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河中學

迎河中學

迎河中學是一所具有五十多年歷史的公辦市級示範中學。校園面積200畝,現有學生近2000人。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全校師生的齊心協力,勵精圖治,學校已步入發展的快車道,不僅高考連創佳績,多次受到縣政府和教育局通令嘉獎,而且學校的軟硬體建設也有了很大改善。學校先後被授予壽縣“花園式學校”、“綠色學校”、“平安校園”等光榮稱號,先後榮獲壽縣“教育教學質量”、“綜合管理”、“職高招生”、“民主管理”、“電教(農遠)”、“後勤管理”等先進單位稱號,榮獲六安市第一、二、三、四、五屆“文明單位”,2012年獲教育局年終考評“學校管理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迎河中學
  • 創辦時間:1958年
  • 所屬地區:安徽省六安市壽縣
  • 類別:公辦市級示範中學
  • 學校類型:公辦中學
  • 主要獎項:“花園式學校”、“綠色學校”、“平安校園”等光榮稱號
  • 現任校長:李先梅
  • 校園面積:200畝
  • 地點:壽縣迎河鎮
學校概況,校長寄語,校訓校風,教風學風,領導機構,校史沿革,所獲榮譽,

學校概況

一、辦學條件優越,校園環境優美
近幾年,學校大力改善和最佳化辦學條件,先後興建了三幢現代化教學樓,一幢綜合樓,興建的2000平方米的學生公寓樓和1000多平方米的食堂已經竣工並投入使用。學校內教學區、生活區、運動休閒區布局合理,電教室、圖書室、音樂室、美術室、多媒體教室一應俱全。尤其校園區域網路和現代遠程教育信息網的暢通為師生學習生活帶來了便捷。校園內香樟疊翠、綠草如茵、環境幽雅、景色怡人,是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的好地方。
二、學校管理到位,師資力量雄厚
學校堅持質量立校、質量強校理念,示範、文明、和諧辦學。為了強化教學管理,學校實行領導包班制,多層管理,堵漏糾偏。同時以“考”帶教、促學,月考、抽考、競賽成了學校教學活動的主旋律。為了保障校園安全,學校通過電子監控系統覆蓋整個校園,及時排除隱患,並實行校園和教學區、男女生宿舍的雙重封閉式管理。同時實行校長值周,中層領導值日,校警巡邏,門衛、男女生寢室管理員定點值班制度。在這裡,學生學習、生活得安全、順心。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多種形式選拔、培訓優秀教師。學校現有教職工192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66人,中級教師75人。迎河中學已打造出了一批在縣市具有一定影響的教師精英,形成了以中年教師為骨幹,青年教師為主力的教師隊伍。
三、堅持特色辦學,教學成績喜人
1、根據壽縣招生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送閱材料》顯示,2013年我校高考喜獲豐收,本科達線33人,其中一本錄取1人,列全縣農村完中之首。
2、我校在狠抓普通高中教育的同時,堅持特色辦學,挖掘藝體人才。注重因材施教,因人選藝,針對學生的個人能力和個人意向,進行有目標的培養,每年均有多名學子步入高校殿堂。
3、我校摸索出了一條低分考本科的教育成功經驗。近幾年來,分別有陳明龍、林寶、周藝謀、余洋、孫良東、蔡懷睦、王婷婷、桑永慶、王康苗、程勛秀、鈕婷婷、桑永素等同學,高中入學時僅三四百分,經過三年的自身努力和老師的辛勤培養,圓了讀本科的大學夢。不俗的高考成績,證明了迎河中學是廣大莘莘學子放飛夢想的搖籃。

校長寄語

營造氛圍,讓每一位教師發揮專長。
追求卓越,讓每一位學生放飛理想。
務實求真,讓每一位家長實現希望。

校訓校風

校訓:愛國愛校 立德求知
尊師守紀 健美強身
校風:和諧奮進 高雅文明
嚴教樂學 求實創新

教風學風

教風:敬業愛崗 教書育人
嚴謹協作 務實求真
學風:博學慎思 刻苦勤奮
文明守紀 誠實謙遜

領導機構

校長室:
校 長:李先梅
副校長:孫長高 朱勛舉
工 會:
主 席:陳 磊
辦公室:
主 任:李景祥
副主任:王才安 黃 菊
教導處:
主 任:馬祥龍
副主任:孫賢剛 楊 虎
教科室 :
主 任:張道齊
總務處 :
主 任:時召開
副主任:畢如安
政教處:
主 任:劉 俊
副主任:周德山
團 委:
書 記:余紹東

校史沿革

壽縣迎河中學座落在壽縣迎河鎮東首,十迎公路劃門而過,淠河之水從西側緩緩流過。迎河中學的前身是迎河初級中學,創立於1958年。解放前迎河鎮土匪雲集、盜賊四起,社會秩序極度混亂。解放後,社會秩序有了明顯的好轉,經濟有所復甦。以前的迎河及周邊地區的人在國小畢業後除大部分失學外,小部分學生讀中學至少要到距離本地幾十公里以外的隱賢中學、正陽中學,甚至是百里以外的壽縣中學(壽縣一中前身)。於是當時中共迎河區委會報請中共壽縣縣委批准,於1958年5月在位於現迎河鎮朱祠村的朱家老圩,創建壽縣迎河初級中學。陶國君任第一任校長,9月份開始招生,當年學額達400人左右,設六個班級。一年以後學校遷入現址,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當時由於勤工儉學、半讀半農的需要,學校當時的占地面積近400畝)。1969年,由於形勢所迫,迎河中學被一分為二,迎河中學和板橋中學。1971年學校開設高中教學,走上完全中學的發展之路。
“文革”結束後,伴隨家庭聯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學校的大片閒置土地被朱祠、常圩兩村均分,學校占地面積減縮至原來的二分之一,後經上級主管部門的合理規劃,形成了校園規模。
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後,迎河中學在歷經“文革”浩劫後在曲折中艱難前進。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迎河中學發展步伐放緩,舉步維艱。
進入新世紀後迎河中學的辦學規模和質量有了擴大和提高。2005年學校經慎重思忖決定爭創六安市示範中學,經市教育專家組評估驗收,2006年迎河中學晉升為六安市示範中學,學校發展再上新台階。
一、 迎河中學的歷史發展階段
(一)、初建時期(1958—1966)
1958年,為了回響縣委的號召,中共迎河區委決定籌建迎河中學,由當時的區委宣傳委員陶國君同志具體負責校址的選定及建校事宜。幾經周折最後決定在位於朱祠村朱家老圩以被罰沒的地主廳屋為教室,作為學校臨時校址,當年即開始招生,與此同時又選定新的校區並投入建設。
建校初期,由於資金的極匱乏,學校不得不組織大批學生遠到孟家湖買蘆葦用作房頂,到農村廉價買木料做房梁。學校建了窯廠,由教師帶領學生自製磚坯,自燒磚塊,再從師生中挑選出能工巧匠著手建造新教室。經過一年的艱苦奮鬥,1959年秋,新校舍終於建成,當年就在新址開始教學,到1963年完全和老校址脫離。
1959—1961年是我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學校為了貫徹“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路線,並切實解決師生的一伙食問題,學校辦起了磚窯廠、豬場,還大規模地養雞、養鴨,種植蔬菜、水稻。這些措施客觀上緩解了建校初期物質匱乏、資金短缺的壓力。
解放初期,雖然學校的中心工作受到國家大氣候的影響,但仍有所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辦學條件有所改善,學校自力更生憑藉自己的力量建了多棟磚瓦結構的教室,擴生規模進一步擴大。
2、辦學質量有所提高,當時由有一批被打倒的“右”派知識分子被下放到學校充實了教師隊伍。
3、學校的勤工儉學事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此時各種養殖業、種植業都已形成規模。
(二)、“文革”時期(1966—1976)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起初,迎河中學也只是開展一些宣傳工作,沒有影響上課和學生的勤工儉學。但到下半年,運動就席捲整個校園,學校開始停課,教師、學生每天都在搞大批判。隨著運動的深入,全國範圍的奪權行動開始,一部分民眾、學生也向校長陶國君及其他領導奪權,向他們開展大批鬥,一大批領導、教師遭到排擠、毆打、折磨,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隨後以王金寶等人為首的民眾在“貧下中農參與管理學校”的路線指引下,進駐學校,掌握了學校的領導權,學校的一切教學及生產活動全面停止。
造反派們對學校的歷史檔案、教學儀器、校舍課桌等進行瘋狂破壞。1968年以後,學生雖然還在學校也僅僅是學習一下著作語錄、唱唱革命歌曲,以此來代替功課,致使近千人的在校生荒廢學業。
1969年秋,颳起一股學校下遷風,在所謂的“學校辦在貧下中農門口,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口號聲中,迎河中學被一分為二,即迎河中學和板橋中學。
即使在“文革”的動盪時期,迎河中學在1971年開設了高中教學班,這是迎河中學發展史上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林彪集團覆亡後,全國大規模的民眾運動有所停息,迎河中學的教學秩序也逐漸步入正軌,從1973年到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之前有接近一百人被推薦上了大學。
(三)、恢復發展時期(1976—1986)
“文革”結束後,黨中央及時調整了知識分子政策和教育工作方針,特別是對在“文革”中受迫害的廣大教師進行安撫和恢復名譽和地位。時任校長陶國君在“文革”結束後主要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1、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文革”期間,學校一批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被批鬥,靠邊站,沒有正確使用,陶國君同志都一一上報,給予落實政策,恢復原有的職務,摘去強加在他們身上的各種“帽子”,使他們能夠放下包袱,安心教學。
2、狠抓教學質量,把教育教學質量放在首位,把“文革”時的一些瞎乾、蠻幹的做法統統廢止,並恢復原有的校風校紀。
3、以1977恢復高考制度為契機,召集“文革”前畢業生及當年的畢業生參加高考,當年即有8人考入大學學習。
4、規劃校園、校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學校的占地面積縮小至原來的二分之一,學校在這個時候發動學生自備運輸工具到壽縣北山拉石頭興建了學校的大門、中心路及其它一些建築。
1981年龍良九同志接任陳宏遠同志任校長,學校的發展比較穩定,在周邊引起不少的反響,迎河中學在此期間也迎來了歷史最好的發展時期。
(四)、緩慢發展時期(1986——1999)
這一時期的迎河中學的辦學規模及質量有所發展,但比較緩慢。這期間 “普九”深入開展,學校國中部規模在不斷的擴大,每年大約有300人左右完成九年義務教育,而高中發展卻步履維艱。高中每年班級數目都沒有突破3班編制,尤其是1991、1992、1993和1994四個年度,每年高一招生不足百人,迎河中學的發展陷入了低谷,1995年以後形勢有所好轉。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迎河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交通閉塞,信息不便,導致大量骨幹教師流失,像徐光亮、馬揚駿、王忠躍、黃軍、孫仁安、黃志美等就是在此期間相繼調離。
2、受80年代打工潮的衝擊,大部分學生在國中畢業後都選擇了外出務工,造成了生源流失。這期間又是中師、中專大發展的時期,也給高中招生造成了衝擊。
3、學校辦學條件相對簡陋,教學設施不夠齊備,這一時期教師工資、福利待遇比較低,教師幹勁不足。
(五)、快速發展時期(1999—2006)
1999年春經壽縣教育局考核任命,聶世珠同志擔任校長。當時的迎河中學雖然規模有所擴大,質量有所提高,但相對於起點基本相同的安豐中學已有明顯的差距。學校新一屆領導班子主要從兩個方面開創工作新局面:
1、內抓管理,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新一屆領導班子就任後,學校的教學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
⑴、教師公開課、示範課及評議、學生抽考、競賽等教學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⑵、建立了一整套學校內部管理制度,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極大地調動了教職工的積極性。
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通過教師在職進修、繼續教育、新教材培訓學校鍛造了一支高質量的能適應新課改的教師隊伍。
⑷、高中實行月考制度,成立年級組。從1999年開始高中實行了月考制度,對每次月考成績進行認真地評估總結。學校從2002年起成各年組選派懂管理、善教學的領導擔任年級組長,主抓各年級事務。
⑸、深化教改,力行教研。學校形成了以教研組為單位的教研教改隊伍,為適應課改的新形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外塑形象,改善辦學條件
從1998年至2006年學校投資近600萬先後興建了教師住宅區、三幢教學大樓、三座公廁、圖書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等教學主體設施,先後改擴建了學校大門、中心路、東西兩側操場(含操場護欄)、男女生寢室公寓,並且實現了對教學區的硬化、亮化和美化,實現了運動區、男女宿舍的小封閉和整體校園的大封閉。
通過兩手抓,迎河中學從新世紀伊始就進入了快速發展的快車道,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強烈的反響。2000年高一招生首次突破400大關,當年高考成績創歷史新高。迎河中學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多家媒體的關注。2000年春,安徽電視台聯合六安電視台及壽州報社,進駐校園進行大規模的採訪報導活動,把迎河中學的新形象向社會進行推廣。近三年高考成績連創佳績,受到縣政府和教育局的通令嘉獎,在2005高考中,考生陳明龍高考數學成績131分,居全縣文科數學單科榜首,這在全縣農村中學實屬罕見。2006年高考達線首次突破500人大關,其中一本5人,二本84人,其中周藝謀同學入校分數僅363分,通過三年學習,高考成績達579分,創造了迎河中學的又一個新奇蹟。2006年高中招生,高一新生首次突破800人大關,高一班制達到空前的12班制。2006年迎河中學被認定為“六安市示範中學”。
六、穩定發展期(2007至今)
2007年秋,學校教職工集資興建的公寓樓動工,教職工住宿條件由有房住向住得好邁進。2008年學校綜合樓動工興建,多年來困擾學校的辦公用房不足問題即將得到緩解,該樓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極大地改善了學校的辦公條件。2009年,校安工程學生公寓樓和學校食堂動工,2011年學生公寓樓竣工投入使用,學生的住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2011年起,學校投入資金興建了校園水泥路網,路網連線校園的各個主要區域,下雨和稀泥的現象一去不復返。
三、歷屆校長領導
(一)、校長 姓名 在任時間
第一任 陶國君 1958—1959
第二任 徐德蘭 1959—1960
第三任 張進書 1961—1962
第四任 陶國君 1962—1978
第五任 陳宏遠 1978—1981
第六任 龍良九 1981—1984
第七任 余支彬 1984—1988
第八任 余國林 1988—1999
現任 聶世珠 1999—至今

所獲榮譽

該校被授予縣“花園式學校”、縣級“綠色學校”和縣級“文明單位”。2001年,榮獲“六安市文明單位”、“安徽省體育衛生工作優秀學校”,2002年被縣文明委推薦為省級“文明標兵單位”爭創單位,2003年獲壽縣“文明標兵單位”稱號,2004年榮獲“六安市第二屆文明單位”稱號,2006年榮獲“六安市第三屆文明單位”稱號,2006年榮獲縣“平安校園”稱號。
市級示範高中——壽縣迎河中學,始建於1958年,座落於迎河鎮商貿城東首,占地12.8萬平方米。校園分為教學區、運動區和生活區,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繁花綠樹,四季如春。現有三幢教學大樓,一所理化生實驗中心,微機室、音樂室、圖書室、閱覽室一應俱全。目前,學校圖書館藏書達12萬冊,微機200多台,有標準化的體育場和配套的運動器械,有實行全封閉式管理的男、女公寓。現有在校學生2800多人,在職教職工186人,專任教師156人,其中中、高級教師64人,學歷達標率為100%。學校強化管理,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高考連續幾年獲得縣政府和教育局通報嘉獎。
教育要現代化,教育管理就要表現的更先進、更民主、更具有時代性。現任迎河中學校長聶世珠,他有著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和卓越的領導才能,他帶領行政班子堅持“以人為本,以德為先”的管理理念,加強學校規範化、科學化管理,使得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樹立了“發展是目的,創新是動力,質量是生命,管理是保證”的辦學指導思想。首先,他本人平時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用自身的行動去感召全體教職工,要求班子成員要發揮核心作用,轉變觀念,統一思想,團結協作,甘於奉獻,從而提升管理人員的人格魅力。要求黨支部和領導人員要嚴格自律,自覺接受監督,講原則,將民主,講紀律,廉潔奉公,淡泊名利,坦誠磊落,與老區人民當年的革命精神一脈相承,真正地做到“眼勤、嘴勤、腿勤、腦勤”。這種高層面的價值取向和清正廉潔的政風調動了學校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迎河中學為了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全力打造一支素質精良、業務過硬、結構合理、樂於奉獻的教師隊伍。重點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努力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業務水平。學校就制訂了《迎河中學青年教師培養計畫》,有計畫、分步驟實施青年教師培養工程和“名師戰略”。學校大力提倡並積極鼓勵青年教師進行業務自修和脫產進修,大膽讓青年教師擔負主要教學任務。與此同時,大力推行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引進競爭激勵機制,逐步實施“校長負責制、全員聘用制、崗位責任制、結構工資制”來激發教師的學習和工作熱情。廣大教師奮發圖強、積極進取,相當的一部分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進修、學習等途逕取得高一層次的學歷,成為教學骨幹和學校在教學上的中流砥柱。學校還支持、鼓勵教師走出校門,考察學習,不斷更新教育理念,逐步提高教學水平。因此該校老師在省、市、縣頻頻獲獎,如:李先梅、時召開等五位教師受到省市表彰,葉家祥、孫長高等六位教師受縣政府記功獎勵,許紅、朱軍等老師被評為市、縣級“教壇新星”,汪士雲、王才安、龍如文等十位老師受到縣教育局表彰。在大力提高教師業務水平的同時,學校狠抓師德、師風建設。先後開展了以“鑄師魂、倡師德、正師風”為主題的師德、師風建設活動。同時出台了《迎河中學師德考核實施方案》,將師德評定結果與年度考核、評優評先、職務晉升相掛鈎,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教師的道德意識和敬業精神。在教研工作方面,學校注重學科教研組建設,成立了教科室,制訂了《迎河中學教學研究檢查工作制度》,專門設立了“教研活動獎”,鼓勵廣大教師積極開展常規教研活動,積極撰寫教學論文,學校先後彙編教師論文集,收集教學論文109篇,其中大部分論文在省、市、縣教學論文評選中獲獎。學校還承擔了兩項市級課題研究工作並已結題,承擔的四項縣級課題研究,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