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菌核病

辣椒菌核病

危害幼苗、莖部、葉片和果實等。是冬春保護地栽培中的毀滅性病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辣椒菌核病
  • 主要危害作物:辣椒,甜椒
  • 主要為害部位:莖基部
病害症狀,幼苗,成株期,發病條件,防治方法,治療方案,病原描述,

病害症狀

幼苗

苗期發病在莖基部呈水漬狀病斑,以後病斑變淺褐色,環繞莖一周,濕度大時病部易腐爛,無臭味,乾燥條件下病部呈灰白色,病苗立枯而死。

成株期

主要發生在主莖或側枝的分杈處,病斑環繞分杈處,表皮呈灰,白色,從發病分衩處向上的葉片青萎,剝開分杈處,內部往往有鼠糞狀的小菌核。果實染病,往往從臍部開始呈水漬狀濕腐,逐步向果蒂擴展至整果腐爛,濕度大時果表長出白色菌絲團。

發病條件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和越夏。萌發時,產生子囊盤及子囊孢子。在華中地區,菌核萌發一年發生兩次,第一次在2-4月間,第二次為11-12月。萌發時,產生具有柄的子囊盤,子囊盤初為乳白色小芽,隨後逐漸展開呈盤狀,顏色由淡褐色變為暗褐色。子囊盤表面為子實層,由子囊和雜生其間的側絲組成。每個子囊內含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後,從子囊頂端逸出,藉氣流傳播,先侵染衰老葉片和殘留在花器上或落在葉片上的花瓣後,再進一步侵染健壯的葉片和莖。病部產生白色菌絲體,通過接觸,進行再侵染。發病後期在菌絲部位形成菌核。病菌菌絲生長發育和菌核形成溫度為0-30℃,20℃為最適。菌核沒有休眠期,在乾燥土壤中可存活3年,但不耐潮濕,一年後即喪失其生活力,溫度在5-20℃和較高的土壤濕度的狀況下菌核即可萌發,其中以15t左右為最適。子囊孢子0-35℃均可萌發,適溫5-10℃,經48小時後,孢子萌發率可達90%以上。本病在溫度20℃左右和相對濕度在85%以上的環境條件下,病害嚴重,反之,濕度在70%以下,發病輕。早春和晚秋多雨,易引起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

(1)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5年輪作。
(2)及時深翻,覆蓋地膜,防止菌核萌發出土。對已出土的子囊盤要及時剷除,嚴防蔓延。
(3)進行土壤消毒。
(4)藥劑拌種或溫湯於地面用腳來回滾動100~150次,使藥粉均勻粘附在種子表面後播種。此外對帶菌種子也可用52℃溫水浸種20分鐘,把菌核燙死,後移入淨水中冷卻。

治療方案

1、及時摘除病葉、病果、病枝等
2、病重時,也可採用先熏棚,次日再噴霧的方法。

病原描述

病原為真菌,中文名: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ert) de Bery),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核球形至豆瓣形或鼠糞狀,直徑1-10毫米,可生子囊盤1-20個,一般5-10個。子囊盤杯形,展開後盤形,開張在0.2-0.5厘米之間,盤淺棕色,內部較深,盤梗長3.5-50毫米。子囊圓筒形或棍棒狀,內含8個子囊孢子,大小113.87-155.42×7.7-13微米。子囊孢子橢圓形或梭形,單胞,無色,大小8.7-13.67×4.97-8.08微米。菌核由菌絲組成,外層系皮層,內層為細胞結合很緊的擬薄壁組織,中央為菌絲不緊密的疏絲組織。菌核無休眠期,但抗逆力很強,溫度18-22℃,有光照及足夠水濕條件,菌核即萌發,產生菌絲體或子囊盤。菌核萌發時先產生小突起,約經5天伸出土面形成子囊盤,開盤經4-7天放射孢子,後凋萎。
病原菌圖片病原菌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