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

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

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流行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的民俗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是苗族歡慶豐收的節日,也是苗族青年男女進行社交的節日。原由村寨輪流舉辦,現多由鄉鎮或者縣區舉辦,秋場設在“立秋”這天的墟場點。秋日來臨,收穫在望,歡慶豐收,古來有雲。趕秋之日,十里八鄉、四村五寨都要組織隊伍參加,人們放下手中的活、卸下肩上的擔,穿著華麗、鮮艷的苗族服裝,數萬餘眾前前後後、來來往往遊行於秋場。隨著時代發展,苗族一些傳統文體活動,如武術、玩龍、舞獅和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動等融入其間,形成“喜滿秋場、情滿秋場”的場面。

2014年11月11日,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作為“農曆二十四節氣”的擴展項目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苗族趕秋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擴展項目之一入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申報地區: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項目編號:Ⅹ-68
  • 遺產類別 :民俗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文化特徵,流行地區,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是湘西苗族古老、盛大的民俗活動之一,其中,“八人秋”是秦漢時期的苗族趕秋遺制。
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又稱秋社節、交秋節。每逢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時,當地民眾停止乾農活,穿上盛裝,結伴成群,歡聚在傳統的秋坡上,進行打鞦韆、吹笙、歌舞等娛樂活動。祈求五穀豐登、生活幸福,青年男女則在趕秋節上以歌傳情,尋覓佳人。

民俗內容

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內容涵蓋面很廣,主要有迎秋、祭秋、趕秋三項議程,具體活動有迎賓攔門、打八人秋、打苗鼓、苗族絕技、苗山歌、玩龍、舞獅、上刀梯、邊邊場等。
(一)打八人秋
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吸引青年男女的是打八人秋。“八人秋”即八人鞦韆,是苗族傳統的體育器械,流行於湘西苗族地區。在八人秋架上,分別坐著四男四女,架下站著兩位老人——秋公和秋婆。先由秋公、秋婆念幾句詩,再唱“開秋歌”,然後由秋公秋婆轉動鞦韆,這就是“開秋”。當快速旋轉的鞦韆停下來以後,誰停在最上面誰就要唱歌,而且要一直唱到大家滿意為止。
(二)打苗鼓
打苗鼓是趕秋的重頭戲之一。苗族人非常喜歡打苗鼓,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在晚飯後一起去寬敞的地方打苗鼓,作為平時的娛樂活動。苗鼓的花樣打法非常多,傳統的打苗鼓幾乎涵蓋了苗家人所有的生活生產場景,小到起床梳頭、扣扣子之類的生活細節,大到挖地、打獵,慶豐收等生產活動。打苗鼓分慶年、慶神兩種,人們一般在農曆“四月八”、春節前後、趕秋、豐收喜慶、婚嫁、迎賓等重大活動中以鼓樂相迎,以鼓樂作為抒發自己情感的特殊方式。同時,苗鼓也是苗家供奉的聖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徵。
(三)上刀梯
上刀梯又名“爬刀梯”或“踩刀梯”,是苗族傳統的民俗表演內容。苗族人每當重要節日,都會舉辦一次別開生面的大會——苗家上刀梯。上刀梯的場所選在一塊開闊的平地上,中間一根四五丈高的木桿,木桿頂上豎一面深黃色的旗,木桿上橫插36把長馬刀,刀刃向上,寒光閃閃。未正式上刀梯之前,刀口用紙條緊封,以示神秘和莊嚴。表演者赤腳采著鋒利的刀刃而上,爬至梯頂時頭髮往刀上一擱,即斷成兩截。登梯者還要在刀梯上表演倒掛金鉤、大鵬展翅、觀音坐蓮等,以顯示高超的武功和過人的技巧。

文化特徵

湘西苗族於每年的立秋節氣期間在對應的趕集場歡度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它是湘西苗族代表性的大型複合型節日之一,兼具農事性,紀念性,商貿性,遊樂交往性,是苗族生活方式和歷史記憶,民族文化的凝聚體。
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活動涉及神話、宗教、教化、信念、交流及國家在場的組織形式等諸多意識形態領域,可以說是苗族和諧文化儀式的墟場展演模式,也可以說是湘西苗族地區苗族群體在全球化語境中文化自覺的一種表現形式。
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文化內涵豐富,由歷史上活躍於西南地區的各古代苗族風俗融合而成,具有多樣性、綜合性、完整性、大眾性等藝術特點,其祭祀、文體活動充滿神秘浪漫色彩,獨具特色。

流行地區

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主要起源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周邊省市地區,並廣泛流傳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鳳凰縣、吉首市、保靖縣、古丈縣、瀘溪縣以及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湖北省來鳳縣等苗族地區均有流傳。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保護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對於保護湘西苗族鼓舞苗族服飾苗族古歌等國家級非遺項目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因此,苗族趕秋也具有弘揚民族文化、彰顯民族精神的重要價值,是增進民族團結、進步與交流,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民族經濟發展繁榮的重要載體。
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活動具有較高的文化及體育價值,是苗族人民傳統體育文化繼承和弘揚的紐帶,是增強民族團結,增進友誼及加深感情的象徵和尚武精神的集中體現,也為維持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的安全閥作用,也對民族地區的鄉土體育文化建設和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傳承人物

吳海深,男,苗族,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序號:05-3005,申報地區:湖南省花垣縣。
吳海深,家住湘西花垣縣雙龍鎮板栗村,生於傳統文化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就開始從事恢復苗族傳統文化事業,曾組織恢復已經間斷三十餘年的各項歷史文化十餘種,策劃和組織苗族趕秋活動八次,發起和組織各種大、中、小型活動二十餘次,帶大隊伍參與域外文化活動十一次。整理了大量關於苗族趕秋等的文獻資料。

保護措施

花垣縣採取“文旅融合、打造品牌、市場運作”模式,通過藉助打造苗族趕秋品牌,推進全域旅遊,以展現非遺項目新活力,推進文旅融合,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苗鄉脫貧攻堅。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花垣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農曆二十四節氣(苗族趕秋)項目保護單位花垣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9年8月8日,2019花垣縣苗族趕秋開幕式暨全域旅遊啟動儀式在花垣縣體育廣場開幕。該屆苗族趕秋活動以“世界的趕秋,趕秋的世界”為主題,以開幕式暨全域旅遊啟動儀式、中央民族歌舞團慰問演出及慶豐收文旅農系列活動三個板塊重點呈現。
2020年8月7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舉行一年一度的苗族趕秋節慶祝活動。苗族民眾身著節日盛裝打苗鼓、唱苗歌、舞龍舞獅、表演苗族傳統節目。

文化軼事

相傳遠古時期古老苗寨有個叫巴貴達惹的青年,為尋求愛情在立秋這天扎鞦韆,在秋場上找到了美麗的姑娘乜娘,兩人結為夫妻,過上了美滿幸福的生活,他們被苗族人尊稱為“秋公、秋婆”。為了紀念這二人,每逢立秋,苗族人都要舉辦苗族趕秋活動。
還有一種說法,洪荒時代,毒蛇猛獸和魑魅魍魎常來進犯,在一個立秋的夜晚,苗族先民在與妖魔的激戰中,把妖魔捉住並剝其皮來蒙鼓、削其骨來當槌,擊鼓而舞,慶祝勝利,從此過上安穩日子,開荒種地,發展生產,金秋到來,稻粟滿倉。他們把戰勝妖魔和豐收在望的“立秋”時節當作勝利的標誌,年復一年隆重慶賀,形成習俗,進而演變成為苗族趕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