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規律
循環經濟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資源和環境問題成為全球性熱點話題。隨著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立體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如何運用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科學利用農業資源,不斷提高對農業環境污染綜合防治的認識,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循環經濟的顯著特徵是在減少一次性、緊缺性資源消耗的同時,將廢棄物資源化。因此,在各生產環節和產業鏈上運作循環經濟機制,既能減少對資源環境的不利影響,又能增加人類資源可利用量;既能帶來生態效益,又能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一條防治農業立體污染的有效途徑。
農業現狀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農業污染也呈現出立體化的特徵。農業立體污染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的農藥及化肥施用、畜禽糞便排放、農田廢棄物處置、耕種措施以及工業廢棄污染物農業利用等,所造成的農業系統中水體-土壤-生物-大氣立體交叉的污染。研究表明,我國每年因過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萬噸的氮流失到農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淺海水域生態系統富營養化,導致水藻生長過盛、水體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時,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溫室氣體N2O形式逸失到空氣里。可以看出,各形各色的污染表面上看起來互不相干,事實上它們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個整體。污染物不僅危及某個“點”和“面”,而且通過時空遷移、轉化、交叉、嵌套等過程,產生新的污染,甚至形成循環污染。
防治模式
自上個世紀70~80年代以來,在應對污染方面,人們的認識經歷了從“淨化廢物”到“利用廢物”再到“全過程治理”。特別是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人們提出了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減少污染排放為主線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
從物質和能量流動的方向看,常規經濟是一種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即“資源→產品→廢棄物”。其特點是高強度地開採和消耗資源、高強度地破壞生態環境。循環經濟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其運作機制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在輸入端合理控制並減少物質流和能量流的進入,在生產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重複利用進入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在輸出端把完成使用功能後的物品再生成資源。
防治方法
減量化模式
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通過提高利用率,減少使用化肥、農藥、農膜以及農用能源和其它化工類農用資料。二是用新型生產資料和技術替代常規生產資料和技術,例如,採用生物肥料、控釋肥、緩釋肥、生物農藥、可降解農膜等新材料;推行水、肥綜合管理技術,在水、肥循環利用方面做文章,以減少水分和養分的流失。
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和其它農用資料可減少進入水體、土壤和大氣的污染物,同時,還可以提高生產率。我院“滇池農業面源污染控制”項目的研究表明,滴灌施肥在降低氮肥用量2/3的情況下,仍可提高作物產量30%,同時地下水硝態氮含量降低了60%。
從水資源利用上看,據專家估算,目前我國節水灌溉比例只有36%,如果大力推廣節水技術,既可減少緊缺資源的消耗,又能有效地阻止以水為載體的污染的擴散。
在以環保型生產資料替代常規生產資料的減量化模式中,利用微生物可產出無污染飼料、肥料、農藥以及取之不盡的能源。
再利用模式
在我國,這方面成功的案例很多,主要形式是將廢棄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飼料化。
比如,在生態農業園中,畜牧業與種植業相結合,加上以沼氣發酵為主的能源生態工程、糞便生物氧化塘多級利用生態工程,可將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和家畜排泄物能源化、肥料化,向農戶提供清潔的生活能源和生產能源,向農田提供清潔高效的有機肥料。有機廢棄物飼料化利用生態工程是再利用模式的又一重要內容。據專家估算,我國目前每年農作物秸稈6~7億噸,蔬菜廢棄物1~1.5億噸,肉類加工廠廢棄物0.5~0.65億噸,餅粕類0.25億噸,都可以進行飼料化處理,潛力十分巨大。
再循環模式
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農產品在儲存或運輸過程中質量發生了變化,不能按原用途消費,可經過處理改變用途,既可減少農業通過最終產品向系統外輸出污染,又能增加可利用的物質與能量來源。例如,變質油料可加工成生物潤滑油或生物燃油,變質水果和蔬菜類可轉化成肥料,變質糧食可加工成酒精。另一類是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將農產品加工成環保型農業生產資料,如可降解地膜、營養缽、生物柴油、生物潤滑劑等生物產品,即把農產品轉化為再生資源重新投入生產系統。
從國際上看,尤其在已開發國家,第二種類型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套用。這除了出於節約礦物資源考慮外,主要是由於農產品再生資源的CO2中性、可降解性和無毒性。
推進防治
合理利用循環經濟運作機制,構建並實施防治農業立體污染的有效模式,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配套措施:
1、實施引導和扶持政策。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的實施可減少污染,但目前這種減污的公益效果未被市場承認,執行者事實上是在免費為社會減污,有關部門應儘快出台相應政策予以引導、扶持。
2、建立和完善採用循環經濟機制防治農業立體污染的法規體系。應運用防治農業立體污染的循環經濟新思維,構建科學合理的防治農業污染的法規體系。
3、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在採用循環經濟機制防治農業立體污染過程中,改變相關群體的利益關係,達到利於防治農業立體污染的共贏,從而提高農業環境的保護效率。例如,建立農業環境補償機制,使農業環境的外部性內在化。
4、在研究與技術層面上,整合各部門、各產業現有的相關資源、資金、人才、技術,開展理論與技術的研究與創新,將以生物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有機地套用到農業污染的防治進程中,形成一個採用循環經濟機制防治農業立體污染的協調、高效的平台,使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建立綜合防治示範點,提供環境友好的技術模式,促進一批高新技術環保產業的產生和發展。
5、加強宣傳,提高公眾採用循環經濟機制防治農業立體污染的意識。通過科普和大眾媒體,加強教育和培訓,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和自覺參與意識,特別是要鼓勵企業和農民採取有效的循環經濟措施,推進農業立體污染防治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