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四師六十三團駐地霍城縣榆樹莊子鎮,位於霍城縣境內的塔克爾穆庫爾沙漠,距霍城縣28公里,距伊寧市70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四師六十三團
- 氣候:溫帶大陸性乾旱沙漠氣候
- 位置:伊犁河與霍爾果斯河交界處
- 土地面積:3.1萬公頃
歷史沿革,地名由來,建團簡史,地理環境,經濟情況,發展戰略,城鎮化,工業強團,農業現代化,第三產業,少數民族,文化強團,生態保護,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63團所在地稱塔克爾穆庫爾,哈薩克語意為“不毛之地”。
建團簡史
1960年1月,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機運處調集從哈密招收自願來疆的120名新職工到霍城縣組建農場;1960年7月兵團發文批准霍城農場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兵團機運處汽二團霍城幸福農場”,1969年4月1日,更名為“農四師九十三團”,同年7月14日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四師六十三團”,1975年6月,撤銷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建制,六十三團歸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犁地區農墾局領導。1982年8月1日,兵團恢復建制,六十三團復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四師領導。
地理環境
經濟情況
全團土地面積3.1萬公頃,其中耕地0. 49萬公頃,園地0.02萬公頃,林地0.38萬公頃,牧草地0.38萬公頃。2009年末全團總人口9791人,當年人口出生率5.51‰,自然增長率1.24‰。從業人員4068人,在崗職工3577人,一線承包職工2670人,個體勞動者456人,離退休人員1904人。下轄獨立核算單位22個,其中農業連隊12個,工交建商服務單位10個。2010年,實現生產總值19742萬元。其中第一產業12991萬元,第二產業3987萬元,第三產業2764萬元。職均收入20134元。
該團主要以農耕為主,依據土質和小氣候特點劃分出了以棉、瓜、油、林、牧為主的乾南區和以糧、棉、糖、果為主的乾北區及適宜各種農作物種植與發展牧業的沿河區。該團盛產棉花、仁用杏,西甜瓜、沙林牌熏醋。都拉塔和霍爾果斯兩個口岸形成開放的內引外聯好環境,發展潛力大,前景好。
發展戰略
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和對口援疆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四師六十三團結合師黨委十屆二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和團場實際,將實施“六大戰略”工程助推團場跨越式發展,全力推動職工增收和團場增效。
城鎮化
抓住國家大力實施保障性住房工程的機遇,堅持規劃先導、突出重點、統籌發展、全面提升的理念,著力構建團場城鎮和特色連隊布局。按照兵團提出的科學實用、功能齊全、設施配套、抗震節能、設計超前的要求完成600套保障性住房。同時,加快從“屯墾戍邊”向“建城戍邊”轉變,加快推進團場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全面提升城鎮服務功能,打造宜居宜業的良好環境和生活條件。
工業強團
跨越式發展離不開工業和項目的支撐,國家工業稅收的返還政策將迅速提高團場的經濟實力。今年,六十三團將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不斷壯大團場經濟實力。具體做法:一是做強做大現有工業,扶持啟動今年的一批工業項目。二是加快團場工業園區申報、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三是加大工業生產原料供應保障力度。
農業現代化
今年,六十三團將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做到“六個結合”(堅持遵循農業現代化一般規律與發揮兵團特殊優勢相結合,團場增效與職工增收相結合,結構調整與農業經營方式轉變相結合,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新型工業化相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增加農業生產從種到收的科技投入量,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加快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進程。全團25%的精量小粒播種的農作物要實現雙膜覆蓋,確保一播全苗;85%的農作物要實現科學配方施肥和節水滴灌,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產量;65000畝棉花60%實現機械採收,7000畝甜菜全部實現機械收穫,以大幅度降低勞動強度,增加職工收入。
第三產業
要藉助工業發展的勢頭,帶動三產的快速發展。要不斷擴大和提升傳統服務業的發展規模和水平,加快城鎮市場體系和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團場城鎮社區商貿、文化、居民、旅遊服務業的發展,促進團場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少數民族
依託“興邊富民”工程,繼續加大對貧困少數民族扶貧力度,通過扶持農業、發展養殖業、勞力輸出等舉措,確保少數民族家庭收入不少於人民幣18000元。
文化強團
不斷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加大文化項目投入,大力實施團場文化建設。一是高起點地做好團場文化建設發展規劃。三是完成團陳列室、中心圖書室的建設及其硬體和軟體設施。三是積極搭建職工民眾參與文化建設的廣闊平台。四是經常性或定期開展文化體育活動。五是把文化建設納入到精神文明建設考核體系中,使各部門、各單位都認真抓好文化建設工業,促進全民文化、道德、文明素質的提高。通過文化傳播的力量和影響,在職工民眾中確立和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社會化文明程度,提高連隊和團培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提高全團廣大職工民眾的幸福指數。
生態保護
六十三團曾是伊犁地區沙漠化最嚴重、風沙危害最大的地區。它處於塔克爾·穆庫爾沙漠腹地,氣候乾旱少雨,年均降水量僅為150毫米,蒸發量卻達1873毫米,每年8級以上大風都在10次以上。1960年,一批批有志青年和轉業軍人回響國家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號召,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到六十三團。他們一手拿槍,一手拿鎬,戰天鬥地、開荒造田。當年開荒4.7萬畝,播種3.6萬畝,遭風沙湮沒2萬畝,收穫面積僅1萬多畝,糧食單產7.8公斤,連種子都收不回來。為此,六十三團人意識到,沒有林業,就沒有農業,就沒有63團的發展。他們本著“先林後農、因害設防、先易後難、由近及遠、先農林後荒漠”的造林方針,在風口處造片林,農田周圍造防護林,構成了以邊境林、基幹林、道路林、乾支渠林大格線和農田防護林小格線有機結合的防護林體系,緊緊扼住了風沙的咽喉。
為了屯墾戍邊,抵禦風沙的危害,兩代軍墾“沙林”兒女經過四十餘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在這片荒漠上建成了一個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基礎設施齊全,環境優美,花園式的小城鎮,職工安居樂業的邊境沙漠新鎮,甜美爽口的“沙林”西瓜享譽區內外。目前,團場擁有林地面積19萬畝,占全團平原土地總面積的45.2%,人工林森林覆蓋率達25.8%,實現條田林網化達到98.9%,活立木蓄積高達30餘萬立方米。荒漠化程度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軍墾戰士在荒無人煙之地書寫了沙漠荒灘變綠洲、林中飛鳥舞翩躚的人間奇蹟。如今的六十三團婉如一顆璀璨的“沙漠明珠”鑲嵌在祖國西北邊陲,先後被國家林業部授予“全國綠化400佳單位”和“全國百縣林權體制改革典型縣”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