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近掌脈鼠尾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唇形目
- 科:唇形科
- 屬:鼠尾屬
- 種:近掌脈鼠尾
- 分布區域:雲南省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繁殖方法,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40—50厘米。莖直立,密被長柔毛。葉大多基生,基生葉卵狀心形,長11—20厘米,寬6—12厘米,頂端銳尖或漸尖,基部戟形,少有心形;葉柄長7—17厘米;莖生葉較小,心狀圓形,邊緣具重鋸齒,葉面被貼伏的柔毛,背面沿脈被長柔毛和腺點,沿脈被平展的長柔毛,葉脈於基部近掌狀伸展;葉柄長3.5—15厘米,密被短柔毛間有具腺長柔毛。輪傘花序有2—6朵花,密集,組成頂生的總狀花序,花序軸密被長柔毛和腺毛;苞片寬卵形或圓卵形,與萼近等長或短於萼,外面疏被長柔毛,邊緣具腺毛;萼鐘形,長1.2—2厘米,外面疏被長柔毛及腺毛,被腺點,上唇很短,近截形,頂端具小尖頭或3小齒,下唇長約5毫米,裂片三角形;花冠紫色或淡紫色,長約4厘米,冠筒雙曲形,下部成狹筒狀,中部以上增大向上彎,內有毛環,上唇直伸,長圓形,長0.8—1厘米,頂端圓或微凹,下唇長約1.2厘米,側裂片半圓形,中裂片突出,倒心形,具淺齒;花絲長7毫米,藥隔長6毫米,上、下臂等長,2下藥室粘合;花柱不外伸或稍外伸,頂端不等2裂。
生長環境
海拔3450至4000米的杜鵑灌木叢或落葉松林下。
分布範圍
產中甸(模式產地)。
主要價值
藥用鼠尾草,亦稱洋蘇草、普通鼠尾草(common sage)或庭院鼠尾草(garden sage)。唇形科(Lamiaceae)多年生芳香草本植物,學名為Salvia officinalis。原產於地中海地區。乾葉或鮮葉用作多種食物的調味料,特別是用於香腸、家禽和豬肉的填料。植株灌木狀,高約60公分(2尺)。葉片廣橢圓形,具短絨毛,灰綠至白綠色,粗糙或具細皺。花有紫色、粉紅色、白色或紅色,因品種而異。有香氣、稍具刺激性。用其葉片泡的茶,很久以來一直用作為補藥。中世紀歐洲認為鼠尾草能增強記憶和增進智慧。香精油的含量最高可達2.5%,基本成分是酮(C10H16O)和冰片(C10H18O)。藥用鼠尾草的許多種及變種在世界許多地區野生或栽培。達爾馬提亞鼠尾草受到高度評價,味芬芳而有刺激性,微苦。鼠尾草屬(Salvia)的其他一些種類也常俗稱鼠尾草。
鼠尾草屬植物的花,尤其是其雄蕊,已高度專化。它除花色鮮艷、具蜜腺、花粉粒表面粗糙等一般特徵外,還具有二唇形花冠,下唇成水平伸展等適應蟲媒的特徵,尤其是其雄蕊對蟲媒傳粉適應非常巧妙。其上唇下有2枚雄蕊和1個花柱,雄蕊結構特殊,成為活動的槓桿系統,二雄蕊的藥隔延長成槓桿的柄,上臂長,頂端各具一發達的花粉囊,下臂短,花粉囊退化成薄片狀,花絲與延長藥隔連線處具關節,為槓桿系統的支點。2雄蕊的薄片狀下壁常頂端聯合,遮住花冠管的入口。當蜜蜂前來采蜜時,它先停留在下唇上,然後頭部推動雄蕊的薄片鑽進花冠管深處吸蜜,根據槓桿原理,上部的長臂向下彎曲,使頂端的花葯接觸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昆蟲背上。而此時花雌蕊尚未成熟,且柱頭未伸長而不能達到蜜蜂背部,不可能自花傳粉。當昆蟲訪向另一朵花時,此時雌蕊已經成熟,且花柱以伸長,柱頭正好達到昆蟲背上,完成授粉。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或扦插繁殖。
①種子繁殖
可在春季和初秋播種。播種前為提高出苗率以及早出苗,可先將種子用50℃溫水浸泡,待溫度下降到30℃時,用清水沖洗幾遍後,放於25~30℃恆溫下催芽或用清水浸泡24小時後播種。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由於鼠尾草種子小,宜淺播。播後要覆蓋薄土,並要經常灑水,以保持土壤濕潤。
②扦插繁殖
在5~6月,選枝頂端不太嫩的頂梢,長5~8厘米,在莖節下位剪斷,摘去基部2~3片葉,按行株距5厘米×5厘米,插入苗床中,深2.5~3厘米。插後澆水,並覆蓋塑膠膜保濕,20~30天發出新根後按行株距(45~50)厘米×(25~30)厘米的密度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