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仙客·秋夜

元曲名,此曲寫因秋夜搗衣聲而引發的離愁,將搗衣聲與“愁人”、“離情”聯繫起來,別具意境。語意清新,韻律和諧,曲辭通俗,接近民歌體。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迎仙客·秋夜
  • 創作年代:元
  • 作品出處:《小山樂府》
  • 文學體裁:曲
  • 作者:張可久
內容,作者,注釋,

內容

雨乍晴,月籠明,秋香院落砧杵鳴。
二三更,千萬聲,搗碎離情,不管愁人聽。

作者

張可久(1207?—1349?)名小山,一雲名伯遠,字可久,慶元(今浙江鄞縣)人。《錄鬼簿》言其曾“以路史轉道領官”,又曾任桐廬典史。至元初,年七十餘,還作過崑山幕僚。一生不得志,浪跡江湖,足跡遍及湘、贛、閩、皖、蘇、浙等地,晚年居杭州。專寫散曲,小令尤著,與喬吉齊名,李開先稱“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喬夢符小令》)。朱權稱其曲“如瑤天笙鶴,清而且麗,華而不艷”,譽為“不羈之材”,“詞林之宗匠”(《太和正音譜》)。散曲集有《小山樂府》。現存小令855首、套數九套。

注釋

迎仙客:曲牌名。
乍:忽然。
月籠明:月光籠罩著大地,一片澄明。
砧杵:搗衣石和搗衣棒。李白《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不管”句:謂不問愁人願不願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