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地理論》是200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小建。
基本介紹
- 書名:農戶地理論
- 作者:李小建 等
- ISBN: 9787030259516
- 定價:¥69.00
-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9-11-1
- 開本: 16開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九章。第1章緒論,基於中國特殊的經濟社會背景,揭示農戶研究在農區發展中的重要意義,進而在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的基礎上,確定農戶地理研究的框架和主要內容;第2章農戶農業生產空間研究,在對杜能農業區位論進行述評的基礎上,從農戶視角分析在中國背景下耕作地塊的決定因素和農業生產的空間特徵,形成微觀的農戶農業區位理論。第3章農戶工商業活動空間研究,基於我國農戶工商業活動的特徵,分析不同環境作用下農戶從事工業活動、旅遊產業活動和文化產業活動的空間結構;第4章農戶務工空間研究,從農戶務工特徵著手,採取理論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分析農戶務工的區位選擇及其影響因素,並通過務工區位模型進行驗證;第5章農戶居住空間研究,闡述農戶居住空間的類型和演變,從村域內和村際間兩個層面分析農戶居住區位的選擇及其影響因素;第6章農戶自主發展能力的地理研究,界定農戶自主發展能力的內涵與評價指標,基於農戶調查數據分析農戶自主發展能力與農區經濟發展的關係,揭示地理環境對農戶自主發展能力的影響;第7章農戶對外部影響回響的地理研究,從內涵界定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入手,分析農戶對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市場化、全球化等外部影響的回響能力;第8章農戶群體經濟空間行為的理論研究,在闡述農戶活動的外部性與農戶博弈的基礎上,分析農戶群的規模經濟效應和農戶經濟組織的形成機理,進而研究農戶群體行為與農區發展的關係;第9章農戶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理論研究,劃分農戶與地理環境作用的類型,在闡述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農戶空間場和農戶相互作用理論的基礎上,形成農戶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的理論。
目錄
自序
第1章 緒論
1.1 中國特殊背景下的農戶
1.2 農戶與農區發展
1.2.1 農戶的概念
1.2.2 農戶與農區發展
1.2.3 農戶研究在農區發展中的意義
1.3 相關研究進展
1.3.1 西方研究文獻評述
1.3.2 國內研究文獻評述
1.4 本書框架與主要研究內容
1.4.1 農區地理研究架構下的農戶地理研究
1.4.2 本書的研究架構
1.4.3 主要研究內容
1.4.4 章節安排
參考文獻
第2章 農戶農業生產空間研究
2.1 杜能農業區位論及其局限性
2.1.l 杜能的農業區位論及其評價
2.1.2 杜能農業區位論的發展與擴展
2.1.3 杜能理論在解釋農戶農業生產區位方面的局限性
2.2 農戶耕作地塊的決定因素
2.2.1 農戶耕作地塊分配的法律基礎
2.2.2 均田承包制及其實施方法
2.2.3 土地流轉造成土地使用者的更替
2.3 農戶農業生產的空間特徵
2.3.1 耕作半徑較小
2.3.2 作物類型與地塊適宜性相一致
2.3.3 勞動力密集型作物傾向於近距離地塊
2.4 農戶農業區位理論
2.4.1 前提條件
2.4.2 土地適宜性提供了農業生產區位的基本條件
2.4.3 生產距離影響農戶農業生產區位選擇
2.4.4 勞動密集度通過交通成本影響農業區位
參考文獻
第3章 農戶工商業活動空間研究
3.1 農戶工商業活動的特徵
3.1.1 規模小且層次偏低
3.1.2 成本偏高
3.1.3 集聚化連鎖化趨勢明顯
3.1.4 能人帶動突出
3.1.5 兼業經營明顯
3.1.6 環境污染嚴重
3.2 農戶工業活動的空間結構
3.2.1 “離鄉不離土”空間模式
3.2.2 “離土不離鄉”空間模式
3.2.3 “離土又離鄉”空間模式
3.2.4 “迂迴發展”空間模式
3.2.5 空間形態呈現集聚性
3.3 農戶旅遊產業活動空間結構
3.3.1 旅遊景區依附
3.3.2 客源市場依託
3.3.3 交通線路依賴
3.3.4 以村落為中心
3.4 農戶文化產業活動的空間結構
3.4.1 農戶文化產業活動的空間特徵
3.4.2 農戶文化產業活動的空間模式
參考文獻
第4章 農戶務工空間研究
4.1 農戶務工特徵
4.1.1 務工者個人特徵
4.1.2 務工農戶特徵
4.2 務工區位
4.2.1 務工距離
4.2.2 務工簇
4.3 務工區位影響因素
4.3.1 務工區位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
4.3.2 實證研究
4.4 務工區位分析
4.4.1 務工距離的回歸機率參數估計
4.4.2 務工方位的回歸機率參數估計
4.4.3 務工地帶的回歸機率參數估計
4.4.4 務工空間類型的回歸機率參數估計
4.4.5 務工城市類型的回歸機率參數估計
4.4.6 綜合分析
參考文獻
第5章 農戶居住空間研究
5.1 農戶居住空間的類型
5.1.1 按照布局形態劃分
5.1.2 按照空間結構模式劃分
5.1.3 按照組織功能劃分
5.2 農戶居住空間的演變
5.2.1 影響因素
5.2.2 階段劃分
5.2.3 演變機制
5.2.4 演變模式
5.2.5 演變趨勢
5.3 農戶居住區位選擇
5.3.1 農戶居住區位中的“居住場勢”分析
5.3.2 村域“居住場勢”背景下的農戶居住區位選擇
5.3.3 農戶居住區位的村內拓展
5.3.4 農戶居住區位的村際推進
參考文獻
第6章 農戶自主發展能力的地理研究
6.1 農戶自主發展能力構成及模型
6.1.1 農戶自主發展能力的內涵
6.1.2 農戶自主發展能力指標體系
6.1.3 農戶自主發展能力指數
6.2 農戶自主發展能力與農區經濟發展
6.2.1 空間增長模型分析
6.2.2 數據獲取
6.2.3 農戶農業發展模型
6.2.4 農戶非農業發展模型
6.2.5 農戶非農報酬率模型
6.3 地理環境對農戶自主發展能力的影響
6.3.1 地理環境衡量指標和影響模型
6.3.2 不同尺度下環境對農戶自主發展能力的影響
6.3.3 環境對農戶自主發展能力影響的單項分析
6.3.4 影響農戶自主發展能力的環境分析
參考文獻
第7章 農戶對外部影響回響的地理研究
7.1 農戶的外部回響能力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7.1.1 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數據來源
7.1.2 農戶對外部影響的回響能力分析
7.1.3 影響因素分析
7.2 農戶的城市化回響分析
7.2.1 農戶對城市化的主要回響
7.2.2 農戶對城市化回響能力的差異分析
7.2.3 農戶對城市化回響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7.3 農戶的工業化回響分析
7.3.1 農戶對工業化回響的狀況分析
7.3.2 農戶對工業化回響能力的差異分析
7.3.3 農戶工業化回響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7.4 農戶的農業產業化回響分析
7.4.1 農戶對農業產業化回響的狀況分析
7.4.2 農戶對農業產業化回響能力及差異分析
7.4.3 農戶對農業產業化回響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7.5 農戶的全球化回響分析
7.5.1 農戶對全球化回響的狀況分析
7.5.2 農戶對全球化回響能力的測度
7.5.3 農戶全球化回響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7.6 農戶對其他因素的回響分析
7.6.1 對土地流轉政策的回響
7.6.2 對醫療保障的回響
7.6.3 對新品種和新科技的回響
參考文獻
第8章 農戶群體經濟空間行為的理論研究
8.1 農戶活動的外部性與農戶博弈
8.1.1 農戶博弈及納什均衡
8.1.2 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衝突
8.1.3 外部性與農戶策略
8.1.4 帕累托改進
8.1.5 農戶集群
8.1.6 農戶創新搏弈及技術擴散
8.1.7 技術擴散進化動態
8.2 農戶群與規模經濟
8.2.1 農戶群特徵
8.2.2 農戶群中的社會網路
8.2.3 農戶群規模經濟
8.3 農戶經濟組織
8.3.1 農戶經濟組織的內涵及特徵
8.3.2 農戶經濟組織的形成機制
8.3.3 社會網路對組織內農戶群體的凝聚作用
8.4 農戶群體行為與農區發展
8.4.1 農戶群體行為
8.4.2 農戶集體行動困境與化解
8.4.3 農戶群體行為對農區發展的影響
8.4.4 農戶群體行為對農區發展影響的案例分析
參考文獻
第9章 農戶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理論研究
9.1 農戶與地理環境作用的類型
9.1.1 主動適應型
9.1.2 被動適應型
9.2 農戶活動空間的場理論
9.2.1 空間場
9.2.2 農戶空間場理論
9.2.3 農戶空間場特點
9.3 農戶互動理論
9.3.1 農戶互動的主要類型
9.3.2 社會互動理論
9.3.3 農戶互動的演變模型
9.3.4 農戶互動與能量流動
9.3.5 農戶互動效應的檢驗
9.4 農戶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理論
9.4.1 生產要素理論
9.4.2 環境要素理論
9.4.3 農戶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