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使用農業機械行為研究》首先提出一個適於分析中國農戶經濟行為的理論模型。在這一模型中,根據中國農戶勞動供給特徵,替代彈性大於1的CES效用函式被設定為農戶效用函式;根據中國農戶所面臨的生產環境,離散的勞動報酬曲線被用來描述農戶生產行為。此農戶行為模型可以較好地分析農戶的生產決策,如何通過影響農戶的勞動報酬曲線進而影響農戶的效用水平。然後,基於所提出的農戶行為模型,《農戶使用農業機械行為研究》對農戶使用農機這一具體生產行為進行了理論分析。在理論推導中,本書提出農戶使用農機後對農業收入減少量的“容忍值”(Tolerance Value)概念,基於這一個概念,對一般農戶及不同類型農戶使用農機行為的臨界點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推導。接著,《農戶使用農業機械行為研究》採用農戶調查數據,對農戶使用農機行為進行了實證分析。 《農戶使用農業機械行為研究》可為學習或研究農民經濟學、農戶經濟行為以及關注中國農民問題的科研院所研究人員、高等院校師生提供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農戶使用農業機械行為研究
- 作者:楊鋼橋 洪建國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30328663
- 外文名: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Farmer Household Using Farm Machinery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166頁
- 開本:32
- 品牌:科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0.1 選題背景與意義
0.2 相關概念界定
0.3 研究目標與內容
0.4 研究方法
0.5 組織結構
0.6 創新之處
1 國內外相關研究
1.1 農戶行為理論評述
1.2 農戶行為模型的實質
1.3 農戶使用農機研究評述
2 農戶行為模型構建
2.1 農戶消費行為
2.2 農戶生產行為
2.3 農戶生產與消費行為模型
2.4 本章小結
3 農戶使用農機行為的一般分析
3.1 農戶使用農機對農戶生產的影響
3.2 農戶是否使用農機的行為邏輯
3.3 農戶是否使用農機的影響因素分析
3.4 農戶選擇農機使用方式的行為邏輯
3.5 本章小結
4 不同類型農戶使用農機行為分析
4.1 農戶類型劃分
4.2 未充分就業純農戶使用農機行為分析
4.3 未充分就業兼業農戶使用農機行為分析
4.4 充分就業兼業農戶使用農機行為分析
4.5 充分就業純農戶使用農機行為分析
4.6 本章小結
5 農戶使用農機行為的實證分析
5.1 實證分析數據介紹
5.2 研究區域農戶基本情況
5.3 農戶使用農機行為影響因素分析
5.4 地形對農戶使用農機行為的影響
5.5 不同類型農戶使用農機行為分析
5.6 本章小結
6 結論及討論
6.1 研究結論
6.2 政策含義
6.3 討論
參考文獻
附錄
文摘
1.1 農戶行為理論評述
對農民經濟行為的研究,最早的動機來自對“小農經濟”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前途問題的討論。主要論點來自亞當・斯密(1723~1790年)和卡爾・馬克思(1818~1883年)。斯密認為,自由的市場競爭及個人財富的追求,會導致勞動分工、資本積累、社會變革,乃至隨著這些而來的資本主義發展。馬克思把小農農業等同於“小”生產,把資本主義等同於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的大規模生產。商品經濟的發展會伴隨著以擁有生產資料的資產者與無產的勞動者為對立雙方的、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係”,即:勞動分工和專業化會導致資本“改進”和規模經濟(黃宗智,1992)。斯密與馬克思均認為:小農經濟是停滯的和前商品化的經濟,小農農場會隨著商品化而讓位於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的大規模資本主義農場,小農經濟將被資本主義規模經濟取代(黃宗智,1992)。前蘇聯及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在農村經濟的“社會主義”集體化改造均受這一思想的影響。然而,斯密和馬克思作出的預言,並未在中國及第三世界的多數地方發生(黃宗智,1992)。“小農經濟”及以家庭勞動為主的家庭農場,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了兩三百年,經歷了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及壟斷資本主義後,仍生機勃勃地存在於世界的許多地方。這一現象有力地反駁了“小農經濟”隨著商品化而消失的論點,或者至少反映了“小農經濟”的複雜性及頑強生命力。“小農經濟”並不完全符合斯密等人提出的古典經濟學框架以及馬歇爾等人發展的新古典經濟學框架。對“小農經濟”內部規律進行分析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商品經濟下的小農具有雙重面貌:第一,小農是在一定程度上為自家消費而生產的單位,他在生產上所作的抉擇,或者直接取決於家庭的需要,或者間接取決於家庭的需要;第二,在生產過程中,小農也在一定程度上類似追求利潤的單位,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他又為市場而生產,必須根據價格、供求和成本、收益來作出生產抉擇。在這方面,小農家庭的“農場”也具備一些類似資本主義企業的特點(黃宗智,1986)。最早對小農的第一種面貌進行系統研究的是以A.恰亞諾夫為代表的組織-生產學派①。恰亞諾夫的理論及其繼承者波拉尼、沙寧和斯科特等的著作及觀點構成了小農經濟理論的實體主義學派。對小農的第二種面貌進行系統討論的代表作是西奧多・W.舒爾茨(2006)的《傳統農業的改造》。舒爾茨及其追隨者波普金等關於小農經濟理性的論述構成了小農經濟理論的形式主義學派(黃宗智,1986)。隨著小農經濟理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文獻傾向於綜合考慮小農的兩種面貌,本書稱這類文獻及其觀點的集合為小農經濟理論的現實主義學派②。現實主義學派的文獻從研究方法上可分為兩個分支:一個分支是以黃宗智為代表的從經濟史的視角研究小農的經濟行為;另一個分支是基於新家庭經濟學,通過勞動時間與閒暇時間的兩難抉擇,而將小農的生產行為與消費行為統一分析的各類農戶行為模型。下面將對小農經濟理論的各類學派的主要內容及觀點進行介紹。
1.1.1 農戶行為的“形式主義”:理性小農
儘管古典經濟學認為小農經濟是前商品化的,但古典經濟學及新古典經濟學的追隨者一直想把資本主義經濟中自由競爭、自由分化規律支配下的“經濟人”形象外推至歷史上的一切經濟行為主體,包括宗法農民(秦暉和蘇文,1996)。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奧多・舒爾茨為這一意圖提供了系統的理論支持。他的主要論點是:一個競爭的市場運行於小農經濟中,與資本主義經濟並無不同。要素市場運行得如此之成功,以致“在生產要素的分配上,極少有明顯的低效率”。在勞動力市場,“所有想要和能夠勝任工作的勞動力都得到了就業”。進而,“作為一種規律,在傳統農業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中,投資的收益率少有明顯的不平衡”(西奧多・W.舒爾茨,2006)。簡言之,小農經濟中的家庭農場同資本主義企業一樣“理性”,他們追求利潤最大化,並根據要素的邊際成本與邊際產出確定要素的投入量。因此,傳統農業的停滯不是來自小農的“非理性”,而是來自傳統要素邊際收入的遞減。小農生產者只是在投資收益下降的情況下才停止投資。改造傳統經濟所需的是合理成本下的現代投入。一旦現代技術要素能在保證利潤的價格水平上得到,小農生產者會毫不猶豫地接受,因為他們與資本主義企業家一樣,是最大利潤的追求者。於是,改造傳統農業的方式不是像社會主義國家那樣去消弱小農家庭的生產組織形式和自由市場體系,而是在現存組織和市場中確保合理成本下現代生產要素的供應(西奧多・W.舒爾茨,2006)。舒爾茨的理論寄現代農業的希望於小農農場而非資本主義農場上,這一點不同於斯密的理論,其考慮到小農農業生產的持續,但是它與經典模式同樣把市場刺激當作鄉村質變性發展的主要動力。
1.1.2 農戶行為的“實體主義”:生存理性與道義經濟
最早對形式主義傳統進行批判的是具有民粹主義傾向的俄國學者恰亞諾夫。恰亞諾夫提出建立“社會農學”以區別於從科學技術角度研究農業的傳統農學。恰亞諾夫於20世紀20年代對革命前俄國的小農所作的研究,令人信服地說明了小農經濟不能用研究資本主義的學說來理解。資本主義的利潤計算法,不適用於小農的家庭式農場。A.恰亞諾夫在《農民經濟組織》一書中指出:農民家庭是一個不同於資本主義企業的獨立體系,有自己獨特的運行邏輯和規則。“全年的勞作乃是在整個家庭為滿足其全年家計平衡的需要的驅使下進行的”(A.恰亞諾夫,1996)。同時,A.恰亞諾夫認為,家庭結構決定了家庭經濟規模的大小,“其上限由家庭勞動力的最大可利用數量決定,下限則由維持家庭生存的最低物質水準決定”。家庭經濟規模通過家庭勞動與消費的均衡來決定,而不是生產邊際投入與邊際產出的均衡決定。概言之,A.恰亞諾夫認為小農的行為動機和資本家的行為動機有根本的不同,並不像形式主義所認為的那樣――是為追求最大利潤,而是滿足家庭消費需要和生存所需。A.恰亞諾夫的論點在史達林主義的統治下被壓制,由於至今第三世界的許多地方仍存在小農經濟,其理論在20世紀60年得到重新認同和發展。A.恰亞諾夫理論的繼承者首先主要是研究前工業化時期偏僻地區的人類學工作者。他們在人類學領域以“實體主義者”著稱,他們指出小農經濟根本就不按照現代市場經濟規律運行。在美國,反映這一理論的代表作主要有波拉尼及稍近的沙寧和斯科特的著作。他們的主題在於論證小農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不同(黃宗智,1986)。1.1.3 農戶行為的“現實主義”:生產與消費的統一
1.1.3.1 小農經濟的“內卷化”特徵
黃宗智在分析了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幾個世紀的農業發展後,提出了中國農業是“沒有發展的增長”和“過密型的商品化”概念。黃宗智認為,要了解中國的小農,需進行綜合的分析研究,其關鍵是應把小農的三個方面視為密不可分的統一體,即小農既是一個追求利潤者,又是維持生計的生產者,當然更是受剝削的耕作者。三種不同面貌,各自反映了這個統一體的一個側面。一個經濟地位上升的僱傭長工以及生產有相當剩餘的富農或經營式農場主,要比一個經濟地位下降的、在飢餓邊緣掙扎的、付出高額地租領取低報酬的佃僱農,更符合形式主義分析模式中的形象(黃宗智,1986)。另外,使用僱傭勞力的大農場和依賴家庭勞力的家庭農場對人口壓力會作出不同的反應。大農場得以就農場的需要變化而多雇或解僱勞力,家庭式農場則不具備相似的彈性。從相對勞力而言,面積太小的家庭農場,無法解僱多餘的勞力;面對剩餘勞力的存在和勞力的不能充分使用而無能為力。在生計的壓力下,這類農場在單位面積上投入的勞力,遠比使用僱傭勞力的大農場為多。這種勞力集約化的程度可以遠遠超過邊際報酬遞減的地步。恰亞諾夫指出,革命前俄國農業中曾存在過這種現象(A.恰亞諾夫,1996)。克利福德・吉爾茨給爪哇水稻農作中這種集約化到邊際報酬收縮的現象,冠以一個特別的名稱:“農業內卷化”(黃宗智,1986)。黃宗智(1986)進一步認為,小農將其勞動邊際報酬降至僱傭勞動工資和家庭生計需要之下,從具有經濟理性的企業角度,是不合理的經濟行為,但小農家庭農場的這種“不合理”經濟行為實際上可以用一般個體經濟學的理論來解釋,只是需要同時用關於企業行為理論與消費者理論來分析,而不是簡單地用追求最大利潤的模式來分析。有剩餘勞動力的小農,往往在農場中投入“過多”的勞動力,是因為這些過多的勞動力對他來說,只需很低的“機會成本”(因缺乏其他的就業可能),而這種過多勞動力得到的低於市場工資的報酬,對一個在生存邊緣掙扎的小農消費者來說,具有較高的“邊際效用”。不用追求最高利潤的觀念(來自企業行為的理論),而用“效用”觀念(來自消費者行為理論),其優點是可以顧及與特殊境況有關的主觀抉擇,最主要的是要把家庭農場當做一個生產和消費合一的單位來理解。1.1.3.2 基於新家庭經濟學的農戶行為模型
(1)新家庭經濟學
新家庭經濟學屬於新古典經濟理論的一個分支,它源於Becker(1965)關於家庭內時間配置的著名文章TheTheoryofTimeAllocation。20世紀60年代其他相關的理論又對此作了補充。Michael和Becker(1973)對新家庭經濟學的主要內容進行了總結。新家庭經濟學的關鍵特徵是用自己的方式對效用函式作了全新的定義。新家庭經濟學的主要思路可以說明如下:①假設家庭擁有一個效用函式,效用不是從市場購買的商品x中直接獲得,而是從家庭內生產的最終消費物品Z中獲得,Z物品由市場購買的商品xi與家務勞動時間Ti組合生產得到。①②家庭經濟行為的目標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效用函式為U=f(Z1,Z2,…,Zn)。③家庭效用最大化的約束條件是家庭生產函式、總勞動時間和貨幣收入等三個條件。家庭內部Z物品的生產函式為Zi=f(xi,Ti);家庭總勞動時間等於從事僱傭勞動的時間Tw加上家庭用於生產Z物品的家務勞動時間ΣTi,T=Tw+ΣTi;貨幣收入Y等於市場工資和家庭用於僱傭勞動的時間之積w・Tw,並且在均衡時,家庭貨幣收入等於家庭購買市場商品x的貨幣支出Σpi・xi,Y=w・Tw=Σpi・xi。家庭總勞動時間約束與貨幣收入約束可合併為被稱為家庭“完全收入”的一個約束,F=w・T=w・ΣTi+Σpi・xi。④家庭經濟行為的均衡條件是任意兩種Z物品的邊際效用之比等於它們的邊際成本之比。
(2)統一分析農戶生產與消費行為的農戶行為模型
農戶行為模型是將農戶的生產、消費和勞動力供給(閒暇需求)等決策有機聯繫到一起的一種微觀經濟模型,它用於描述農戶內部各種關係。農戶行為模型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俄國的恰亞諾夫的小農模型,20世紀60年代以後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隨著農戶行為理論研究的深入,國外許多學者把農戶行為模型廣泛套用於分析農戶在社會、經濟、市場、政策等因素變化下的不同行為反應,其套用範圍不斷由微觀層次向巨觀層次拓展。農戶行為模型最初是用來解釋這樣一種違背常理的經驗發現,即一種主要農產品的價格上升並沒有帶來農業部門市場剩餘的顯著增加(KurodaandYo-topoulos,1978)。尋找這個問題的解釋形成了將生產決定與消費決定聯繫起來的模型。因為決策的主體既是一個生產者也是一個消費者:生產者配置勞動力和其他投入要素,消費者決定如何將農業利潤和勞動收入配置到商品和服務的消費中去(TaylorandAdelman,2003)。闡述農戶行為模型的經典文獻之一是巴魯姆和斯奎爾的AnEconometricApplicationoftheTheoryoftheFarm-household,而Singh等(1986)在他們的著作中對巴魯姆-斯奎爾農戶行為模型作了清晰的表述。巴魯姆-斯奎爾農戶行為模型的基本假設包括:存在勞動力市場,農戶可以根據給定的市場工資,雇入或雇出勞動;農戶可用的耕地數量在所研究的生產周期內固定不變;將閒暇作為一個消費項目進入農戶的效用函式;不考慮農戶生產中的不確定性,也不考慮農戶的風險行為。巴魯姆-斯奎爾農戶行為模型中,農戶行為的目標是效用最大化,其效用函式有三個自變數,即閒暇、家庭自我消費的農產品和購買的商品;同時,農戶對三種消費要素的偏好,受家庭特徵的影響。效用最大化的約束條件包括:農戶生產函式、農戶總的可用時間以及貨幣收入。其具體方程式如表1-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