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才胡同西口

辟才胡同西口

辟才胡同西口坐落在北京南城宣武區,出自《順天府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辟才胡同西口
  • 分類:社會
  • 出處:《順天府志》
  • 地區:北京南城宣武區
半步橋胡同,坐落在北京南城宣武區,走長安街到西單一直奔南扎,到菜市口走開陽路再有個20分鐘就到了.
這半步橋早在清光緒十一年《順天府志》上就有記載:“里仁街,在右安門東北,距盆兒胡同一里許。雲有寶塔寺,今圮。迤西曰半步橋,井二。查歷史記載半步橋地名的由來有二種說法,一是半步橋因為位於民國年間的京師第一監獄(里仁街)北側,附近南北走向還有一條路叫自新路。自新者,改過自新之意也。據說監獄北門外曾有一條水溝,溝上鋪幾條石板而成為橋。第二種說法是,解放前半步橋一帶曾是史姓、郭姓等幾戶人家的菜地。地中間,有史家一口帶四把轆轤的大水井。井水打上來後,順著一條壟溝流入菜地。為便於行人和獨輪車通過,在壟溝上便搭放了一塊舊石碑。此橋很短,用不了一大步就能邁過,故被人戲稱為半步橋。
上世紀50年代初,那時,半步橋到處是野草荒地和葦塘溝汊。從外地遷徙而來的人們陸續擁進半步橋,來來往往的人群使半步橋有了名氣。這些人靠自己的手藝或力氣養家餬口,有捏麵人的,蹬三輪的,焊洋鐵壺的,修桌椅板凳的,他們幾乎都住著清一色的自建土坯房。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國民經濟剛開始好轉,政府便在半步橋籌建新房。人們自建的岌岌可危的土坯房都被拆掉,住上了整齊豁亮的青磚瓦房。當時右安門內至牛街南口有一條土路,道路無名稱。城門內路東有十多戶人家,門牌上寫的街名是“東馬道”。路西的住戶很零散,門牌上寫的街名是“右安門後身”。東馬道北頭至第一監獄有一條土路,無路名,路南有不少住戶,門牌上寫的街名是“毛家胡同”,路北沿路無住戶。監獄周圍有一圈排水溝,排水溝的外邊,東面是礫石路,其他三面是土路。監獄西邊的土路往北至盆兒胡同南口也是一條土路,路東的住戶比較集中,門牌上寫的街名是“三教寺西街”,路西的住戶很分散,住戶之間主要是菜地,還有一座營地,住戶的門牌上寫“半步橋”。在監獄以西,半步橋以南,有十多戶人家,門牌上寫“郭家井”。右安門內南北路以東有數十戶人家,其間有小路連通,但是無一條直路,住戶的門牌上寫“里仁街”,里仁街與半步橋住戶之間並無明顯界線。
60年代修右安門路,在三教寺以西約100多公尺處,發現一座古橋遺址.尚存的城磚砌體,屬於橋台背後的城磚加強牆(通稱背磚),磚材均為明代城磚,橋台、燕翅和橋面石料無存,尚存海墁石板數塊。經測量、調查分析,該橋應該是一座建於明代的石板梁橋,淨跨徑約2.1公尺,橋面寬約3.2至3.5公尺。在南邊第一條路的北側也發現一座古橋遺址,該橋遺址的情況與北邊的古橋遺址相似,其淨跨徑約為3.15公尺,橋面寬約為3.4至3.6公尺。根據當時的地名,北邊的一座橋應該是半步橋,南邊一座橋的名稱未進行考證。
根據挖邊溝看到的地下土質狀況和當地居民的介紹,從前(至少在清代或更早)在福壽宮一帶往南有一條排水溝,經過半步橋以後,稍偏西南至右安門東城牆水關,水關依然存在,尚可流水。當時的道路工程名稱,三條東西路,由南向北依次為右安門東頭條,右安門東二條,右安門東三條。南北路稱半步橋路。上述地區重新規劃,新路建成以後重新命名,原來的模樣全不見,古橋遺址很有可能依然埋於地下。
如今半步橋是由半步橋胡同和半步橋街合圍而成,周圍商店林立,學校漂亮,公園幽靜,街道寬闊.許多老街坊又高高興興地搬進了在原址上建起的花園小區。縱觀半步橋胡同,也只是個地名而已,沒有了一絲歷史的痕跡.人們似乎已經忘卻了半步橋的由來,只有舊書報上還點滴記錄著它的歷史滄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