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普魯士式道路是農業中資本主義關係建立和發展的一種類型。它是封建地主經濟逐漸過渡到資產階級-地主經濟,逐漸適應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保存著封建殘餘的改良道路。這種演進的道路,在19世紀以來的德國最為典型,列寧稱之為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普魯士式道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普魯士式道路
- 類型:農業中資本主義關係建立和發展
- 保存著:封建殘餘的改良道路
特點
形成
後果
普魯士式道路的勝利和農奴制的瓦解,也為德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前提條件:巨額贖金部分轉化為工業資本;大批破產農民成為自由的勞動力;容克農場擴大經營中日益增長的需要為工業品開拓了銷售市場。
但是,保存著半封建特徵的普魯士道路,又給德國經濟發展和政治生活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人數眾多的半農奴式僱農的存在,妨礙著在農業中廣泛採用新技術和農業生產力的迅速提高。他們的貧困處境,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同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美國式道路為特徵的美國相比,19世紀中期的德國,無論是農村中資本主義的進程,還是整個經濟的發展,都緩慢得多。此外,大量封建殘餘的保留,鞏固了容克地主階級在國內的統治地位。容克地主同資產階級的利益日趨一致,國內市場的狹小和擴大地產的貪慾,使雙方在政治經濟上緊密勾結起來,加緊奪取國外市場和領土,從而把德國變成為特別富有侵略性的軍國主義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