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陽鎮

辰陽鎮

辰陽鎮屬湖南省懷化市辰谿縣,面積109.97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86542人(2017年)。依山傍水、風景優美,為全縣政治、文化、商業、金融、交通中心。城西地勢自東北向向西南傾斜,城東為現代化的商業、居民住宅區。經濟以商貿、運輸、建築、建材及竹木加工、化工、機械、火力發電和飲食服務業為主。農業以水稻、蔬菜、柑橘種植為主。鎮內建於明代的奎星閣是保存較好的古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辰陽鎮
  • 外文名稱:Chenyang Township
  • 別名:辰陽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南省懷化市辰谿縣
  • 下轄地區:27村、6社區
  • 政府駐地:桑木橋
  • 電話區號:0745
  • 郵政區碼:419500
  • 地理位置:湖南省西部
  • 面積:109.97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186542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燕子洞、劉曉公園等
  • 機場:懷化芷江機場
  • 火車站辰溪站
  • 車牌代碼:湘N
地理位置,發展歷程,行政區劃,氣候條件,人口總量,礦藏資源,交通運輸,橋樑,公路,運輸,民情民風,飲食習俗,居住習俗,行走習俗,節日習俗,婚嫁習俗,喪葬習俗,當地特產,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辰陽鎮是辰谿縣轄鎮。地處辰水與沅水匯流之北岸,轄區東與城郊炮台、柘坪相連,南至桐灣溪、汪家橋與錦濱、潭灣接壤,西以河為界,分別與孝坪當江洲瀘溪縣浦市鎮毗鄰,北與孝坪姚家灣等相接。1845省道經過境區,沅水常年通航。
辰陽鎮地圖辰陽鎮地圖

發展歷程

辰陽作為辰谿縣縣治,始於開皇九年(589),至今已有1415年,而辰陽作為獨立的地方行政建置,則始於民國24年(1935),初名為陽城鎮。民國26年改名為辰陽鎮。1951年那成立城關區人民政府,1954年更名為城關鎮人民政府,1960年成立城關鎮人民公社,1963年改公社為行政鎮,1981年復名辰陽鎮,1995年水井鄉撤銷併入辰陽鎮管轄。
辰陽鎮奎星閣辰陽鎮奎星閣

行政區劃

辰陽鎮轄中山街、新市街、公園街、雙溪口街、文昌巷街、龍頭井、柳樹灣、余家巷、廣恩寺、大路口、小路口、先鋒、東風、熊首山、漁業15個居委會及桐灣溪、汪家橋、陸家灣、軍屯、劉家垴、瞿家灣、青竹坡、田家人、聯合、張家溜10個村委會。
湖南省同意將城郊鄉與辰陽鎮成建制合併設立辰陽鎮,新設立的辰陽鎮轄27個建制村、6個社區,總面積109.97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186542人(2017年),鎮人民政府駐桑木橋(原城郊鄉人民政府駐地)。

氣候條件

辰陽鎮地處縣境中部偏北,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暖,陽光充足,四季明顯,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一年中以春季雨量為最多,春季前期陰雨連綿,後期寒暖交替多變;初夏梅雨集中,盛夏炎熱、少雨多旱;秋季空氣比較乾燥,雨量少;冬季受北方冷空氣侵襲,濕度較低,嚴寒期短。

人口總量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6)辰陽鎮僅5119人,至民國20年(1931)辰陽鎮人口達18300人。抗日戰爭期間,淪陷區人口的遷入,使辰陽鎮人口劇增,民國30年總人口已近10萬,抗戰勝利後至1949年隨著淪陷區人口的回遷,全鎮人口不足萬人。解放後,隨著社會的安定,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增長速度加快,到1953年初統計,總人口已達20195人,1959-1961年,三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人口有所下降,1964年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全鎮為21342人,“文革”時期人口生育失控,1980年後實行計畫生育,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全鎮為35882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鎮人口為44613人,1995年水井鄉併入辰陽鎮,新增人口5406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鎮總人口達59019人,至2007年年底全鎮61677人。
辰陽老鎮辰陽老鎮
186542人(2017年)。

礦藏資源

辰陽鎮轄區目前已經探明和開發的礦藏有石灰石耐火粘土砂金金剛石。其中煤主要分布在白泥坳至塘子邊一帶,為辰溪煤系;石灰石分布最為廣泛且大多連快成片,以辰溪一中西端至塔灣採石場的石灰石礦開發利用最早;耐火粘土主要分布在城東大洑潭一帶,為硬質,半硬質耐火粘土,其中部分為高鋁粘土,已達到加工莫來石要求;砂金,金剛石自大洑潭至張家溜村的沅水流域均有分布。

交通運輸

橋樑

古城辰陽沿沅江一帶建有9座石拱橋,依次建在馬道邊,楊家灣、中南門、西門、新碼頭、靈官廟、下廊廟;沿雙溪建有廣濟橋、熊家橋、碼子橋、劉家橋、易家橋、梅子沖等石墩木橋。至1949年前,這些石墩木橋大多數被拆毀。解放後,先後新建了東風大橋、辰水一橋、勝利橋、沅水大橋、雙溪橋、觀瀾橋等6座現代橋。1988年後,又相繼在雙溪、辰水上新建了雙溪公路橋、雙溪人行橋、龍頭井橋、東星橋、辰水二橋。至2007年底,辰陽鎮轄區內共建有20餘座橋樑。

公路

明、清時期至解放前,辰陽鎮轄區僅有南正街、縣前街、河街、正街四條主街道,路面狹窄,出行困難。新中國成立後,街道幾經改造,尤其是進入80年代中後期,隨著城市建設的步伐加快,城市街道建設速度突飛猛進,至2007年底,城區共有主要接到29條,總里程達34公里,均為水泥路面,人行道鋪有彩色磚塊,巷道24條,總長為4公里,均為水泥路面,農村10個行政村全部修通了公路,總長度達16公里。

運輸

1981年前,辰陽城區無公共汽車,幹部職工和市民的日常出行全靠步行,1982年華中水泥廠率先開通了交通客車,隨後,水泥一廠、二廠、五一煤礦、電廠也相繼開通了“職工班車”。90年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新城的基本建成,部分工礦企業轉換機制,多數廠礦班車的停開,城區三輪機車載客行業應運而生,1997年後逐步被邊三輪、後三輪摩托俗稱“慢慢游”所替代,2004年首次開通了公車,2007年6月城區取締了慢慢游載客,至目前,城區已成立了公交公司一個和吉安、華韻兩家計程車公司,已開通公交線路六條,擁有公車36台,計程車80台,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提高了城市品位。
辰陽老鎮辰陽老鎮

民情民風

飲食習俗

辰溪人酷愛辣椒,真可謂“無辣(椒)不成菜”。辣椒吃法有講究:鮮辣椒拌各種菜餚或單獨炒食;將鮮辣椒洗淨醃製成“酸辣椒”或切細拌糯米粉醃製成“泥鰍辣子”煎食。鮮辣椒剁碎拌薑片,加作料製成“剁辣椒”;乾辣椒亦拌各種菜餚,特別喜歡製成“油發辣椒”拌酸蘿蔔;凡麵食多佐以“油發辣椒”形成辰陽人獨特的辣椒味。

居住習俗

解放前,辰陽人的住房有窨子屋、木板屋及茅屋、土屋。新中國成立後,辰陽無論城市農村,草棚茅舍很快絕跡。特別是1985年以來,各部門、單位及私人建房,多為兩室一廳、三室兩廳,陽台、廚房、廁所備齊的高樓大廈,室內陳設又有很大改觀,彩電、冰櫃、電風扇、洗衣機、收錄機、影碟機、空調及工藝品等等,已陸續地進入了千家萬戶,有的家庭還鋪上了地毯。

行走習俗

解放前,人們外出行走時,有擇月選日之俗。正月出外,選擇“雙日”(即偶數日,取好事成雙之意),還有“七不初、八不歸”之忌。平日外出每月忌三日,即初五、十四、二十三。外出若第一個遇到女人,便認為是不祥之兆。婦女出嫁,時興坐花轎,熱熱鬧鬧進婆家。解放後,新娘出嫁改為步行,80年代後逐步被腳踏車、機車、汽車取代。2000年以後,“接親”已是普遍用上了豪華轎車,有的還請腰鼓隊迎親。

節日習俗

春節:春節俗稱“過年”,無論貧富,歷來普遍重視。從臘月下旬起,人們開始購買年貨,打糍粑、掃庭院、洗滌衣被、清理內務,謂之“忙年”。二十七至三十日,人們帶上豬頭或豬肉及糖果貢品祭祖敬神。家家戶戶貼春聯、鬥神、禧錢、大門口掛燈籠,晚餐,菜餚最豐盛,一家人依輩分順序坐席敘飲,俗稱“吃團年飯”。當晚,一家人圍著一盆火閒談久坐到午夜,放了鞭炮、敬茶焚香紙“送舊迎新”關大門,稱之為“關財門”。大年初一,由男主人起來開大門,稱“開財門”,鄰居熟人見面,互說“新年好!”、“恭喜發財”之話,以示祝願。正月初二後,才開始走親訪友,外出“拜年”,從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有龍燈、獅子燈、蚌殼燈、彩龍船等活動,元宵節這天,家家戶戶焚香燒紙祀祖祝禱神後才算是“送走了年”(簡稱“送年”)。
辰陽老鎮辰陽老鎮
清明節:清明、祭祖掃墓,辰陽人一般忌清明那天掃墓,而是選擇清明的“前三後四”,即清明前三天和後四天,從中確定一天,帶上酒肉糖果等祭品,上祖墳焚香燒紙,燃放鞭炮,並在墳頭上掛上五彩紙幡,謂之為“掛清”。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大部門市民視初五為“小端午”,十五為“大端午”。期間,人們普遍盛行“包粽子”,晚輩給長輩,特別是女婿給岳父母送粽子,酒肉等禮品,俗稱“五月半送藍”。沿河一帶熱衷於以姓氏為幟號劃龍船。家家搞衛生,將雄黃、菖蒲、大蒜頭等搗爛拌水灑於房屋周圍,戶戶門口掛菖蒲、艾葉。中午,飲雄黃酒,並用雄黃酒點小孩額頭、掌心。這些活動,意在仲夏盛暑驅逐蛇蠍毒惡之物。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是日,家家做粉糍粑,購月餅,或自食,或贈送。未婚女婿,必給岳父母送月餅、粉糍粑、鴨子、酒肉等禮品,以便與女友相會。夜間,備上月餅、西瓜,品茶賞月。

婚嫁習俗

清代和民國期間,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終身。男方擇門戶相當,便托媒人攜帶薄禮上女家求親。女方父母口頭許諾後,男方請人合生庚八字,若“相剋”,則婚姻不成,八字相符,則擇吉日備厚禮去女家送庚帖,女家書女生庚八字於上,即日送回男家,俗稱“取八字”。自此,男子於三節(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備禮品送女家,稱“送藍”、或“打節”。婚期已定,男方備酒肉請媒人通告女家日期,稱“報日”。女子出嫁前,有“哭嫁”之俗。男方迎親前一天以衣服、釵環、豬牛肉、糖果之類饋送你女家,稱“上頭禮”。迎親日,男方多用鼓樂花轎,貧寒之家也有步行者。新娘上轎前,母親有“哭女”之俗。花轎進新郎家時,設香案,置於門外,曰“回神”。隨後,新娘新郎並立於中堂,行拜堂禮後入洞房。當晚,很多青年人來“鬧新房”,說一些含蓄的趣味話取鬧,新郎新娘則以糖果、煙茶招待。三朝,新娘謁舅、姑、奉茶點依次糖果遍及尊長。是曰,婦偕婿回歸娘家,稱“回門”,男到女家謂“招郎上門”女方不給男方禮品,婚事多由女方籌辦。男子久病未愈者,將未婚妻子提前結婚,謂之“沖喜”。丈夫病故,妻子再婚,謂之“半路親”。80年代中期以來,接親多用車船,也有舉行旅遊結婚,聯合法婚儀式的,結婚請客送禮之風日漸盛行。
壽辰習俗:辰溪人歷來都有做生日的習俗,從1周歲起,年復一年,歲歲不輟。每10年一大慶,尤為60歲為盛,俗稱“滿花甲”,要大宴賓客。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男做進”,“女做滿”,即男的在進入60周歲時做60大壽,女的則在滿60歲時做60大壽。民間稱給老人祝壽為“做生日”,親朋好友及相鄰祝壽,以送糕點、糖果、酒肴為禮物,也有送書畫、壽聯的,喜歡燃放鞭炮。尤為80大壽、90大壽,乃至100歲大壽,都要向親朋好友發“請柬”,大擺筵席,有的主人還請來腰鼓隊或樂隊前來助興,以示祝賀。

喪葬習俗

辰陽人認為老人逝世是“白喜事”,在門楣貼上一張白紙,橫幅表示家有喪事。孝子孝孫等都要帶孝帽或扎白孝帕,身著白粗布孝服,腰系白布孝帶,胸前衣扣上扎一小塊紅布條,以示哀痛。靈堂掛魂幡,棺柩下點桐油燈。晚間,道士繞棺誦經,孝子披麻戴孝尾隨於後,不時向死者磕頭作揖。出葬前兩天,每晚請數人為死者唱輓歌,俗稱”老人歌”。但新習俗如開追悼會、送輓聯、花圈、放愛樂、唱坐檯等依然時興。

當地特產

辰州牌水泥:辰谿縣水泥三廠生產,前身為辰谿縣水井水泥廠,於1979年建成投產,1982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鄉鎮企業先進集體”光榮稱號,1993、1994年連續兩年被地區授予“明星鄉鎮企業稱號”,該廠生產的辰州牌水泥遠銷省內外。2003年7月辰谿縣水泥三廠改制為民營企業,更名為“百源水泥建材有限公司”。
辰陽老鎮辰陽老鎮
預製構件:辰溪水泥製品廠生產,創辦於1978年,預製構件主要銷往縣城及附近郊區,2001年改名為“辰陽預製構件廠”,2002年因興建“辰州市場”需占廠址停辦。
荸薺:軍屯、張家溜、劉家垴、聯合、田家仁、陸家灣等六村荸薺甘甜味美,口感純正,種植基地面積已達1000畝,產量400萬斤。
酸蘿蔔:主要原料是用乾辣椒製成“油發辣椒”拌酸蘿蔔、不僅老少愛吃,而且成為辰陽的一大“特產”,常被人作為禮物遠送到全國各地。

地圖信息

地址:懷化市辰谿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