辻聽花(1868-1931),本名辻武雄,號劍堂,他寫詩時多署“劍堂”,而評戲時則署“聽花”,因為“聽花”正是取自“聽戲”的“聽”和“花旦”的“花”。
基本介紹
- 本名:辻聽花
- 所處時代:日本明治元年
- 民族族群:日本
- 出生地:熊本縣
- 出生時間:1868
- 去世時間:1931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辻聽花1898年從受到歐化思潮影響的慶應大學畢業後,為考察中國的教育情況到了北京、天津、上海和蘇州,同年回國。在京津兩地因友人邀請觀看了京劇,他在《中國劇及劇本》中記錄了最初的體驗:“不可思議的是,從我初次觀看中國劇的那一刻開始,就十分喜歡,覺得很有意思。”
1905年,辻聽花再次來到中國,先後在上海參與編輯《教育報》、在“江蘇兩級師範學堂”和南京“江南實業學堂”擔任教習。這期間,他繼續浸淫於京劇並結識了戲園園主、京劇演員等許多梨園界人士,逐漸產生了研究京劇的想法。
辛亥革命前後,辻聽花返回家鄉照料病重的妻子。1912年,妻子撒手人寰,辻聽花備受打擊,他將年幼的孩子們託付給父母,孑然一身第三次來到中國。此後辻聽花不曾再娶,一直在北京擔任日本在華報紙《順天時報》的編輯,度過了長達20年的報人和戲迷生涯。辻聽花以京劇撫慰著內心喪妻別子、身處異鄉的孤寂,因此冢本助太郎說:“夫人的死決定了中國戲劇研究家聽花的命運。”
辻聽花既非科班出身的梨園優伶,亦非能唱念做打的京劇票友,但他對京劇的發展卻有著多方面的貢獻。首先,辻聽花利用報人之便,撰寫了大量劇評。在他眼中,京劇並非僅為市井之娛,而是深奧複雜、值得研究和推廣的藝術。
1913年元旦,《順天時報》(第3279期)上發表了辻聽花的第一篇劇評《演劇上之北京及上海》。這篇漢語長文,以辻聽花在京滬兩地的觀劇體驗為基礎,從觀眾的觀劇方式、劇場的改革、戲劇與新聞媒體的關係以及女伶的活躍程度等方面,細緻而透徹地對比分析了兩地的差異。同年10月31日,辻聽花在《順天時報》(第3573期)首開劇評專欄“壁上偶評”。此後或頻或疏,辻聽花一直堅持寫劇評,每寫滿300篇則另取一個專欄題目。據么書儀的統計,經“菊室漫筆”、“東欄雪”、“縹蒂花”等專欄,辻聽花撰寫的劇評在千篇以上。在劇評中,辻聽花尖銳地指出京劇發展所面臨的困境:華人對戲劇的喜愛重在聲色,卻茫然不覺對戲劇應有藝術上的尊崇;學者也輕視曲本,疏於研究;世人鄙視優伶,優伶亦不自重。綜觀辻聽花在劇界的活動不難看出,他正是從強調京劇的藝術性、重視京劇研究、提高伶人地位這幾個方面致力於推動京劇發展的。
辻聽花感慨於中國“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的現狀,想方設法提高演員地位。為此,辻聽花利用報紙媒體的力量和自己廣泛的人脈策划過不少梨園活動。1927年6月20日至7月20日,《順天時報》舉辦了“徵集五大名伶新劇奪魁投票”活動。這一活動被中國戲曲研究界頻繁提及,是因其與“四大名旦”相關。實際上,投票的目標並非“四大名旦”本身,而是五大名伶的新劇劇目(“五大名伶”中包括了如今所說的“四大名旦”,多出的一人是徐碧雲),但此次投票確成為“四大名旦”產生的源頭,並且促進了京劇表演藝術由以生角擔綱開始向旦角轉移。此次活動的發起人和組織者正是辻聽花--從活動開始前的預告、進行中的報導直至結束後的總結都出自辻聽花之筆。通過這次歷時月余、廣泛發動民眾參與的投票活動,在促使人們關注新劇的同時,提高了京劇演員的知名度,對伶人自身是一種有力的鼓舞與獎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