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普魯士式道路

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普魯士式道路是農業中資本主義關係建立和發展的一種類型。它是封建地主經濟逐漸過渡到資產階級-地主經濟,逐漸適應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保存著封建殘餘的改良道路。這種演進的道路,在19世紀以來的德國最為典型,列寧稱之為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普魯士式道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普魯士式道路
  • 類型:農業中資本主義關係建立和發展
  • 保存著:封建殘餘的改良道路
特點,形成,後果,

特點

普魯士式道路具有幾個特點:①由貴族地主階級通過自上而下地實行一系列的農業改革而實現。②在長達大半個世紀的進程中,農奴制地主莊園演變成資本主義農場,容克地主逐漸資產階級化,廣大農奴則變成貧農和僱工。③容克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是一下子被消滅掉,而是慢慢地適應資本主義,因此資本主義長時期保存著半封建的特徵。

形成

普魯士式道路,是在普魯士農奴制改革過程中形成的。19世紀初,懾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拿破崙統治的壓力,普魯士貴族地主階級即容克階級被迫開始這種改革。改革沒有觸動容克的土地占有制,只宣布取消農奴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並規定他們可以贖買封建義務。1848年的資產階級革命迫使農業改革加快了步伐,贖買過程從而大大加速。容克地主階級不僅攫取到巨額贖金,還乘機霸占了更多土地。在此基礎上,容克地主逐漸按資產階級經營方式改造自己的莊園,採用農業機器和化肥,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積極擴大資本主義經營。在容克農場中,僱農處於半農奴的地位。他們在經濟上受資本主義和封建的雙重剝削,政治上毫無權利,結社和罷耕遭到嚴格禁止。

後果

到19世紀70年代初,普魯士道路在德國大部分農村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農村中資本主義關係的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德國農業的發展。隨著容克農場經營的不斷改進,種植業和畜牧業擴大了,農產品加工業也興旺起來。在19世紀中葉,馬鈴薯和甜菜的收穫量,即已居世界首位。馬鈴薯白酒暢銷國外。
普魯士式道路的勝利和農奴制的瓦解,也為德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前提條件:巨額贖金部分轉化為工業資本;大批破產農民成為自由的勞動力;容克農場擴大經營中日益增長的需要為工業品開拓了銷售市場。
但是,保存著半封建特徵的普魯士道路,又給德國經濟發展和政治生活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人數眾多的半農奴式僱農的存在,妨礙著在農業中廣泛採用新技術和農業生產力的迅速提高。他們的貧困處境,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同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美國式道路為特徵的美國相比,19世紀中期的德國,無論是農村中資本主義的進程,還是整個經濟的發展,都緩慢得多。此外,大量封建殘餘的保留,鞏固了容克地主階級在國內的統治地位。容克地主同資產階級的利益日趨一致,國內市場的狹小和擴大地產的貪慾,使雙方在政治經濟上緊密勾結起來,加緊奪取國外市場和領土,從而把德國變成為特別富有侵略性的軍國主義國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