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游擊戰爭

毛澤東對中國革命戰爭一個基本特點的概括。指中國革命戰爭在一個較長時期內,主要是在廣大農村地區進行,以廣大農民民眾為主力,以分散遊動作戰為主要手段的游擊戰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民游擊戰爭
  • 外文名:peasant guerrilla warfare
  • 所屬學科:軍事
  • 提出者:毛澤東
  • 所屬分支:軍事思想
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指出:在反動勢力長期占據中心城市的情形下,“由於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由於中國土地的廣大(革命勢力有迴旋的餘地),由於中國的反革命營壘內部的不統一和充滿著各種矛盾,由於中國革命主力軍的農民的鬥爭是在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這樣,就使得在一方面,中國革命有在農村區域首先勝利的可能;……在這種革命根據地上進行的長期的革命鬥爭,主要的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農民游擊戰爭。”(《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35頁)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鬥爭,主要進行的是農民游擊戰爭。井岡山鬥爭時期,紅軍就根據敵強我弱的特點,依託根據地堅持農民游擊戰爭,保存和發展了自己。在此後一個時期,農民游擊戰爭也是人民軍隊的主要戰爭形式。土地革命戰爭中後期,雖然在主要的革命根據地開展的反“圍剿”戰爭主要是帶游擊性的運動戰,但在其他地區仍然是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把抗日游擊戰爭提高到戰略地位,實行“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大規模長時期地開展游擊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運動戰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主要作戰形式,游擊戰成為配合運動戰和陣地戰的重要形式。中國人民在中國革命戰爭的長期實踐中,積累了以農民民眾為主體,以廣大農村地區為主要戰場,進行游擊戰爭的豐富經驗,創造了許多適合本國情況的游擊戰戰法,如:破襲戰、地雷戰、麻雀戰、襲擊戰、伏擊戰、地道戰、圍困戰等等。
毛澤東指出,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主要是貧農和中農)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中國共產黨的武裝鬥爭,就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戰爭。只有動員和組織廣大農民民眾參加和支援革命戰爭,才能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民戰爭。毛澤東創造性地把游擊戰爭提高到戰略地位,繼承和發展了中外戰爭史上游擊戰爭的經驗,結合中國人民及其軍隊開展游擊戰爭的實踐,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游擊戰爭的理論和原則。其中包括:游擊戰爭是弱小的革命力量反抗外來侵略者和階級壓迫的最好鬥爭形式;游擊戰爭的基本作戰原則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爭的基本作戰形式是以襲擊為主的進攻;在一定條件下,游擊戰可以作為戰爭某一階段的主要作戰形式;根據地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戰略任務的後方基地,建立和鞏固根據地是長期堅持和發展游擊戰爭必不可少的條件;在“圍剿”和反“圍剿”的長期反覆中,掌握好反“圍剿”的鬥爭藝術,正確實行戰略防禦和戰略進攻的轉變,是游擊戰爭作戰指導的關鍵環節;游擊戰爭要向正規戰爭發展;游擊戰爭的指揮原則是戰略的集中指揮與戰役戰鬥的分散指揮相結合,既反對絕對的集中主義,又反對絕對的分散主義。
毛澤東關於農民游擊戰爭的思想,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革命戰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