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岸防禦戰是抗擊敵方海上進攻的作戰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近岸防禦戰
-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以海軍兵力為主或陸海空三軍聯合實施,依託近岸海區、島嶼、海岸及其正面預設陣地,抗擊敵方海上進攻的作戰形式。海上防禦戰的組成部分。組織瀕海國家國土防禦的主要形式。
根據防禦目標可分為扼守海峽水道、島嶼(要塞)防禦、海軍基地防禦和支援陸軍抗登入作戰。目的是粉碎敵方從海上對己方重要的海峽水道、島嶼要塞、海軍保障基地、海軍重要駐泊地域、瀕海城市及海岸重要地段的進攻,大量殺傷、消耗敵人,保障近岸重要航道的暢通,挫敗敵方的登入進攻,保衛沿海地區的安全。
近岸防禦戰的地位至關重要,其勝敗不僅關係到防禦作戰地區的得失,而且直接影響到近岸地區的安全和穩定。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扼守達達尼爾海峽防禦戰,成功地挫敗了英軍進入黑海開闢第二戰場的戰略企圖。1941年11月,義大利塔蘭托海軍基地近岸防禦戰的失敗,導致義大利海軍基本喪失地中海中部海域的控制權,對爾後的海上作戰行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近岸防禦戰通常由陸海空三軍聯合實施,有時以海軍為主,在其他軍種和地方武裝力量的配合下進行。近岸防禦戰作戰線相對固定,作戰持續時間長,作戰目標多、分布廣,防禦縱深短淺,對空防禦、對水雷防禦、對潛防禦、反艦作戰、島嶼防禦、海岸防禦的要求高,海上機動戰、海上破襲戰、抗登入、反空襲、反空降(機降)、反突擊等作戰樣式交替進行,作戰保障和後勤裝備保障複雜,信息防禦作戰、反敵特種作戰、偽裝防護等具有重要作用。基本原則為:①及時發現並查明敵情,不間斷地觀察、通報情況,抗擊敵來襲的兵力兵器,打破敵海上兵力和水雷封鎖。②組織防護,降低敵襲擊效果,保存海軍保障基地、海軍駐泊地域的功能和防禦部隊的戰鬥力。③充分利用海峽水道、群島和列島等有利地形,以水雷障礙和岸炮、岸艦飛彈為主體,形成一定防禦作戰縱深,將海上進攻行動與近岸防禦行動有機結合。④重點設防,重點守備,依託海岸島嶼,建立海上防區、陸上要塞、防空區域聯成一體的防禦體系,增強防禦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信息化戰爭條件下,由於高新武器裝備的不斷發展,從海上方向實施進攻的手段和方式隨之增強,對岸進攻作戰能力明顯提高;進一步完善近岸防禦作戰體系,拓展近岸防禦範圍,提高近岸防禦作戰能力,並加強海上攻勢行動,將是近岸防禦戰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