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爾蓋濕地退化對土壤有機碳固存效應的影響及其機制》是蒲玉琳為項目負責人,四川農業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若爾蓋濕地退化對土壤有機碳固存效應的影響及其機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蒲玉琳
- 依託單位:四川農業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濕地土壤數量雖少,但碳儲量大,其土壤有機碳庫的穩定、增長或釋放影響到全球氣候變化,開展濕地土壤固碳效應及機制的研究對實現陸地生態系統碳“增匯減排”,緩解全球變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項目以若爾蓋不同類型高寒濕地土壤為研究對象,擬通過測定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含植物矽閉蓄有機碳,PhytOC),分析濕地退化條件下土壤PhytOC等有機碳組分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徵,以及土壤固存有機碳效應的變化特徵;測定土壤團聚體組成及其有機碳、有機無機複合體有機碳、礦物結合態有機碳與礦物組成、有機質分子結構和微生物群落多樣性、酶活性,分析濕地退化條件下土壤固存有機碳效應變化的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及微生物機制,為明確若爾蓋高寒濕地土壤肥力的演變規律提供理論參考,為正確評估高寒濕地土壤固碳潛力,制定提高退化高寒濕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學參考。
結題摘要
研究高寒濕地退化對土壤固碳效應的影響及其機制,對實現陸地生態系統碳“增匯減排”,緩解全球變暖具有極其重要意義。本項目採用野外調查採樣與室內分析、數理統計方法,研究了若爾蓋濕地退化條件下土,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含量空間分布特徵,以及固存效應變化的機制。結果表明: (1)濕地退化顯著降低了土壤有機碳及其各組分的固存量,其降低幅度(23.4-87.8%)隨濕地退化的加劇而增加;提高了活性組分庫的分配比例,增大了活性碳的剖面分異,並使穩定碳(難酸解碳)的主要保存場所由50-100cm土層轉變為0-50cm土層。 (2)濕地退化條件下土壤有機碳固存量減少的物理機制:濕地退化減弱了土壤結構體穩定性,大團聚體破碎,使其中有機碳如游離態有機碳和閉蓄態有機碳損失,或以粉-粘粒態有機碳形式由小團聚體、微團聚體保存,減弱了土壤團聚體固定有機碳的潛力。 (3)濕地退化條件下土壤有機碳固存量減少的化學機制:濕地退化導致土壤Fe/Al結合態有機碳含量及分配比例降低,減弱了鐵鋁氧化物對有機碳的固持與穩定作用;促進了土壤中抗化學分解能力較高的有機物(如難酸解有機質)的分解,降低了它們的含量及組成比例,從而降低了有機碳的化學穩定性。 (4)濕地退化條件下土壤有機碳固存量減少的生物學機制:濕地退化增大了放線菌和好氧細菌群數量、細菌多樣性,增強了與碳循環相關的水解與氧化酶活性,促進了有機物降解與分解,降低了有機碳的生物穩定性。 (5)濕地退化條件下土壤有機碳固存量減少的生物化學機制:濕地退化降低了土壤腐殖質中芳香族、碳水化合物和有機矽化合物等穩定性有機物的含量,而這些穩定性物質能夠抵抗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減少有機碳的分解與損失,並促進其累積。此外,植矽體也是高寒濕地土壤的一種長期且穩定的生物化學固碳機制。 項目成果豐富了高寒濕地土壤碳循環理論,為正確評估土壤固碳潛力,制定提退化濕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