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墾企業
- 類型:經濟術語
重要性,發展模式,
重要性
(一)發展生態農業符合中國的國情。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業生產以非常薄弱的自然生態資源承擔著數量巨大的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產,只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充分利用和節約農業自然資源,特別是通過保護耕地和水資源,避免耕地減少和水資源浪費,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改善農業的生態環境.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條件。當前農墾企業與廣大農村一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鹽鹼化等問題,因此在今後的農業發展戰略選擇上,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遏制農業生產退化和環境污染加重的趨勢。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避免或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三)發展生態農業可以進一步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發展生態農業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高效作物的比例,並使農、林、牧、副、漁各業能協調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系統的生產力,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增加企業和職工的收入。
(四)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開發清潔能源,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發展生態農業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業內部資源的利用率,特別是廢棄物資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作物秸桿、樹葉等發展畜牧業,利用牲畜糞便生產沼氣,同時提供飼料和有機肥。另一方面發展生態農業可以進一步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等能源,解決農業能源短缺及環境污染問題。
發展模式
(一)生態立體共生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該模式能使處於不同生態位的生物類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並建立一個空間上多層次、時間上多序列的產業結構,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此類生態農業可劃分為立體種植、立體養殖、立體種養結合的類型。
(二)物質循環利用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這是按照生態系統內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系統。在該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廢棄物產出)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使得系統中的各種廢棄物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再次、多次的循環利用,從而獲得更高的資源利用率,可分為種植業內部、種養業結合、種養加結合、種養沼氣三結合、種養加沼氣四結合等物質循環利用類型。
(三)生物相剋避害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是利用生物相剋關係,人為地對生物種群進行調節。在生態系統中增殖有害生物的天敵種群,以降低害蟲、害鳥、雜草、病菌的危害,從而減少農作物的經濟損失,具體分為以蟲克蟲、以鳥克蟲、以草克草、以草克蟲、以菌克蟲等類型。
(四)主要因子調控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針對當地主要環境問題,採取人為措施對其主要形成因素加以調控、治理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在一些地區由於森林的過度採伐和草原的過度開墾使得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成為該地區影響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的主要因素,可以通過植樹造林、控制沙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等措施改變生態環境。此外還有貿工農結合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以庭園經濟為主的院落農業生態發展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