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經

辨經

《辨經》原名《人物誌》,為三國時魏國人劉邵所著。 隋唐志都把《人物誌》列為名家的作品。《漢書·藝文志》說名家是出於古代的禮官,《隋志》說:“名者所以正百物,敘尊卑,列貴賤,各控名而責實,無相僭濫者也”,可見名家的精神就是“求名責實,量材授官”。名學自先秦已經存在,如公孫龍、惠施,但其論說多散佚,《尹文子》一書也屬名家,但現在一般認為這本書是漢朝的作品。《尹文子》中說:“名以檢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檢名”,檢形定名,就是名家學說的核心理論,所以名家學說也稱為刑(即形)名學。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辯經
  • 作品別名:《人物誌》
  • 創作年代:三國
  • 作者劉邵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文化內涵,作品評價,作品價值,作品目錄,卷上,卷下,

內容簡介

劉邵這本書,對人物進行分類,講述人物的識鑒、任用,因此,把這本書列入名家也是合適的。
但是,劉邵的思想絕不只是刑名之學,他這本書實際上是糅合了儒、道、名、法各家學說。品鑑人物,論其所宜,綜核名實,考校功績,這是名法家的精神。而劉邵在這本書中最推崇“聖人”,所謂聖人就是具備中庸至德,因而能夠知人善任、治平天下的人,比如他說:“凡人之質素,中和最貴”,“中庸之德,以達為節”,又論述臣主異德,臣任其事,主總其功,“主德者聰明平淡,總達眾材,而不以事自任也”。這些思想既有儒家的影響,又有道家的影響。但是總體上看,劉邵的思想更傾向於老子,這不但在這本書前面品評人物的部分中顯示出來,而且他還專門寫了一章《釋爭》作為全書的總結,其中說:“君子知屈之可以為伸,故含辱而不辭,知卑讓之可以勝敵,故下之而不疑”,又說:“讓敵者,勝之也,下眾者,上之也”,這些都是深受老子思想的影響的。所以,劉邵這本書也顯示出魏初學術雜取諸家的風氣。

作者簡介

劉邵(?~242)三國時文學家。字孔才。邯鄲人。建安年間開始做官,早期曾為管理地方戶賦的計吏,因學識淵博而升任秘書郎。並得到荀彧的賞識。他後來一直在魏朝做官,乾出很好的成績,《三國志.王衛二劉傅傳》中記載他有多次提出中肯的建議,他的文才也是很出色的,曹叡曾叫他寫《許都賦》與《洛都賦》,陳壽也說他“該覽學籍,文質周洽”。入曹魏後任尚書郎、散騎侍郎、陳留太守,賜爵關內侯。編撰有《皇覽》、《新律》,著《律略論》。所著《人物誌》是我國研究人事制度的早期著作。所作《趙都賦》、《許都賦》、《洛都賦》等,史稱"三都賦",名傳後世,受到推崇。

文化內涵

《辨經》的產生有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漢朝末年,由於社會的混亂和道德的解體,人心向世俗的泥潭滑落。正所謂“治世用其德,亂世用其才”,西漢以來以道德取人的選材標準越來越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而人的才情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適應“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的需要和品評人物風氣,《辨經》就應運而生了。
《辨經》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融合了儒、道、法、名、陰陽諸家的思想,將傳統的識人之術加以客觀分析,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該書共分十二章,從多方面論述了識人選材的重要問題。
一、從人的體貌、稟賦、道德、職業等方面將人材為分兼德、兼材、偏材三類,並詳細分析了各類人材的特點和在不同情況下的具體表現。
二、從觀察選拔人材的角度出發考察了觀察選拔人材的過程、困難和各種方法的得失。
三、《辨經》還建立了自己的論人標準,認為人物品評當以“中庸”為上,“兼德而至,謂之中庸”,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人格理想。
可以說,《辨經》不僅是中國傳統人材學的專門著作,而且在傳統人材學著作中享有至尊的地位。同時,它還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管理學思想,並且與現代管理學的許多觀念有著深度的契合。

作品評價

中國歷史上論述識人用人的書籍有很多,但經典之作卻很少,《辨經》就是這樣一部極為難得的經典之作。
《辨經》是劉邵的代表作。此書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他融合了儒、道、法等諸家的思想精華,在識人用人方面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和博大精深的論述,並把它們發展到了一個關的未有的高度,而且作者是有政治經驗,並且許多問題正是從實際需要出發去寫的,因此,是非常有價值的一本書。但是,這本書在三國之後一直沒有受到注意,到了宋代阮逸評論此書說:“王者得之,為知人之龜鑑;士君子得之,為治性修身之檠栝。”20世紀30年代,此書被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施萊奧克譯成《人類能力之研究》,並在美國出版,至今在歐美日本仍有眾多的研究者,並產生著較大的影響力。
而我國的錢穆、湯用彤先生都曾寫過文章介紹《辨經》,而有人更稱之為中國人才學的第一部著作
《辨經》也被奉為“識人寶典”,以至有人這樣評價《辨經》:
帝王以《辨經》得天下,
將相以《辨經》得長久,
商賈以《辨經》得富貴,
常人以《辨經》得朋友。
《辨經》之為用,可謂大矣!

作品價值

《辨經》這本書最有貢獻的是提出了系統的評價人物的方法,這就是“九征”與“八觀”。作者的人才觀一開始就明白地說出來了:“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所以,他的觀點基本是重視先天的。 據說,中國傳統政治的核心是“人治”,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是“治人”。總之,以人為本的的確確曾是一種理念。流氓無賴何以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英雄豪傑何以失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經世之本,識人為先,經世之本,用人為先,可以說是從古至今成功者的秘訣。中國歷史上總結得失成敗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但專門論述識人用人的經典卻是鳳毛麟角,《辨經》就是這樣一部極為難得的寶典。
識人原本是一種智慧。用人是成功的關鍵,識人是用人的基礎,沒有識人的本領,只能所用非人,所用非人的結果,只能是身敗名裂。識人重要,世人皆有共識,但如何識人,世人卻見仁見智,莫衷一是。這其中的種種區別,主要源於識人者的天生資質和學識修養。真正善於辯識人材的人,需要有宏大的志向,廣博的學識,敏銳的感覺和深邃的眼光,還需要有豐富曲折的社會閱歷,所謂“閱人多矣”,正是這種閱歷的概括表現。當然,僅僅具備了上述的素質還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伯樂,要想慧眼識英才,還必須具有辨識人材的專門知識,甚至需要接受這方面的專門訓練,因此,歷代的成功者都十分重視《辨經》一書。《辨經》一書也被奉為“識人用人寶典”,甚至有人這樣評價它:
反躬自省者讀之,可以知運命;心繫天下者讀之,可以成大局;淡然自處者讀之,可以明清濁;遊戲人間者讀之,可以正進退。

作品目錄

卷上

第一章 九征——人材的九種表征
第二章 體別——人材的秉性與區別
第三章 流業——職業、專業與人材
第四章 材理——學養與人材卷中
第五章 材能——區別材、能,量材授職
第六章 利害——不同材、能的優缺點
第七章 接識——識別偏材和兼材的困難
第八章 英雄——論材辨能的方法
第九章 八觀——論材辨能的方法

卷下

第十章 七繆——鑑定人材的七種謬誤
第十一章 效難——選拔舉薦人材的困難
第十二章 釋爭——平息紛爭的要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