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布局
進大廳往左,迎面而來的這面牆叫做千耒牆,它是由目前我國能找到的所有與 “耒”字有關聯的字所組成的字,包括“耒”的各種寫法以及所有用“耒”字做偏旁的字,耒陽為什麼要用農具“耒”做地名呢?耒陽的“耒”又有什麼文化內涵呢?耒是最原始的農具,是伴隨原始農業的出現而出現。而且在流傳過程中又與中華的人文始祖聯繫在一起。可以說耒是中國農業文明的象徵,炎黃文化中極具影響力的象徵符號之一。“耒而是耕“是耒的使用方式,意思就是手握著耒,腳踩著耒下端橫綁的短木,把耒尖插入土中然後翻動土層。顯然,耒在農作中的作用相當後世的犁。“耒”和“耜”是兩種使用目的相差不大的古老農具,二者的區別是:耒的下端為尖錐狀,耜的下端為平葉狀。這是距今7000多年前河姆渡的翻土農具,它是用大型動物肩胛骨製作而成的骨耜。炎帝神農作為華夏民族的始祖,幾千年一直受到炎黃子孫的頂禮膜拜,這是漢人刻畫的神農故事圖畫。神農頭戴帝王斜頂進賢冠,一手執耒。一手牽鳳凰。右上角有一月亮,暗寓神農創耒披星戴月,不辭勞苦傳播農業技術,右下方有一帶翼銜草的神獸,暗寓神農嘗百草求為民治病之方。這是神農雙手執耒翻耕土地的畫像。大禹治水是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圖為漢代的大禹畫像。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這是距今3000多年的木耒。耒陽是湖南文物古蹟比較多的市縣,這是耒陽市的文物分布圖。這是耒陽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這是古代鐮刀與現代鐮刀的對比。戰國流行雙齒耒,而且在齒尖安有鐵套,鐵套顯然可以延長耒的使用壽命,提高耒的功效。這是在朝鮮全北大博地區近代仍在使用的雙齒木耒,這是由“耒”而演變來的古農具,木鋤、鐵鋤、犁、耙和鐵搭。這是我國古代的三位著名的農學家,陳敷、王禎和徐光啟,下面他們三個人的著作。往右走,現在大家看到的這一組精美的泥塑,形象反映了當時神農創耒的整個過程。相傳晚年的炎帝神農在遊歷大江南北以後,來到了風景秀麗的耒陽,他看到人們用木棒石捉蟹,用濕木頭燒火可以使木頭彎曲。突然想到當時耕作播種的農具不足,於是改進了當地人所使用的木棒,發明了可以提高勞動效率的翻土農具-“耒”。
大廳中央是一組“人力腳踏水車”。是由我國漢代人畢嵐發明的,可以說它是我國最古老使用範圍最廣的引水灌溉的工具,它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叫法,有叫水車、踏車、水龍和水蜈蚣等等。
耒陽素有“油茶之鄉”的美譽。現在我們進入的是第二展廳,這一組展示了是耒陽傳統民間茶油製作作仿。秋熟後揀出其中的茶籽,放在大火上來烘。乾燥便於碾粹。然後將碾粹的茶籽放在旺火上來蒸,因為高溫可以提高它的出油量,蒸好後茶用鐵圈和稻草做成一個個的茶餅。均勻的放入這個木榨中,通過木的撞擊,使它們擠壓,然後擠壓出來的茶油就順著下面的油槽入了下面的油桶中。這上面就是茶油製作流程示意圖湖南是我國稻作農業的起源地,這是長沙縣南托出土的5、6千年的史前陶片。這件人面方鼎是湖南寧鄉出土的一件商代青銅器,器內壁鑄“大禾”二字,不少專家認為。“禾”字表現的就是一株桿壯粒滿的稻穗,而人面,可能就是鎮守洞庭湖一帶的稻糧之官。1995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從道縣玉蟾岩發掘出土兩粒半稻穀,經鑑定,距今1萬多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稻古標本及出土地點,這是在湖南澧縣八十檔一處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稻穀、炭化稻米、菱和桃,馬王堆漢墓出土了較多的稻穀,出土時大部分粒型完整。經鑑定,有四個品種,這是它們的品種鑑定表。作為水稻主產區的耒陽為封建王朝承擔了大量糧食上繳任務。圖為清代光緒年間編撰的“耒陽縣誌”上的有關記載。這是我們從雲南少數民族收來的農具:鋸齒刃鐵鋤、十字柄斧、鐵鏟等等。展廳主要展覽的是耒陽傳統民間風俗,現在大家看到的這一組花轎是我們從一位世代為抬轎轎夫的家中收集而來的,大家要知道在文革的時候很多花轎被作為“破四舊”物品毀掉了。而這對花轎是他們家世代營生的工具,所以他就把花轎藏在家後的山洞中,誰知文革結束後,人們不用花轎來迎娶新娘。所以這對花轎就一直閒置在那,直到我們建館以後才收集過來。這是用來抬彩禮的台花,這是“禾桶”和扮桶,打稻機流行前耒陽農村主要的水稻脫粒農具。這是我們復原的一座耒陽近代民居。裡面是按照耒陽人民八十年代以前的擺設而布置,大家可以看到門左右這個叫做牆棚。它是用來擋風和靠背用的。這個叫地灶,以及大師、書桌、油燈等等。這邊還有個臉架,臉架上還有個銅盆。臥室這張床,耒陽人民叫做“牙床”也叫“乾功床”據說做此床需花費一千個日日夜夜而製作完成。所以叫做“乾功床”,床的正中間上方有隻蝙蝠倒掛著意思就是“福倒”的意思。相當於我們現在將“福”字倒貼的意思,它的做工也是比較精緻的,上面有喜鵲、松鼠等吉祥物。床踏上有三雙鞋,其中最獨特的一雙叫做木屐。它是用鐵皮、牛皮、木頭製做而成的,下雨的時候外出穿著布鞋再穿著木屐。就不會把腳淋濕,回來的時候把木屐放在門口就可以了。這邊還有手飾盒、茶桶,在牆上還掛著一枝獵槍。可以看出這戶農家可能是一位獵戶。
下面請大家隨我來第四展廳,這一展廳主要是展覽稻穀成熟以後的加工工具。這是用來去稻殼的耒子,是用來磨粉子用的石磨,以及沖搗用的對,管子有名言“倉廩實則知禮節”,幾乎成了封建國家的治國箴言,糧食的儲藏也成為了當時民間的大事,這是耒陽農村過去常用的儲藏糧食的木櫃。這是量米器——“米斗”,它是當時地主剝削農民的主要工具。古時有句話說“大斗進,小斗出”就是用這個盤剝農民的工具。這是一套彈棉花用的工具,包括紡織機和織布機。先進的農業需要有先進的農具來做保證,這是耒陽人民的驕傲。這邊是耒陽插秧機廠自行研製的插秧機,當時在鄧小平同志訪問泰國的時候,曾把它當禮品贈送給泰國人民,受到了泰國人民的熱烈歡迎。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通過質監部門正式鑑定的耕整機,從左至右依次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然後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是我們耒陽多源化的養殖業,還有我們館收集來的“爆火花機”,補鍋用具以及耒陽農村常用的傳統運輸工具——雞公車,這邊還有“打稻機”、“風車”和插秧用來劃分界線的“劃秧器”。
轉過第四展廳,我們看到的這組是耒陽新石器時代遺址採集的石斧、石刀。這是從耒陽商周遺址採集的印紋硬陶片和石器等。銅鐃是我國最早的打擊樂器之一,耒陽出土的這件銅鐃,雖然器形不是很大,但紋飾十分精美,這是春秋時期的石錛和銅務。這是耒陽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陶鼎、罐和缽,這是葉形刮刀,這是戰國時期的“銅帶鉤”和“琉璃壁”。這是耒陽出土的一組戰國時期的兵器,有矛、盾、戈、劍和刀,雙刃為劍,單刃為刀。銅鏡是青銅鏡中獨成體系的妝用器和工藝品,這是耒陽出土和徵集到我國各個朝代具有風華正茂時代特徵的銅鏡,而且它們各個朝代銅鏡上的紋飾也不一樣,如“戰國的四山紋鏡”,東漢的“六乳鳥紋鏡”,宋代的“梅花紋鏡”等等。
耒陽出土的文物以漢代居多,這是耒陽出土的漢代玉壁、滑石壁、銀圈、陶“五銖”錢、陶“半兩”錢,漢代的銅樽和銅燈。銅樽是儲存酒的容酒器,東漢的“雙魚紋銅洗”,漢代的“銘文滑石磚”,滑石磚上寫著“ 棺下”四個大字,磚的值地相當於現在“漢白玉”的價值。這是耒陽出土的漢代陶罐、壺、缽、壇、豆、孟、杯等,這是耒陽東漢墓出土的模型器灶、井、倉等,這是耒陽東漢墓出土的櫝型器雞塒、豬圈、陶豬等,中國古代金屬貨幣質地有金、銀、銅、鐵、錫、鉛等,形制有貝幣、布幣、刀幣、圈錢、方孔圓錢等。自從秦國統一六國後,這種方孔圓錢就一直沿襲2千餘年。這是耒陽文物部門收藏的部分古錢幣。有宋代的銀錠,唐代的“鹹通九年買地券”,大家一般看到的買地券一般都是寫在紙上的,而這個買地券是刻在石板上的,還有唐代的“箕形石硯”,清代的“漆嵌竹日魏楷書屏”,它是清代的皮製品,因為它關係到兩代名相,唐代的“魏徵”和宋代的“文彥博”,這上面所寫的就是他們的“為官之道”。這是耒陽出土隋唐時期的瓷罐、盤、杯、壇,耒陽出土的宋代“福壽喜慶”碗等,這是耒陽出土的宋代魂瓶,它是用來裝盛糧食與錢帛用的隋葬明器,又叫
糧罌。從左往後,我們可以看到從耒陽磨形窯址採集的青白瓷碟、碗等,從耒陽城鄉徵集的明清時期的銅豆、鑒、爵、鼎、香爐等,明代的程君房是個制“墨”高手,這是明代的“程君房硯”。這是清代的“竹雕老子騎牛俑”,以及劉厚基生前使用過的兩方石印。劉厚基,耒陽坪田人,出身貧寒,自幼習武,18歲投湘軍,終年38歲,光緒帝追其建威將軍,歸葬耒陽坪田豹嶺。這是劉厚基病逝後,陝甘總督左宗棠為其親撰的“墓志銘”,對其短暫的一生功政績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評價。這是張飛使用的大刀,張飛除了使用丈八蛇矛外,還喜歡使用大刀,龐統在耒陽擔任縣令時,張飛奉劉備之命來耒陽督察龐統執政詳情,為龐統行政能力及品德所感動,兩人結為至交。張飛回去復命時,龐統為張飛餞行,均喝得酩酊大醉,醉迷中張飛跨上戰馬,卻將大刀忘在了縣衙,龐統將張飛的大刀高懸在衙署內,以警示後人。
張飛大刀重80公斤,非力大無比、威猛過人的張飛,他人恐怕唯恐不及。
發展歷史
農耕博物館地處湖南耒陽市神農廣場北面、市政府旁。該館由國內“十大名館之一-湖南省博物館”的專業設計人員設計。農耕博物館於2004年5月動工,占地面積9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188平方米,總高度13.7米,建築結構為全框架結構。共分為三層,總投資475萬元,一層層高為5.1米、為農耕文化展覽廳,二層層高為4.5米、為文化藝術展覽廳,三層層高為4.1米,為圖書館;最大展廳跨度為9米,長22米,層均面積為729米。外牆採用米黃色文化磚裝飾,室內為花崗岩板材飾面。整個展館功能齊全,集農耕文化、藝術、圖書為一體。2004年9月15日正式開館,接待遊人。2006年12月18日被評為國家2A級旅遊景區,並被國家文物局定為全國博物館六個試點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