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十四節氣(三門祭冬),流行於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的民俗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三門祭冬是傳承於浙江省三門縣各鄉鎮聚族而居村落之中、在冬至節舉行的隆重而莊嚴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動。尤以亭旁鎮楊家村、海游鎮上坑村與健跳鎮小莆村宗族祭冬規模最大、程式最完整、傳承最完好。三門祭冬由取長流水、禱告祈天、祭祖、演祝壽戲、行敬老禮、設老人宴及與之伴生的相關民俗文化組成。
2014年7月16日,浙江省三門縣申報的農曆二十四節氣(三門祭冬)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Ⅹ-6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曆二十四節氣(三門祭冬)
- 批准時間:2014年7月16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浙江省三門縣
- 項目編號:Ⅹ-68
- 遺產類別:民俗
歷史淵源,民俗活動,主要內容,具體事項,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三門祭冬歷史悠久,民間流傳“冬至大如年”“清明吃苦燕,冬至吃甜圓”之說。
康熙《臨海縣誌·卷一·風俗》載:“冬至,粉秫米為丸,謂之冬至圓。設牲醴食饌薦之祖先。”光緒《寧海縣誌》載:“冬至屑糯米粉作湯圓,以赤小豆作餡禮神及祖考”(舊時三門分屬寧海臨海管轄)。
民國《臨海縣誌稿·卷七·風土·歲時記》及三門宗族譜牒均有祭冬記載。三門聚族而居的特徵,使這一民俗得以正常傳承,並一直沿襲。
民俗活動
主要內容
三門祭冬由取長流水、禱告祈天、祭祖、演祝壽戲、行敬老禮、設老人宴及與之伴生的相關民俗文化組成。
每年冬至日,三門各村落參加祭冬的主祭、陪祭、童男童女、執事等選擇都有嚴格的族規約定。冬至日寅時,主祭、陪祭、童男童女、執事等就位。先禱告祈天,後舉行祭祖大典,三獻讀祝。來賓及子孫,聽從喝禮,左昭右穆,雁序跪拜。禮畢,演祝壽戲,設老人宴。
具體事項
三門祭冬儀式需要主祭一人、陪祭四人、讀祝一人、喝禮一人,以及執事、童男童女若干人。主祭須由村里四世同堂、福祿雙全的長者擔任,陪祭、執事等,則由族中輩分高的長者負責。祠堂里祭祖的供品有大盤小碟、大碗酒湯,擺盤有十葷十素各色糕點,將最好的年成供奉給列祖列宗。
1、甄選主祭。冬至日前期,從值年房中三代以上福祿壽齊全的子孫中選取。
2、取長流水。冬至前一天辰時,到大龍嶺龍潭取長流水。
3、沐浴齋戒。冬至日丑時,主祭、陪祭、童男童女、執事等按族規約定進行沐浴齋戒。
4、拜天。寅時初,舉行祈天申報儀式,感恩叩拜。
5、祭祖。寅時正,在宗祠舉行祭祖儀式,主祭者等三叩九拜,三獻,讀祝,族人雁序跪拜。
6、演祝壽戲。卯時,戲班祝壽,至祖像前拜請三敬酒,獻蟠桃,連演六天六夜古裝大戲。
7、行敬老禮。巳時,60歲以上的老人分敬老肉。
8、設老人宴。午時,60歲以上老人參加宗祠舉行的老人宴,品嘗冬至圓。
文化特徵
三門祭冬具有鮮明的地方和區域文化特色,是保存至今的冬至節氣民俗活動的代表,通過祭冬人們深切地表達了對天地自然與祖先的感恩之情,傳達尊祖聚族的人倫大義,凸顯崇尚祖德、尊老愛老的道德理念,實現聚族睦親和諧相處的根本目的。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三門祭冬對於弘揚傳統美德,增強民眾凝聚力,完成社會和諧建設,都有重要的影響和直觀現實意義。
1.民間冬至文化的區域代表。三門祭冬既是傳統的,更是三門人民傳承的具有地方區域代表性的祭祀形態,有著深刻意義的同時,也是農耕社會節氣文化的典型代表。
2.對自然與祖先的感恩之情。三門祭冬通過家族化的族祭等儀式,從隆重而莊嚴的儀式和內容之中,傳達出對於天地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之情和感恩之情,使之與其他文化區別開來。
3.傳達尊祖聚族的人倫大義。通過祭冬使每一個族人體味尊尊親親的族屬倫理關係,在祭冬的活動參與中建立血緣紐帶認同,明確族人的人倫大義,聚族睦親,和諧相處。
傳承人物
楊興亞,男,農曆二十四節氣(三門祭冬)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序號:05-3004,申報地區:浙江省三門縣。楊興亞1931年出生,亭旁鎮楊家村人,初小文化程度。原為亭旁鎮供銷社職工,青年時就開始參與楊家祭冬民俗活動,熟知祭冬程式禮儀,會祭文喝祝,是一位民間藝人。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三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農曆二十四節氣(三門祭冬)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農曆二十四節氣(三門祭冬)項目保護單位三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18年12月22日,為進一步保護傳承“三門祭冬”,弘揚冬至文化,中國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年會暨2018年冬至文化論壇在三門舉行,共話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同時,二十四節氣攝影作品主題展暨“鮮甜三門”民俗文化之旅也隨之在亭旁紅色廣場啟動,並在儀式上進行“鮮甜三門”民俗文化之旅團隊的授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