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濤神

迎濤神

迎濤神是中國民間信仰風俗,流行於浙江杭州地區。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故有迎濤神的風俗。中國民間傳說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迎濤神
  • 節日時間:五月初五
  • 節日類型:純統節日
  • 流行地區:浙江杭州地區
  • 節日活動:迎濤神
  • 節日意義:祭祀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
迎濤神傳說,節日原由,迎濤神的來歷,

迎濤神傳說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孫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節日原由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中國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迎濤神的來歷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說法諸多,並以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最為流行,有一種說法,也許大家還不知道,那就是“迎濤神”,也即紀念伍子胥,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記》——“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與周同祖,末胄荒流,爰茲適居。盱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漢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屍。娥時年十四歲,號慕思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屍出。”從伍子胥到濤神到《曹娥碑記》,有一個長長的充滿血腥和陰謀的故事。
事情得從春秋末期說起。楚平王有個太子叫建,被奸臣間離,亡命奔宋。太子太傅伍奢受到牽連被逮下獄,並挾為人質,欲將他已出走至吳、鄭的二子伍尚、伍員(子胥)騙回一網打盡。伍尚求仁得仁自投羅網,伍員為人剛勇,出逃吳國,發誓必傾覆楚國。這是故事的第一回。
伍員入吳,助公子光(後來的吳王闔廬)刺殺吳王僚,擊楚,七戰七捷,掘楚平王墓,當著六千將士的面,鞭屍三百,痛快淋漓地報了仇。他在楚國的昔日好友申包胥躲入山中,派人責備他做得過份,他說,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申包胥赴秦,在秦廷哭了七日七夜,求得救兵存楚。這是故事的第二回,在這慘酷的爭鬥中,為我們留下了日暮途窮、倒行逆施、鞭屍三百、人定勝天等成語。
另外兩個著名的復仇者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該出場了。吳越之爭,變幻詭譎。公元前496年,吳軍攻打越國。越王勾踐率兵迎戰,在姑蘇打敗吳軍,闔閭腳趾受傷,不久死去。其子夫差繼位後,重用與伍員經歷相似的貪財佞臣伯(喜否),使越國得到上下其手的機會,最終反敗為勝。伍員認為吳國最危險的敵人不是齊國,而是曾被吳打得沒有還手之力的越國。他富有遠見的預言惹惱了夫差,被賜死。他死前讓門下舍人將他的眼睛挖出來,懸於東門,以見越國滅吳,表現了這位著名的復仇者最後的復仇願望。夫差聞之大怒,將他的屍體盛入鴟夷革沉江。《錄異記》說:“夫差殺伍子胥,煮之以鑊,乃以鴟夷橐投之於江。子胥恚恨,驅水為濤,以溺殺人。”他在死後還在向世人復一己之仇。
伍員死後,吳人憐之,為之立祠,他就這樣成為波神(又稱濤神),常在長江、錢塘江、舜江覆舟溺殺過往旅客。老百姓只好年年在伍員的忌日臨江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遂形成端午龍舟迎潮之俗。
故事發展到這裡,男主角伍員退居幕後,女主角曹娥登台了。東漢漢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五日,在舜江的紀念活動中,曹(日於)失足落水,死於非命。他的14歲的女兒曹娥哀號江畔十七日,覓父屍不得,投江自殺。另一些書中說她祝天投衣,隨衣漂流五晝夜,於沉衣處得父屍,負屍出水數十里,為人發現,一時震驚鄉里,觀者如堵。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東漢名將度尚任上虞長時,將曹娥改葬於江南岸,其弟子邯鄲淳作文,立碑廟側,這就是著名的曹娥碑。也就回到了開頭所引《曹娥碑記》記述的故事。舜江也因此而改稱曹娥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