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信息傳播:理論模型、實證分析與重構策略(李天龍創作經濟學著作)

農業信息傳播:理論模型、實證分析與重構策略(李天龍創作經濟學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農業信息傳播:理論模型、實證分析與重構策略》是李天龍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0年10月。

該書以傳播學理論、農業信息化理論等為指導,綜合運用文獻分析法、歷史分析法、社會調查法、數學建模法和結構化系統分析法,構建了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理論模型,梳理了中國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建設進程、特徵趨勢及國外先進經驗,並根據實際調查情況提出了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重構策略。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農業信息傳播:理論模型、實證分析與重構策略
  • 作者:李天龍
  • 首版時間:2020年10月
  • 字數:207千字
  • 類別:經濟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西北地區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重構為核心議題,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通過文獻梳理了解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相關研究。包括對國內外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概念描述、研究方法、現狀和問題、重構策略等幾個方面,最後對已有文獻進行評價。在借鑑以往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對該書的基本概念進行操作化界定,並梳理該書的理論基礎。
第二,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理論模型構建。從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要素、結構模型與重構模型構建該書的理論模型,找出重構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理論依據。
第三,通過文獻梳理了解中國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建設進程,整體上分析其特徵趨勢,借鑑國外體系建設的先進經驗,為重構西北地區農業信息傳播體系提供參照系。
第四,根據社會調查,考察西北地區農業信息傳播的現狀與特徵,包括農村傳媒環境、農業生產生活中農民套用農業信息的狀況、農民群體媒介接觸情況,以及農業信息對農民群體在觀念、行為等方面的影響,為重構面向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信息化的農業信息傳播體系奠定基礎。
第五,根據前邊章節對歷史與現狀的考察,描述中國農業信息傳播體系存在的問題,並分析造成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
第六,重構與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傳媒環境相適應的農業信息傳播體系。在理論模型構建、國內外經驗借鑑、實證調研分析、問題及成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內部傳播系統和外部保障系統的農業信息傳播體系重構思路與策略。

作品目錄

導論
第五章 農業信息傳播體系存在問題及成因分析
第一章 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基本概念及理論基礎
第六章 西北地區農業信息傳播體系重構策略
第二章 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理論模型
主要結論與展望
第三章 國內外農業信息傳播體系建設經驗借鑑
附錄 西北地區農業信息傳播及其影響調查問卷
第四章 農業信息傳播體系實證研究:基於西北四省(自治區)的調查
後記

創作背景

21世紀初信息革命正在試圖搶占信息技術的制高點,各國普遍重視信息化社會的構建。中國農業還未完全實現現代化便迎來了信息化,挑戰與機遇並存。要發揮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疊加的雙重優勢,即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以帶動實現農業現代化。現代傳媒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發展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媒介交往能夠促進農民與外界的溝通,一方面現代傳媒為農業生產生活傳播農業科技信息、市場信息、政策信息等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另一方面農民通過接觸現代傳媒能夠更好地與外部社會交往,提高農民的社會化程度與農民的整體素質,對農民的思維、態度、認知和行為水平產生一定影響,使農民獲得更多的自主性和主體性,進而加快解決“三農”問題的步伐。現代信息傳播技術開創了人類交往實踐。處在這個時代的每個個體都被連結在了一張全球化的信息網路中,信息可以快速到達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交往媒介之所以能夠推動農業生產生活的進步,就在於現代媒介具有用時間消除空間限制的功能和作用,媒介信息承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其他信息,能夠依靠現代媒介快速到達客群,為客群所採納使用。媒介技術的不斷變革,使得信息傳播無時無刻不在人類周圍發生,交往工具與傳播環境的變革又促進社會結構、社會文化的解構與重構。為應對這種現實層面和技術層面的變化,傳統的農業信息傳播方式需要向適應資訊時代要求的現代方式轉變。基於上述背景和認知,《農業信息傳播:理論模型、實證分析與重構策略》根據實際調查情況提出了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重構策略。

作品思想

第一,該書梳理總結了國內農業信息傳播體系建設的特徵和國外可借鑑的經驗。從國內看,農業信息傳播體系建設經歷了四個階段:萌芽期、初期發展期、快速發展期、融合發展期,呈現四個主要特徵趨勢: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建構主體由“精英自發”到“政府主導”,再到“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並存”,最終轉向“農民自覺”;農民主體地位逐漸凸顯;體系的變革主要由媒介技術更新變化引領;保障系統建設滯後於農業信息傳播實踐活動。從國外看,可借鑑的經驗主要有:參與主體多元,信息傳播技術先進,農業信息資源豐富,農民群體信息素養高和外部保障系統較為完善。
第二,該書通過對西北四省(自治區)1561位農民的實證調查,描述了西北地區農民對信息和媒介的認知特徵,分析了信息傳播對農民觀念和行為的影響。就農民對信息和媒介的認知特徵而言,得到的基本結論如下:(1)就信息認知而言,農民對農業信息重要程度的認識水平較高,但對不同類別信息的重要程度感知存在差異,他們對其所感知的重要農業信息的關注程度不高。(2)就媒介認知而言,農民對傳統農業信息傳播媒介的信任程度高於對網際網路與手機等新媒介的信任程度;傳統媒體仍是農民獲取重要農業信息的主渠道;他們最喜愛的媒體類型首先是電視,其次是網際網路和手機。(3)就農民自身現代觀念而言,現代觀念的四個維度中,開放觀念、教育期望和成功認知水平較高,但時間觀念不強。(4)就農民的公共事務參與行為而言,公共事務參與的三個維度中,政治參與人群的覆蓋面廣,社會參與和文化參與的人群覆蓋面處於中等水平。就信息傳播對農民觀念和行為的影響而言:(1)對農民觀念的影響:農民傳統媒介接觸強度對其現代觀念中的開放觀念有顯著正向影響,新媒體接觸強度對其現代觀念的開放觀念、教育期望、時間觀念都有顯著正向影響;農民媒體信息重視程度越高,其開放觀念、成功認知和時間觀念越不理想;農民對媒體信息的信任程度越高,他們的觀念越開放,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越高,時間觀念也越強。(2)對農民行為的影響:農民傳統媒介接觸強度和新媒體接觸強度對其公共事務行為參與有顯著影響。
第三,該書通過對農業信息傳播體系建設進程和西北四省(自治區)農業信息傳播實踐的考察,梳理了中國農業信息傳播體系存在的諸多問題,並分析了造成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當代農業信息傳播體系存在以下問題:農民主體地位不突出;農民信息需求未能很好地得到滿足;農民信息意識水平整體上不高,信息利用率低;自下而上的傳播渠道不暢;外部保障系統缺失。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城鄉二元結構是根本原因;傳播主體的觀念落後是核心原因;農村信息傳播環境建設不完善是重要原因。這些問題及成因的分析為後續體系重構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第四,在理論分析模型構建、國內外經驗借鑑、實證調研分析、問題及成因分析的基礎上,該書提出了西北地區農業信息傳播體系重構的最佳化策略。圍繞農民客群這一主體和服務對象,建立“一主多元”的傳播者系統,構建新舊媒體融合的媒介生態系統,充實符合“三農”需求的農業信息資源庫,最佳化農業信息傳播的政策制度,推進立法工作,建立政府主導和市場化並重的傳播體制,實現農業信息傳播的雙向流動。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農業信息傳播:理論模型、實證分析與重構策略》
2020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7333-3

作者簡介

李天龍,1980年6月出生,甘肅人,西安郵電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院長,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興趣主要集中於新媒體傳播學領域,具體研究涉及媒介與農村社會發展、輿情與網路社會治理等方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