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興西北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羊里鎮,位於萊蕪區西北20公里處、羊里鎮政府南7.5公里處。原與辛興東南、西南、東北三個行政村合稱為辛興莊。南與方下鎮豐登官莊村、蘭溝崖村接壤,東與辛興東南、西南、東北村交錯雜居,西與寨里鎮陳大下、羊里鎮賈窪村交界,北接羊里鎮李中榮村、郝中榮村。現有總人口780人,260戶,耕地面積845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辛興西北村
- 所屬地區:萊蕪區羊里鎮
- 電話區號:0634
- 郵政區碼:271118
- 地理位置:位於萊蕪區西北20公里處、羊里鎮政府南7.5公里處
- 人口:780人
- 方言:萊蕪話
- 車牌代碼:魯s
村莊名片,行政區劃,歷史文化,人文自然,地圖,
村莊名片
辛興西北村,交通十分便利,方寨公路穿其境而過,北有辛留路通羊里,構成“丁”字狀,西通濟南、泰安、寨里,東通萊城,系交通樞紐。辛興集是萊蕪西部重要集市之一。
辛興西北村原為辛興的一部分,1962年,辛興分為四個行政村。農曆四、九逢集。明洪武年間,許姓遷此,一支由山西省洪桐縣遷來,另一支由河北省棗強縣遷來,此前已有人居住,原名新興莊,後人深感前輩創業艱辛,遂改稱為辛興莊、後演化為辛興。
辛興西北村原為辛興的一部分,1962年,辛興分為四個行政村。農曆四、九逢集。明洪武年間,許姓遷此,一支由山西省洪桐縣遷來,另一支由河北省棗強縣遷來,此前已有人居住,原名新興莊,後人深感前輩創業艱辛,遂改稱為辛興莊、後演化為辛興。
居民的兩支起源中,以來自河北省棗強縣野鵲窩村的一支為早,始祖為許仲良,傳說中還有許仲密、許仲康,系兄弟三人。後來,許仲密、許仲康又遷走他鄉,一個落戶寧陽東莊,一個落戶膠東一帶。
辛興西北村共有三姓,以許姓居多,占總人口的95%以上,另外,還有張、陳二姓。張姓只有一戶,解放前,由顏莊遷來定居。陳姓共有八戶,民國初年由留村遷此定居。
辛興西北村共有三姓,以許姓居多,占總人口的95%以上,另外,還有張、陳二姓。張姓只有一戶,解放前,由顏莊遷來定居。陳姓共有八戶,民國初年由留村遷此定居。
行政區劃
辛興西北村,1958年屬紅旗公社;1960年屬寨里公社所轄;1964年5月歸羊里公社所轄;1984年3月,歸羊里辦事處辛興鄉所轄;1985年10月1日歸羊里鎮所轄。
歷史文化
交通優勢,自古就是經濟優勢。那時,辛興西北村工商業發達,店鋪林立,為周圍一帶經濟中心。那時,辛興集位於辛戴路北側的東北村和西北村地段,布市、菜市、糧食市、陶瓷市等一應俱全,後辛興集也幾易其址,最後落腳在辛興西北村北部辛留路兩側。隨著經濟的發展,集市貿易量的增加,原先相對狹小的集市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辛興西北村人審時度勢,果斷決策,於2002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舉辦辛興有史以來第一次秋季物資交流大會,增設攤位,擴大交易區面積,新增木材市場、牲畜市場、鐵業市場,集市功能進一步齊全,並日趨合理。
辛興西北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戰爭年代,不少人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據《萊蕪市志》記載,該村革命烈士共有9人。
今天勤勞勇敢的辛興西北村人,在長埠嶺上大搞農業綜合開發。2000年,投資30萬元,新上100KVA變壓器一台,架設高壓線路2000米。在此基礎上,又修復硬化生產路5600米,修防滲渠1700米,打機井24眼。辛興小集鎮建設,規劃改造,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在拓寬24m南北大街的基礎上,拆除舊房100間,規劃商住樓30棟;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將是一個全新的辛興。
辛興西北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戰爭年代,不少人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據《萊蕪市志》記載,該村革命烈士共有9人。
今天勤勞勇敢的辛興西北村人,在長埠嶺上大搞農業綜合開發。2000年,投資30萬元,新上100KVA變壓器一台,架設高壓線路2000米。在此基礎上,又修復硬化生產路5600米,修防滲渠1700米,打機井24眼。辛興小集鎮建設,規劃改造,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在拓寬24m南北大街的基礎上,拆除舊房100間,規劃商住樓30棟;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將是一個全新的辛興。
人文自然
辛興西北村,歷史悠久,古蹟甚多,如玉皇廟、文昌閣、許家老林等。
“玉皇廟”俗稱“小廟子”,位於現方寨公路與辛戴路交匯處西南角,始建於明朝。分為東、西、北三室。北室供有玉皇大帝神像,西室供有觀音菩薩神像,東室有孫大聖等眾多神像,個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年的正月初九是廟會,周圍十里八鄉的人們前來燒香拜佛,祈盼風調雨順、福壽平安。
“文昌閣”位於玉皇廟東側約百米處,文昌閣基座下有一涵洞,閣正建於涵洞之上,五層樓高,約14 - 15米,磚石結構,形成一座“天橋”。閣下的涵洞原為博山通泰安、寧陽的交通要道。那時,從萊蕪到章丘也大多從這裡經過。由此看來,辛興的交通優勢由來已久。歷史上,博山的瓷器從這裡用木小車源源不斷地運銷泰安、濟寧等地,形成一條“陶瓷之路”。文昌閣內曾供有文昌神像,保佑辛興人中科舉、升官入仕途,光耀門楣。抗日戰爭時期,文昌閣被漢奸徐奉奎占為據點,成為反共反人民的基地,文昌閣在戰火中被毀。
傳說中,整個辛興是一條龍,龍頭在賈家窪村王家林,龍脊就在辛興西北文昌閣附近,龍尾延伸至戴家莊。其實,是因為這一線地勢較高,形成了一道分水嶺,就像一條蜿蜒的巨龍。
許家老林,原為許姓祖先的安息地,位於辛興西北村正南方向約500米處。曾經墳塋眾多,樹木蔥密,文革期間被毀,始祖許仲良的墓碑卻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碑文內容時至今日依然清晰可見。碑曰:“始祖許公諱仲良之墓”,為十五世孫許耐於嘉靖年間所立。
“玉皇廟”俗稱“小廟子”,位於現方寨公路與辛戴路交匯處西南角,始建於明朝。分為東、西、北三室。北室供有玉皇大帝神像,西室供有觀音菩薩神像,東室有孫大聖等眾多神像,個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年的正月初九是廟會,周圍十里八鄉的人們前來燒香拜佛,祈盼風調雨順、福壽平安。
“文昌閣”位於玉皇廟東側約百米處,文昌閣基座下有一涵洞,閣正建於涵洞之上,五層樓高,約14 - 15米,磚石結構,形成一座“天橋”。閣下的涵洞原為博山通泰安、寧陽的交通要道。那時,從萊蕪到章丘也大多從這裡經過。由此看來,辛興的交通優勢由來已久。歷史上,博山的瓷器從這裡用木小車源源不斷地運銷泰安、濟寧等地,形成一條“陶瓷之路”。文昌閣內曾供有文昌神像,保佑辛興人中科舉、升官入仕途,光耀門楣。抗日戰爭時期,文昌閣被漢奸徐奉奎占為據點,成為反共反人民的基地,文昌閣在戰火中被毀。
傳說中,整個辛興是一條龍,龍頭在賈家窪村王家林,龍脊就在辛興西北文昌閣附近,龍尾延伸至戴家莊。其實,是因為這一線地勢較高,形成了一道分水嶺,就像一條蜿蜒的巨龍。
許家老林,原為許姓祖先的安息地,位於辛興西北村正南方向約500米處。曾經墳塋眾多,樹木蔥密,文革期間被毀,始祖許仲良的墓碑卻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碑文內容時至今日依然清晰可見。碑曰:“始祖許公諱仲良之墓”,為十五世孫許耐於嘉靖年間所立。
地圖
辛興西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