生男,達學貫世,摧諸論師,破其宗致,唯不如一人,為作弟子。’果而有娠,母忽聰明,高談劇論,言無屈滯。尊者年始八歲,名擅四方,其性淳質,其心慈悲,朽壞結縛,成就智慧。與沒特伽羅子少而相友,深厭塵俗,未有所歸,於是與沒特伽羅子於珊闍耶外道所而修習焉。乃相謂曰:‘斯非究竟之理,未能窮苦際也。各求明導,先嘗甘露,必同其味。’時大阿羅漢馬勝執持應器,入城乞食。舍利子見其威儀閒雅,即而問曰:‘汝師是誰?’曰:‘釋種太子厭世出家,成等正覺,是我師也。’舍利子曰:‘所說何法,可得聞乎?’曰:‘我初受教,未達深義。’舍利子曰:‘願說所聞。’馬勝乃隨宜演說,舍利子聞已,即證初果。遂與其徒二百五十人往詣佛所,世尊遙見,指告眾曰:‘我弟子中智慧第一。’至已頂禮,願從佛法。世尊告曰:‘善來,比丘!’聞是語時,戒品具足。過半月後,聞佛為長爪梵志說法,聞餘論而感悟,遂證羅漢之果。其後阿難承佛告寂滅期,展轉相語,各懷悲感,舍利子深增戀仰,不忍見佛入般涅槃,遂請世尊,先入寂滅。世尊告曰:‘宜知是時。’告謝門人,至本生里,侍者沙彌遍告城邑。未生怨王及其國人莫不風馳,皆悉雲會。舍利子廣為說法,聞已而去。於後夜分,正意繫心,入滅盡定,從定起已而寂焉。”根據玄奘的記錄,由此村向東南再向東12,47千米(35華里)到達帝釋窟,與現代考古成果非常吻合。
擴展閱讀
鶖鷺(qiū lù),英語作black drongo,拉丁學名:Dicrurus macrocercus,漢語標準名稱:黑卷尾鳥,俗名:黑烏秋、烏鶖等,為印度次大陸和中國南方常見的留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