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近岸海域實施了貽貝監測計畫,通過監測海洋貝類體內污染物的殘留水平,評價我國近岸海域的污染程度和變化趨勢。監測的主要貝類品種有菲律賓蛤仔、文蛤、四角蛤蜊、紫貽貝、翡翠貽貝、毛蚶、縊蟶和僧帽牡蠣等。2008年的監測結果顯示,我國近岸海域鉛、鎘、砷、石油烴和DDTs在部分貝類體內的殘留水平超過海洋生物質量一類標準,其中個別站位貝類體內的石油烴、鎘和砷的殘留水平較高,超海洋生物質量三類標準。該結果表明,我國近岸海域局部環境受到了鉛、鎘和DDTs的輕微污染,個別站位石油烴、鎘和砷的污染較為嚴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近海生物污染
- 外文名:Offshore biological pollution
- 監測計畫:貽貝監測計畫
- 主要品種:文蛤、四角蛤蜊、紫貽貝等
- 污染情況:鉛、鎘和DDTs的輕微污染
- 嚴重污染:石油烴、鎘和砷的污染較為嚴重
我國情況,分類,
我國情況
1997~2008年,珠江口近岸貝類體內的HCHs有上升趨勢,粵東近岸貝類體內的HCHs有下降趨勢遼東灣近岸貝類體內的PCBs有上升趨勢粵東、深圳、粵西、廣西近岸貝類體內的DDTs顯著下降遼東灣近岸貝類體內的PCBs有上升趨勢,閩江口至廈門、粵東、深圳近岸貝類體內的PCBs顯著下降其他海域HCHs、DDTs和PCBs都基本保持不變。
薛秀玲等(2001)對福建省15個縊蟶和牡蠣樣品中的有機氯農藥(HCHs、DDTs)、PCBs以及有機磷農藥殘留進行了檢測,並對其污染來源進行了探討。結果發現,有機磷農藥敵敵畏、甲胺磷和有機氯農藥DDTs的檢出率較高,敵敵畏和甲胺磷的平均含量分別為0.80ng/g和2.58ng/g(濕重),DDTs平均含量為8.84ng/g(濕重)。HCHs和PCBs未檢出。福建省內的閩江口和泉州灣的污染程度相對較高,但貝類體內污染物的含量均在食用衛生標準的控制下。方展強等(2001)測定了珠江河口區翡翠貽貝體內有機氯農藥和PCBs的含量,結果顯示,HCHs為nd~1.1ng/g(脂重),DOTs為9.5~191ng/g(脂重),PCBs為82.8~615.1ng/g(脂重)。貽貝選擇性地積累含5~6個氯原子數的PCB異構體。
分類
海洋污染物依其海洋污染來源、性質和毒性,可分為以下幾類:
①石油及其產品(見海洋石油污染)。
③農藥。主要由徑流帶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有危害。
④放射性物質。主要來自核爆炸、核工業或核艦艇的排污。
⑤有機廢液和生活污水。由徑流帶入海洋。極嚴重的可形成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