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46年設立辛店鄉,1958年2月建立辛店鎮。1958年9月撤鎮設立辛店人民公社。1965年10月辛店站、單家莊、桑家、楊家、東王、西王、合順村從辛店公社劃出成立辛店站人民公社,原辛店人民公社改名為孫婁人民公社。 1984年4月建立辛店鄉、辛店街道辦事處。1985年3月撤銷辛店鄉、辛店街道辦事處,建立辛店鎮。1997年5月撤銷辛店鎮,建立辛店街道辦事處。
地理位置
自然狀況
地處低丘陵和平原地帶,地勢南高北低,西南部為丘陵低山,山丘起伏,溝壑縱橫,東部和北部為山前平原和微斜平地,海拔在55米~7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東西最大距離1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4.6公里,總面積41.25平方公里。主要山脈有打虎山、桃花峪、花皮子山、棉花山、小黃山、大洪山,其中花皮子山最高,海拔260.9米。烏河的發源地就在該地,淄河流經其東南部,境內長6.1公里,流域面積2.58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葡萄、蘋果等。
辦事處地處交通要道,距309國道、濟青高速公路僅幾公里,省道205公路穿越東西,膠濟鐵路從中心通過,還有環城東、南、西過境路,構成便利、通暢的交通網。
行政區劃
辛店街道轄19個社區居委會(楊家、車站、山王、朱家、齊園、牛山路、辛城、二化、鐵路、機械廠、西夏、上莊、窩托、陳家、大武、小武、高家、東夏、曹家)、11個村委會(王朱、仉行、安樂店、渠村、安里、辛店街、合順店、寨子、於家店、矮槐、毛托)辛店發電廠社區居委會,總人口5533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8‰。少數民族有回、滿等,少數民族總人數為1062人,占全街道總人口的1.9%。
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該辦事處農村經濟總收入108萬元,1978年為612萬元,2000年為12.42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6∶75.6∶19.8。2000年完成財政收入1677萬元。辦事處化工業發達,自1964年起先後興建的中央級企業齊魯石化公司、中石化二公司第二工程處、辛店發電廠、勝利油田運輸處辛店汽車大修廠等均全部或部分坐落於該街道,特別是齊魯石化公司,促進了辛店一、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辛店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確立了“黨建統全局、工業立街道、開發齊文化、建設文明城”戰略,以“爭創省經濟強街道、招商引資強街道、出口創匯強街道”為目標,形成以化工為龍頭,以塑膠、生物工程、納米材料為重點的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高新技術、民營經濟、外經外貿三大亮點突現。
通過實施“東居西工”戰略,東部逐步建設成為適宜居住的生活區, 西部逐步形成以齊魯化工區辛店工業園、南山工業園、辛店有機化工園、曙光工業園4大產業園為載體的工業長廊,中部以牛山路為軸,發展工商業及第三產業。 街道企業已開發高新技術產品30餘種, 有35家企業通過IS09000系列認證。
2004年,營業收入完成89億元, 工業營業收入42億元,招商引資額完成3.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450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5533元,財政收入完成4336萬元。通過實施“龍頭企業帶動” 策略,已培植骨幹企業23家,民營企業382家,工商業戶達到1400餘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產業工人1.45萬人。
淄博裕華房地產開發公司通過與中體奧林匹克花園管理集團合作,使奧林匹克花園在淄博落戶,逐步形成淄博市房地產產業的新品牌。 社會各項事業及精神文明建設得到
和諧發展。在全區率先成立了齊文化學會,在《淄博日報》開闢“齊文化欄目”,發表齊文化研究學術論文50餘篇。
成立了臨淄區老年太極拳學會辛店分會, 發展會員600餘人。更新了教育觀念,在全省率先實行“教育券”制度的
經驗做法,在中央電視台、新華網、《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等報刊宣傳並推廣。尊師重教,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使教育事業有了較大發展。王朱學校、辛店大武學校、辛店成人教育中心均晉升為省級規範化學校。
計畫生育工作實行“全貌劃片、微機管理、戶況顯示、聯合服務”的
工作機制,填補了淄博市計生管理工作的空白。以文明家庭、文明社區為
載體,組織開展了“創建文明辛店”建設工程以及黨政幹部“零距離貼近人民民眾”等活動,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辛店街道辦事處被授予省信訪工作先進單位、省優秀調解委員會、全省農村經營管理先進單位、市經濟強鄉鎮、出口創匯強鄉鎮等。辛店街道黨工委被評為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王朱、西夏、上莊3個村居被評為全市經濟強村。
強鎮由來
到1995年,該街道辦事處經濟綜合實力連續三年跨入全省百強鄉鎮行列,被淄博市授予“小康示範鄉鎮”稱號,財政收入實現1413萬元,列全市鄉鎮前茅。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鄉鎮、省安全街道辦事處、省級體育先進鎮、省擁軍優屬模範單位、省先進體育社區、市模範鄉鎮人民政府、淄博街道之星、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市社會文化先進鎮、市級文明鎮、市十佳衛生鄉鎮、市計畫生育“三為主”鄉鎮。
大事記
1904年7月,膠濟鐵路全線通車,辛店車站於次年建成。
1911年1月30日(正月初一) ,大雨,水深沒脛,鄰居之間不能登門拜年。為歷史罕見。
1917年,春秋大旱。
1919年,縣郵政局在辛店設分櫃。
1921年1月,發生雪災,雪厚達1米。
1924年1月, 膠濟鐵路東行客運列車在辛店站與金嶺站之間發生火災,造成人員傷亡。
1926年12月,大雪厚1米半,積雪50天。
1928年5月, 日本帝國主義藉口保護日僑利益,製造了濟南“五三”慘案。侵駐辛店的日軍在附近村莊肆意搶掠。
1930年,降雹,大如雞蛋,砸毀房屋甚多。
1934年8月,辛店至廣饒石村的公路修築竣工。
1936年秋,辛店通惠私立國小教師
石瀟江,帶領師生宣傳抗日愛國思想,開展募捐,支援抗日。
1945年8月24日,辛店解放。
1946年2月17日,臨淄、益都、桓台等縣各界民眾1.7萬餘人,在辛店車站舉行慶祝和平民主大會。
1952年5月,在辛店鎮舉辦建國以來首屆物資交流會。
10月,臨淄中學在辛店建立,1956年改為臨淄第一中學。
1953年6月,辛店工商聯合會成立。
1956年12月,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來辛店鎮視察工作。
1958年4月, 省糧食廳在辛店糧管所召開全省糧食管理現場會,授予辛店糧管所“十好糧管所”錦旗一面。
9月, 在“以鋼為綱”的“左”傾思想指導下,開始土法大煉鋼鐵,辦起了八個煉鐵廠。至次年春相繼停辦,經濟損失550萬元。
11月,辛(店)廣(饒)公路建成。
1959年10月,辛店至黑旺輕便鐵路動工建設,1960年3月竣工通車。
1960年,動員農民及青壯年去吉林省,參加邊疆建設。
1962年7月20日,發生雹災,玉米、大豆減產50%。
1970年4月,辛(店)泰(安)鐵路動工修建,1974年12月8日建成通車。
1971年底,撤銷國營拖拉機站,區第一機耕隊由辛店公社管理,成立了辛店公社拖拉機站。
1972年3月, 農田開始深翻整平,劃方整畦,實行田、林、路、渠、井統一規劃建設。
1974年10月,區委、區革委機關遷至辛店。
1976年10月,辛店醫院門診樓開診。
1980年1月,辛店分院改為臨淄區中醫院。
1981年12月,辛店辛四街鐵路立交橋工程動工,1982年12月竣工。
1982年5月,辛店公園開始興建。
6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向全國轉發了辛店公社楊家村軍民共建文明村的經驗。
12月,臨淄第一個農貿市場在辛店辛四路西首建立。
1983年10月,辛店火車站新站建成啟用。
1984年8月,辛店國小女教師姜詔愛被評為山東省優秀班主任。
1985年5月,辛店賓館建成開業。
1986年4月15日,全市第七屆運動會橋牌比賽在辛店舉行。
12月15日,辛(店)化(建)立交橋主車道竣工通車,該橋當時為淄博市最大的立交橋。
1988年5月,投資120萬元的辛龍化工廠建成投產。
8月5日,辛店鎮與齊魯石化公司供應公司聯辦的萬噸固鹼廠一次試車成功。
9月11日, 省政府授予辛店鎮財政所所長楊永祿“全省財稅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是年,辛店供銷社獲省政府授予的“省級先進企業”稱號。
1990年4月20日,辛店鎮與高青黑里寨鎮結為友好鄉鎮。
1991年3月, 辛店鎮與台灣來裕有限公司合資經營的高性能電氣絕緣膠帶項目開工。
1991~1997年,舉辦了七屆“振辛杯”籃球賽。
1997年10月,省長李春亭到辛店視察農田三灌情況。
2000年5月,街道新千年全民運動會召開。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初期, 糧食總產量僅185萬公斤,畝產64公斤。1978年,糧食總產達889.4萬公斤,畝產541公斤;農田全部實現機耕,年可提供蔬菜1080萬斤,水果產量達到了15萬斤。農村普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通過進行農業內部結構調整, 大力發展多種經營,農業呈大發展趨勢。1983年,農業總收入352.8萬元,固定資產總值826.3萬元。特別是在玉米品種方面多次更新換代,實行了良種良法配套,1993年成為玉米千斤鎮。2000年,糧食畝產達到890公斤,總產達796萬公斤,農田己全部實現噴灌,農業生產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
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蔬菜產量、產品品質、市場供應都有了很大發展和改善。現有蔬菜日光溫室400個,蔬菜種植面積3200畝,產量達1萬噸。1992年林果業完成新一代林網更新, 成為全區第一個林網綠化達到100%的鄉鎮。封山育林面積4500畝,林果發展到1960畝, 果品產量達865噸。對促進經濟繁榮和改善城鄉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畜牧養殖業朝著商品化、規模經營的方向發展。強化了發展特色農業獎勵政策,吸引資金開發現有土地,突出規模化、專業化,走農業企業化道路,以此加快了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已建設區級畜牧小區二處,街道畜牧小區三處,以羊、 雞、金魚養殖為主,現存欄奶牛和肉牛700頭、豬7000頭、雞20萬隻,肉蛋奶總產量3500噸。1987年利用辛店發電廠廢水餘熱發展羅非魚養殖,建成江北最大羅非魚保種場,水面面積150畝,年產成魚30萬公斤,是淄博市科技示範基地。
2000年底, 農業總產值2950萬元,其中種植業1440萬元,林業42萬元,畜牧業1160萬元,漁業300萬元。
第二產業 工業在1965年前幾乎是空白,僅有少數個體工業和手工作坊,技術落後,規模較小。並且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由於受當時的歷史和財力的制約,工業發展一直比較緩慢。1967年,辛店服裝社產值僅11.5萬元,有職工29人;辛店修配站產值10.3萬元,有職工157人。1970年,辛店公社農具廠產值3萬元,有職工29人。1972年, 辛店修配廠產值17萬元,有職工46人。到1978年,有社辦工業企業5個,聯辦工業企業3個, 工業產值240萬元,工業從業人員207人,人均現金分配79元。1978年,工業從業人員達704人,產值224萬元,利稅23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街道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工業工作認真貫徹黨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大力發展鎮村工業,把提高產品質量、增加企業經濟效益放在首位,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挖潛工作。1986年開始,充分發揮靠近齊魯石化這一優勢,新建辛龍化工廠、塑化廠、王朱炭素廠、淄博輪胎廠、固鹼廠、聯興塑膠廠等工業項目,安排就業4 897人, 工業產值在1986年完成1002萬元,1989年被評為市級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1990年前後,街道工業得到飛速發展,工業內部結構日趨合理,門類不斷增加,逐步形成了以化工為龍頭,塑膠工程、生物工程、納米材料三大高新技術為重點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1990年工業產值首次實破億元。
2000年底, 工業固定資產總額達到了42億元,工業銷售收入11.47億元,實現利稅8145萬元, 利潤4560萬元。工業企業總數88家,工業銷售收入超過500萬元的企業有7家。山東天辰集團2000年銷售收入超過1.6億元,山東曙光集團2000年銷售收入超過1.8億元, 被農業部確認為大型鄉鎮企業。淄博裕華集團總公司是集工、商、貿一體化的綜合性集團公司,在全市市政工程公司中綜合經濟實力第一名,施工資質為國家一級, 並通過ISO9000論證。各企業加強了同大專院校的合作,先後開發出30多種高新技術產品, 其中納米級氧化鋅、特導電黑等5種產品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預焙陽極等7種產品國內領先, 有20種產品列入國家和省市級“火炬”“星火”等科技計畫。
第三產業 光緒三十年 (1904年) 膠濟鐵路通車前,臨淄商業多集中於老臨淄城(現齊都鎮)。1915年後,由於交通便利,辛店商業貿易逐漸興盛起來。1928年,老臨淄城各商戶多已遷到辛店。1904年,近代臨淄第一家飯館--辛店朱家飯館成立。1920年李法舜等人在辛店鐵路南開設了臨淄最早的一家客棧--同聚客棧,1923年王益三開辦辛店澡塘。1904年臨淄最早的炭棧老義成炭棧開業。據記載:“1933年辛店車站以經營炭業為最多,共30家,所銷之煤年約萬二千噸,總值十三餘萬。”七七事變前,辛店中外煙商已達18家, 年交易額達400萬元。1937年,炭業、酒業、雜貨業,特別是中外煙商雲集辛店,辛店逐漸成為臨淄的商業中心。1978年,街道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35人, 到1980年修配、飲食服務門市已達183個,飯店、旅館15處。1985年5月當時臨淄檔次最高的辛店賓館開業。此後,農民進城、進廠務工經商的越來越多,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漸加大。辛店市政公司、安裝公司、辛店賓館都有了較大發展。當時的辛店鎮第三產業收入超過了200萬元, 人均收入達1800元,被區命名為商業服務專業村。1993年至1995年,第三產業投入達5100萬元,新增營業面積6.75萬平方米,第三產業營業額達3.6億元, 建築安裝業從業人員達到3098人。近年來,該街道充分發揮地處城區的優勢,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突出特色、提高效益”的原則,加快了城區村居沿街房開發。1995年,建成商業街三條,集貿市場一處。1996年建成大型市場兩處。社區服務作為新興第三產業發展迅速,街道成立了社區服務協調委員會和社區服務指導中心,按省社區服務示範城區的標準,實行了規範化管理。
2000年, 街道共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等各類網點740戶,從業人員1923人,年創產值4759萬元,利稅1433萬元。
特色產業 工業依託齊魯石化公司,以化工為主。第三產業主要是以服務於城區為目標。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清末時期,私塾作為一種私人辦學形式,幾乎無村不有。1911年開始興辦國小堂。1930年初,有了第一所正規國小--辛店站商立通惠國小。1949年有國小4處,在校學生181人。解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教育事業,先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興辦學校, 教育得到空前發展,很快普及了國小教育。辛店國小建於1966年,1978年被確定為市、 區重點國小。1952年8月建立臨淄中學,招收國中4個班,學生216人。 1985年投資40萬,新建教學樓3座93間,新建平房教室101間,通過了省驗收,被評為標兵鎮。 1995年新建仉行、王朱國小,投資額達380萬元,達到了全市一流水平。同年,進行教育“五制”改革,開展爭創特色學校活動。2000年,共有國小7所,在校生1793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達到市級標準,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13780名, 其中大專以上2700名。2000年被評為淄博市教育強鄉鎮。到2000年底,全街道共有科技人員2292人,中高級職稱的284人。
辛店地處齊國故都,歷史悠久,數千年來,辛店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古代即有“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之說,音樂、舞蹈、曲藝、書畫、雜耍、燈展、民間焰火等民間藝術代代相傳。1952年在辛店寬宏街建成臨淄第一個專業書場。每逢農曆元宵節或有較大慶祝活動時即有民間傳統舞蹈、 雜耍等表演活動。195 1年建立辛店文化站。1931年始有市內電話,在辛店街村建有電話交換所。1964年建廣播站,1972年村村通了廣播。1988年投資30萬元,更新了廣播設備,安裝了自動電話。1989年9月程控電話開通。 1975年建電影隊。80年代,部分村建起了文化大院,
王朱村投資60萬元,新建了高標準的文化活動中心。1993年被表彰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1999年在轄區設立四處健身路徑,成立了人體監測站,同年被表彰為山東省城市體育先進社區。
建國前,當地醫療條件較差,只有中藥鋪,沒有西醫。近代較有影響的藥房是建於1902年的仁術堂,當時是經營中藥。自1952年起,民間醫生和自營藥商自願結合,自籌資金,建立了衛生所。1958年衛生所吸收部分聯合診所組建了辛店地段醫院,同年10月辛店地段醫院與農業社保健院合併,組成辛店衛生院。1976年建立臨淄區辛店醫院。自1955年開始,區衛生部門為農村培訓衛生員,到1965年,每個生產大隊都配有衛生員1~3人, 1968年衛生員改稱“赤腳醫生”,1978年有“赤腳醫生”38名,1981年“赤腳醫生” 改稱“鄉村醫生”。1969年,開始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到1972年有一半的村實行了農村合作醫療。1980年以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多種形式辦醫, 合作醫療大都停辦,到1985年底,只有山王莊仍實行合作醫療制度。從1996年開始, 各村陸續進行了衛生組織一體化建設。1999年,城區也進行了衛生組織一體化建設,原有的衛生室全部改為衛生所,由區中醫院統一進行管理,城區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得以健全。
在清代及民國以前, 有少數民間自發的體育活動。建國後體育競賽活動較多。1973年, 辛店的渠村開辦了常年武術班,培養隊員參加區裡的比賽。1983年辛店組隊參加全區農民田徑運動會。與此同時,民間自發興建了許多體育設施,到1985年,楊家、仉行等村建成了燈光球場、游泳池和旱冰場。
人民生活 建國前,廣大民眾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年人均糧食90公斤,經濟收入50元。建國初期,人們以玉米煎餅、窩頭為主食,穿一色的粗布衣。60年代無多大變化。1978年,人均糧食447公斤,經濟收入145元,小麥逐漸成為人們的主食,衣物出現了滌綸、絲、毛織品。到1980年後,青年人開始穿西裝,人們的食品結構也趨向多樣化,飲食開始有所講究。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許多村莊建成起了樓房,行動電話、 私人轎車也開始進入家庭。1988年投資9萬元建成辛店敬老院,1990年被評為省級文明敬老院。1994年該鎮被評為小康示範鎮。到2000年,電話入戶率達82%,閉路電視普及率9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50元,農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5.6平方米,有一半村居基本實現了住房樓房化。當年完成了街道老年公寓改造工程,對全街道五保老人進行集中供養,並同時向社會開放經營。
鎮村建設 原辛店城區道路東西走向稱路,南北走向為街,共六路、六街,形成棋盤式道路網。南一路和南二路都建於1904年,原名為勝利街和武聖街。辛一路是在辛店火車站建成後的1905年修成的,原名寬宏街。辛二路建於1954年,原名紅旗街。其它路、街大多是在1960年後陸續建成。
鄉村建設規劃, 是從1984年7月開始的,到1985年完成現狀測繪,有12個村居完成詳細規劃。 1993年至1995年共投入330萬元,對村內路面全部硬化。1993年至1995年先後投入6000萬元,建成標準住宅樓11.7萬平方米,使四個村居實現了樓房化,有1300戶村居民搬進了新樓房。各生活小區的配套設施完善,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生活。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27年,石家毛托村的石瀟江在山東省立第二師範上學時被發展為共產黨員。 1926年春成立了農民協會。1945年8月成立中共三區委員會,1946年10月改稱牛山區委。 1958年2月建立辛店鎮黨委。1945年有支部1個,黨員5人。解放初期有支部12個,黨員132人。1978年底,共有黨員345人,黨支部27個。1996年辛店鎮黨校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校”。到2000年底,黨員人數達到1081人。
基層政權建設 1939年7月成立三區抗日人民政府(區公所) ,1946年改稱牛山區公所。1958年2月建立辛店鎮,行政機構是辛店鎮公所。1958年9月建立辛店人民公社,行政機構是公社管委會。 1965年10月撤銷辛店公社,建立辛店站公社。1967年3月成立公社革委會。 1984年4月建立辛店鄉、辛店街道,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同時建立。 1985年3月建立辛店鎮人民政府,1987年5月建立街道辦事處。1997年5月撤消辛店鎮和原街道辦事處,以辛店鎮原地域和永流鎮部分地域成立了辛店、聞韶、雪宮三個街道辦事處, 城市管理步入正軌。同時辛店街道辦事處仍轄有南部農村村莊。2001年3月全區合鄉並鎮,大武鎮併入辛店街道辦事處。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1938年成立青年抗日救國會,1939年成立婦女抗日救國會,1940年成立農民抗日救國會,1941年成立職工抗日救國會,1952年10月成立工會,1950年成立牛山區團委, 1958年2月成立辛店鎮團委。 1949年底成立牛山區婦聯,1958年2月建立辛店鎮婦聯。1980年成立計畫生育協會,1982年成立科學技術協會。
現任黨工委書記:王洪祥
現任辦事處主任:朱成貴
知名人物
薛鼎寶(1847~1915) 王朱村人,打鐵技藝過人,知名一方。在薛之前,大鋤作為農田主要的用具,多笨重、沾泥、兜土,使用起來費力。薛鼎寶對此進行了研究,並作了改進,他製作的大鋤剛柔相濟,堅不脆裂,鋒利無比,泥不沾刃,輕便省力,深受農民喜愛,被稱為“薛家鋤”。
石瀟江(1909~1945) 原名石湘,石家毛托人,山東早期的共產黨員,山東人民抗日武裝救國軍第五軍第十二中隊的主要組創者、領導者,是臨淄著名革命烈士之一。1925年考入山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在學校入黨。1931年師範畢業後,任教於國小。七七事變後,他同石一宸等人在臨淄組織抗日游擊隊,後編入山東人民抗日武裝救國軍第五軍第十二中隊。 1938年7月任八路軍三支隊八團二營營長。1943年,任清東軍分區副司令員。1945年10月,奉命率部經渤海海峽進軍東北,在海上不幸遇難,時年36歲。
李堯春(1901~1951) 辛店街人,少年從父學醫,後在辛店街設“永生醫院”。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了益(都)臨(淄)邊區人民政府,任助理員。1948年被推選為臨淄縣衛生工作者協會主任。1950年,又當選為臨淄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副主席和山東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1年2月病逝。
孫金書 (1923~1951) 朱家人,1948年1月入伍,1950年10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曾榮記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1951年5月,在第五次反擊戰中光榮犧牲。時任班長。
石錫侯 (1911~1974) 石家毛托村人,鄉村教師出身。1938年2月,加入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第十二中隊, 193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營司務長,縣財稅局長、縣糧食局長,魯山專員公署財政科長,省財政廳處長,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處長、 國家建委交通局副處長。1958年8月,調安徽師範學院,先後任總支部書記、副院長、副校長。
張玉蘭 (1912~1995) 大武村人,196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大武黨支部成員、大武鎮黨委委員等職。1967年9月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1995年病故。
朱傳賓(1923~2000) 1940年參軍,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淮海戰役,解放後在山東省人事部門任職,1953年調到東北,1954年起任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市長。1985年離休,2000年秋病逝。
石誌慶(1922~2001) 毛托村人,1938年參加黑鐵山起義,後加入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第十二中隊。曾任三十五軍司令部通信科長,後調華東軍區司令部通信處工作。曾到蘇聯留學兩年半,回國後任北海艦隊通信處長、副司令員等職。2001年病逝。
黃玉芬 女,1953年生,街道環衛所工人,她常年工作在環衛一線,始終保持了優質服務,創出了一流工作成績,1998年5月獲省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地圖信息
地址:牛山路3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