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土壤碳匯實現機制研究

《農業土壤碳匯實現機制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張建倫擔任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土壤碳匯實現機制研究
  • 項目負責人:張建倫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長期以來,農業生態系統在降低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減緩氣候變暖方面的作用一直被忽略。有關政策和輿論導向都片面強調森林的固碳作用,把碳匯/減排的重任落在造林再造林上,而忽視農業的碳匯作用。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大背景下,農業土壤碳匯研究逐漸成為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農業土壤碳匯實現機制,制約了農業土壤碳匯的發展,也是導致我國政府在國際氣候談判中面臨巨大壓力的重要原因。.《農業土壤碳匯實現機制研究》將在6種主要類型土壤開展田間試驗,測算實驗點土壤的碳庫含量,並通過問卷調查測算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碳庫的影響,分析廣大農戶採取碳源而不是碳匯耕作方式的根本原因,由此構建我國農業土壤碳匯實現機制,確定合理的農業土壤碳匯價格,鼓勵廣大農戶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過程中由碳源耕作方式向碳匯耕作方式轉變,發揮農業生態系統在降低溫室氣體濃度和緩解氣候變化的重要作用。

結題摘要

長期以來,農業生態系統在降低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減緩氣候變暖方面的作用一直被忽略。有關政策和輿論導向都片面強調森林的固碳作用,把碳匯/減排的重任落在造林和再造林上,而忽視了農業的碳匯作用。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大背景下,農業土壤碳匯研究逐漸成為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農業土壤碳匯實現機制,制約了農業土壤碳匯的發展,也是導致我國政府在國際氣候談判中面臨巨大壓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分析了氣候變化與農業土壤碳匯之間、農業土壤碳庫與農戶耕作行為之間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農戶耕作行為選擇模型,通過在黑龍江、河北、江蘇、安徽、四川五個地區水稻種植農戶開展的田間實驗和問卷調查,獲取了水稻種植農戶選擇“碳源”和“碳匯”兩種不同耕作方式的農業生產成本收益數據,研究了如何讓農業土壤碳匯機製成為鼓勵廣大農戶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制度激勵。本報告通過在黑龍江、河北、江蘇、安徽、四川五個省開展的田間試驗研究發現,農業土壤碳匯機制具有重要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建立農業碳交易市場是構建農業土壤碳匯實現機制的基礎。通過構建農戶不同耕作行為選擇模型,發現農戶收入、生產成本、勞動強度和環境要素等都是農戶決定耕作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而影響農戶選擇“碳源”而不是“碳匯”的根本原因是農戶缺乏有效的補償機制。為此,本研究通過構建的理論模型對黑龍江、河北、江蘇、安徽、四川五個地區水稻種植農戶的問卷調查所獲取的農戶水稻生產成本收益數據的分析發現,農業土壤碳匯平均價格應不低於280元/畝,才能使農戶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主動選擇有利於“碳匯”的耕作方式,而且補貼價格越高,農戶採用“碳匯”耕作方式的積極性越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