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加貴,男,壯族,1966年5月生,中共黨員,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蓮城鎮落松地國小教師,2016年6月5日入選全省優秀共產黨員擬表彰對象名單。中央電視台”2014年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的特別關注鄉村教師”獲得者。
榮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全國“最美職工”、雲南省道德模範等稱號。2018年9月8日,獲評“四有好老師”啟功教師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加貴
- 國籍:中國
- 民族:壯族
- 職業:鄉村教師
- 主要成就:”2014年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的特別關注鄉村教師”
事跡介紹,相關報導,個人榮譽,
事跡介紹
農加貴,是一位中等身材,黑黑瘦瘦,臉上時常掛著憨厚笑容的中年男子。落松地村占地面積6畝,全村加上學前班,有三個年級,共21名學生,農加貴是學校唯一的老師。28年了,他就沒有離開過這所學校。
相關報導
《光明日報》報導
照亮麻風村的“啟明星”——記雲南省廣南縣落松地村國小教師農加貴“
“他是我的老師,我大兒子10歲了,又在他教的四年級讀書。小兒子也要上二年級了。”董向國,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蓮城鎮落松地的村民小組長。
董向國所指的他叫農加貴。
廣南,有一個曾經很不平常的村子
“落松地”聽似一個極為平常的地名。但了解這裡的人們知道,這平常的地名其實曾經很不平常。
上世紀五十年代,56戶人家180餘口人,先後從廣南縣的各個村寨背井離鄉遷移到了這裡。原來,遷移到這裡居住的家家戶戶都有人患有令人毛骨悚 然的疾病——麻風病!當時的廣南縣人民政府就在蓮城鎮壩汪村建立麻風病集中醫治點,也就是現在的落松地村。因為有麻風病人居住在這裡,壩汪村地名漸漸被人 們淡忘,“麻風村”卻成了這裡的地名。
就這樣一個地方,28年前,年僅20歲的農加貴成了這個村子學校唯一的老師。
是什麼讓農加貴留在了這裡28年,又是什麼讓農加貴還想在這裡堅守下去?
農加貴1966年出生在壯族農家。由於家庭貧困,讀到高二時不得不輟學在家。當代課教師的叔叔勸他還是去當老師,先代課,將來有機會再轉公辦,那樣才穩定。但知道是要去麻風村,這可把他嚇壞了。但最終還是邁出了去“看一看”這一步。
要辦的學校就在村口的醫院和村子之間稱之為“中間區”的地方。“中間區”其實是醫院每隔一段時間將藥品送到這裡,村里又派人到這裡來取藥。所謂教室,就是中間區的半間小屋。
熱心的醫生們做通了農加貴的思想工作,說小孩子是沒有病的,況且他們是到中間區來上課,沒有什麼問題,你就試一下吧!農加貴答應了。
開學那天,8個家長帶著12個孩子來了,大的十一二歲,小的五六歲,他們都只是遠遠地站著,看著他。
教室不像個教室,只有學生從家裡抬來的幾張七長八短的桌凳,一塊用墨水染黑的黑板,學生既沒有課本也沒有書。農加貴就找了些舊課本、舊書來給孩子們用。他根本不知道從何教,沒辦法,他只有教孩子們拼拼音和記100以內的數字。
“後來為什麼留下來呢?”記者問。
“村民對我太好了,孩子們也太聽話了,他們都太需要我了!”農加貴連著說了幾個“太”。
這所學校開辦之初還並沒有上報教育行政部門,他這個代課教師是村民請的代課教師,第一個月,村民就家家戶戶湊點錢,一共湊出了35元錢作為給他的工資,然後把錢放在蒸鍋里蒸了消毒後請醫生轉交給他。
艱難中,學校在一點一點發生著變化
第二個學期,學校從破舊的“中間區”搬到了村口相對好一點的“醫院”。學生每天從6公里外的家來到學校讀書,不管風吹日曬,都準點出現在教室。農加貴說,28年了,從沒有一個孩子無故遲到或是早退過,更沒有輟學,除非生病了。
三年後,孩子們面臨要轉到村外學習,但村外的學校堅決不同意接收麻風村的孩子。農加貴最終做出決定,自己來把這些孩子教到國小畢業。
1992年,首屆學生畢業了,令他高興的是10名學生成績優異,全部都被錄取了。
也就在這一年,落松地村的警戒線拆除,醫生也撤離,宣告當地麻風病的歷史已經結束。也就在這一年,學校遷進了村子裡新建的學校。也就在這一年,農加貴從一名代課教師變成了公辦教師。
時光荏苒,他與村民與學生的情感在不斷加深
28年的風雨同舟,農加貴與這裡的村民結下了唇齒相依的感情。
農加貴是這個村子學歷最高的人了,村民要讀個信寫個信,或是村里要發一個通知,還有農用機械使用說明書看不明白什麼的都會找他幫忙。他平時也沒 有其他愛好,就愛擺弄一些電器。慢慢地他學會了維修技術,從村民的電視、收音機到各式各樣的農用機械,開山鑽眼的工程機械,新式的高科技家電他全能搗鼓。 有的村民還受疫情的限制,不便外出購買生活用品。一到休息天,他又變成了採購員。
2002年,村里修路,農加貴又成了“工兵”,鑽炮眼、放炸藥都成了他的事。也就這年,村里開辦起成人技校,他教村民一些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原定每周只上兩晚課,可村民的學習熱情高漲,要求增加到四晚,他又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國家營養改善計畫”實施後,縣裡考慮落松地村的特殊情況,給21個學生每人每天3元錢的營養補助,並特批了10個寄宿生生活補助。這項工作的增加,農家貴又成了火頭軍。
28年,這所學校共招收了10個教學班101名學生,已送走8屆96名畢業生。現已有9人參加了工作,有教師、有醫生、有公務員,還有企業老總。
“累嗎?”有人問。
“習慣了,不覺得啊!”農加貴總是這樣回答。
董向國所指的他叫農加貴。
廣南,有一個曾經很不平常的村子
“落松地”聽似一個極為平常的地名。但了解這裡的人們知道,這平常的地名其實曾經很不平常。
上世紀五十年代,56戶人家180餘口人,先後從廣南縣的各個村寨背井離鄉遷移到了這裡。原來,遷移到這裡居住的家家戶戶都有人患有令人毛骨悚 然的疾病——麻風病!當時的廣南縣人民政府就在蓮城鎮壩汪村建立麻風病集中醫治點,也就是現在的落松地村。因為有麻風病人居住在這裡,壩汪村地名漸漸被人 們淡忘,“麻風村”卻成了這裡的地名。
就這樣一個地方,28年前,年僅20歲的農加貴成了這個村子學校唯一的老師。
是什麼讓農加貴留在了這裡28年,又是什麼讓農加貴還想在這裡堅守下去?
農加貴1966年出生在壯族農家。由於家庭貧困,讀到高二時不得不輟學在家。當代課教師的叔叔勸他還是去當老師,先代課,將來有機會再轉公辦,那樣才穩定。但知道是要去麻風村,這可把他嚇壞了。但最終還是邁出了去“看一看”這一步。
要辦的學校就在村口的醫院和村子之間稱之為“中間區”的地方。“中間區”其實是醫院每隔一段時間將藥品送到這裡,村里又派人到這裡來取藥。所謂教室,就是中間區的半間小屋。
熱心的醫生們做通了農加貴的思想工作,說小孩子是沒有病的,況且他們是到中間區來上課,沒有什麼問題,你就試一下吧!農加貴答應了。
開學那天,8個家長帶著12個孩子來了,大的十一二歲,小的五六歲,他們都只是遠遠地站著,看著他。
教室不像個教室,只有學生從家裡抬來的幾張七長八短的桌凳,一塊用墨水染黑的黑板,學生既沒有課本也沒有書。農加貴就找了些舊課本、舊書來給孩子們用。他根本不知道從何教,沒辦法,他只有教孩子們拼拼音和記100以內的數字。
“後來為什麼留下來呢?”記者問。
“村民對我太好了,孩子們也太聽話了,他們都太需要我了!”農加貴連著說了幾個“太”。
這所學校開辦之初還並沒有上報教育行政部門,他這個代課教師是村民請的代課教師,第一個月,村民就家家戶戶湊點錢,一共湊出了35元錢作為給他的工資,然後把錢放在蒸鍋里蒸了消毒後請醫生轉交給他。
艱難中,學校在一點一點發生著變化
第二個學期,學校從破舊的“中間區”搬到了村口相對好一點的“醫院”。學生每天從6公里外的家來到學校讀書,不管風吹日曬,都準點出現在教室。農加貴說,28年了,從沒有一個孩子無故遲到或是早退過,更沒有輟學,除非生病了。
三年後,孩子們面臨要轉到村外學習,但村外的學校堅決不同意接收麻風村的孩子。農加貴最終做出決定,自己來把這些孩子教到國小畢業。
1992年,首屆學生畢業了,令他高興的是10名學生成績優異,全部都被錄取了。
也就在這一年,落松地村的警戒線拆除,醫生也撤離,宣告當地麻風病的歷史已經結束。也就在這一年,學校遷進了村子裡新建的學校。也就在這一年,農加貴從一名代課教師變成了公辦教師。
時光荏苒,他與村民與學生的情感在不斷加深
28年的風雨同舟,農加貴與這裡的村民結下了唇齒相依的感情。
農加貴是這個村子學歷最高的人了,村民要讀個信寫個信,或是村里要發一個通知,還有農用機械使用說明書看不明白什麼的都會找他幫忙。他平時也沒 有其他愛好,就愛擺弄一些電器。慢慢地他學會了維修技術,從村民的電視、收音機到各式各樣的農用機械,開山鑽眼的工程機械,新式的高科技家電他全能搗鼓。 有的村民還受疫情的限制,不便外出購買生活用品。一到休息天,他又變成了採購員。
2002年,村里修路,農加貴又成了“工兵”,鑽炮眼、放炸藥都成了他的事。也就這年,村里開辦起成人技校,他教村民一些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原定每周只上兩晚課,可村民的學習熱情高漲,要求增加到四晚,他又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國家營養改善計畫”實施後,縣裡考慮落松地村的特殊情況,給21個學生每人每天3元錢的營養補助,並特批了10個寄宿生生活補助。這項工作的增加,農家貴又成了火頭軍。
28年,這所學校共招收了10個教學班101名學生,已送走8屆96名畢業生。現已有9人參加了工作,有教師、有醫生、有公務員,還有企業老總。
“累嗎?”有人問。
“習慣了,不覺得啊!”農加貴總是這樣回答。
個人榮譽
2017年11月,農加貴獲得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敬業奉獻獎。
2018年9月8日,獲評“四有好老師”啟功教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