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承包經營法律制度的綜合評價與完善研究

農村承包經營法律制度的綜合評價與完善研究

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檔案不僅充分強調農地農用直接利益的保護,還兼顧農地非農用時的農民權益保護,為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提出了全面要求。因此,在物權法規範下,依託現有制度規範基礎不斷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是保障民生、順應發展的時代要求,需要繼續深入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農村承包經營法律制度的綜合評價與完善研究
  • 作者:劉兆軍
  • ISBN:9787109187870
  • 頁數:268頁
  • 定價:28.00元
  • 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3月1日
  • 開本:850×1168 1/32
  • 字數:165千字
圖書簡介,編輯推薦,目錄,

圖書簡介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為農村未來發展指明了總體方向,並以“保障農民權益,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農民意願,著力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第一要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更加強調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農民權益之本,其保護更需時刻關注。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檔案不僅充分強調農地農用直接利益的保護,還兼顧農地非農用時的農民權益保護,為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提出了全面要求。因此,在物權法規範下,依託現有制度規範基礎不斷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是保障民生、順應發展的時代要求,需要繼續深入研究。《農地承包經營法律制度的綜合評價與完善研究》研究的內容由以下部分組成:
第一,導論。在《物權法》、十七屆三中全會以來等法律政策不斷出台的背景下,論述本研究開展的積極意義,明確研究的方法、思路等基礎性問題。
第二,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理論基礎概述。土地承包經營權是農民根本的財產權利並關係到農民的生存與發展,其制度研究將直接以法學中物權理論、產權理論、人權理論為基礎,從中探尋相關理論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意義和價值。
第三,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歷史演變考察。從土地承包經營的緣起(承包制確立)—政策化—法定化—物權化的過程中,總結該制度變遷的歷史特徵及發展趨勢;並在十七屆三中全會之後的進一步發展中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應在物權法規範下向著在公平的基礎上側重於效率,更大程度上恢復土地的財產功能,切實保護農民利益的方向演進。
第四,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立法安排評價。在憲法、普通法律的規範基礎上,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具有明顯的本土特徵,即立法具有典型特色、受到公法影響、內容較為分散的特徵,並產生了限制土地承包經營權自由流轉、引發徵收中的矛盾、與實踐脫節等弊端,直接影響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功效。
第五,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權利關係分析。從農地產權的整體而言,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權利內容是以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為核心構成的,該權利是實際生產經營中最為重要的現實權利,產生於名義上具有絕對權利含義的集體土地所有權,且最容易受到來自於土地徵收的公權力影響。
因此,擴大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自由處分權利,理順土地承包經營權與集體土地所有權之間的關係,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建設的必然要求。
第六,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完善的理念認知。在十七屆三中全會後的農村制度建設總體方向之下,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主旨精神,剖析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發展趨勢(財產權利的獨立化、價值實現的市場化、身份屬性的契約化),形成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應有目標(實現財產權的自由交易、改造保障性的原始功能、分享征地中的增值收益)。
第七,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完善的對策構想。以本研究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目標確立為基礎,利用已經具備的現實基礎,針對該制度存在缺陷、與十七屆三中全會農村制度建設目標存在的差距,形成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完善的基本思路,即消除流轉的限制、規範徵收權的行使、明晰村集體的應有職能、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制度完善主要內容包括:通過放開轉讓、抵押、入股的限制以實現財產權利的自由流轉;規範流轉中的適度規模經營行為;形成以保障生存發展為目的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法律保護;同時開展集體經濟組織、集體產權、農村社會保障等配套制度建設。

編輯推薦

《農地承包經營法律制度的綜合評價與完善研究》通過全面分析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現實需求、矛盾焦點、法律框架、政策導向等因素,整合最新的法律規定、農村新政等法治資源,消除立法設計不足,使之成為協調、統一的農地承包經營物權法律制度體系,在法律制度層面強化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物權保護效力。綜合考量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與土地徵收、農村社會保障、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等相關制度的相互關係,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帶動實現農村關聯制度的整體進步。

目錄

1 導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的範圍
1.3 研究的背景
1.3.1 社會背景
1.3.2 立法背景
1.3.3 政策背景
1.4 研究目的和意義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義
1.5 已有研究綜述
1.5.1 國內研究
1.5.2 國外研究
1.5.3 總結評述
1.6 主要研究方法
2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理論基礎概述
2.1 物權理論基礎
2.1.1 物權制度簡析
2.1.2 物權制度的價值
2.1.3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物權意義
2.2 產權理論基礎
2.2.1 產權的基本功能
2.2.2 產權的交易成本
2.2.3 產權保護的規則
2.3 人權理論基礎
2.3.1 人權理論的結合
2.3.2 人權理論的發展
2.3.3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人權價值
3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歷史演進考察
3.1 土地承包經營的實踐創設
3.1.1 產生前的農地制度安排
3.1.2 土地承包經營的嘗試
3.1.3 土地承包經營的推廣
3.2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政策化
3.2.1 政策的形成
3.2.2 政策的延續
3.2.3 政策的發展
3.3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法定化
3.3.1 初始的確認
3.3.2 相關法界定
3.3.3 憲法的再確認
3.4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物權化
3.4.1 專門立法的產生
3.4.2 物權化初步形成
3.4.3 物權地位的確立
3.5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進一步發展
4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立法安排評價
4.1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立法規範
4.1.1 憲法規範
4.1.2 普通法律規範
4.2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立法特徵
4.2.1 立法的特色
4.2.2 公法的影響
4.2.3 內容的分散
4.3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立法缺陷
4.3.1 自由流轉的限制
4.3.2 土地徵收的弊端
4.3.3 立法與實踐脫節
5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權利關係分析
5.1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內容
5.1.1 直接經營權利
5.1.2 獲取收益權利
5.1.3 有限處分權利
5.2 土地承包經營權與集體土地所有權
5.2.1 兩種權利的關係
5.2.2 權利主體的關係
5.2.3 發包方可能形成的不利影響
5.3 土地承包經營權與土地徵收權
5.3.1 土地徵收權的正當性
5.3.2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對抗效力
5.3.3 土地徵收權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影響
6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完善的理念認知
6.1 農村制度建設的總體方向
6.1.1 農村發展制度保障的強化
6.1.2 維護農民權益的主旨精神
6.2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發展趨勢
6.2.1 財產權利的獨立化
6.2.2 價值實現的市場化
6.2.3 身份屬性的契約化
6.3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發展目標
6.3.1 實現財產權的自由交易
6.3.2 改造保障性的原始功能
6.3.3 分享征地中的增值收益
7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完善的對策構想
7.1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完善的現實基礎
7.1.1 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推動
7.1.2 農民生存發展條件改善
7.1.3 土地價值實現方式多樣
7.2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完善的基本思路
7.2.1 消除關於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限制
7.2.2 規範土地徵收權的行使
7.2.3 明晰村集體的應有職能
7.2.4 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7.3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完善的主要內容
7.3.1 實現財產權利的自由流轉
7.3.2 規範流轉中的適度規模經營
7.3.3 形成保障生存發展的法律保護
7.3.4 完善配套保障制度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