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家廟村

辛家廟村

辛家廟村位於西安市東北二環的交匯處,現屬於西安市未央區辛家廟街道辦管轄。全村由三個村民小組組成,共有土地630畝,農戶425戶,總人口1520人。

村子周邊道路網路發達,有二環路、延伸線、井東路等多條道路通過。2006年7月30日,村民全部由農戶轉為非農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辛家廟村
  • 所屬地區:中國西安市
  • 地理位置:西安市東北二環的交匯處
  • 人口:1520人
  • 組成:辛家廟東村、西村、中村
  • 管轄:西安市未央區辛家廟街道辦管轄
  • 屬於:山區
歷史由來,行政區劃,城市化建設,

歷史由來

辛家廟村在元代為安西王府僚屬區,達魯花赤辛德錄家廟在此,稱為辛家廟。後來安西王二嗣阿難答為皇位之爭,被武宗以家規卷於氈內馬踏而死,其僚屬均被處死。達魯花赤辛德錄事後以“蹄下未死之人”貶居周至恆州(今辛家寨鎮恆州村)。
此處逐漸落為民居。明崇禎年間開始出現辛家廟村。清嘉慶《鹹寧、長安縣續志》記載稱辛家廟五村,(包括辛家廟東村、西村、中村、劉南堡村、劉北堡村五個村)。辛家廟的廟址位於現在的育新國小範圍內。
辛家廟現在的姓氏構成以梁、王、張、李、白、党姓為主。有句話說辛家廟村沒有姓辛的。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辛家廟西村有戶人家姓辛,他們卻不是辛德錄的後人,是遷居到此的。

行政區劃

辛家廟東村,位於東元路北端,原辛家廟廟址東,今東二環東側。
辛家廟西村,位於辛家廟廟址西側,今東二環西側,北二環南側。
辛家廟中村,原名斜街子(即:學該子)位於辛家廟中部南側。現東二環西側,辛家廟村委會駐地。
辛家廟東、西、中三個自然村,唐代在禁苑境內。明、清為鹹寧縣午門社管轄。辛亥革命後,鹹寧縣建置撤消,劃歸長安縣管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劃歸西安市第十一區管轄。1949年人民政權建立後,歸西安市第十一區第四鄉人民政府管轄。
1951年土地改革結束後,歸第六鄉管轄。1955年4月,因鄉政府建置變更,又歸第四鄉管轄。1956年3月馬旗寨鄉成立後,歸馬旗寨鄉管轄。這時正是社會主義改造及農業合作化高潮時期,3個自然村組建了勝利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人民公社成立後改為辛家廟生產大隊。1960年8月,建立生產作業管理區時,曾為辛家廟管理區所在地。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按照“革命化”的要求,恢復了勝利生產大隊名稱。1977年3月,曾與劉南、劉北、東前進、八府莊合併為東前進生產大隊。1978年分開,恢復原建置。1984年鄉建置恢復後,稱辛家廟村委會。
1982年3月,西安市政府決定未央區成立辛家廟街道辦事處,辛家廟地區工礦企業及家屬區、生活福利等配套單位,遂從大明宮人民公社劃出。1998年4月,辛家廟村委會從大明宮鄉政府劃出,與劉南、劉北、新房、廣大門村一起,歸辛家廟街道辦事處管轄。
也正是從這時開始,辛家廟村拉開了城市化建設的帷幕

城市化建設

每一條街道都有一段歷史,每一座房子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雖不見梁王府那厚重的城牆,氣勢恢弘的城門樓;辛家廟的翹檐灰瓦,雨燕穿梭的身影;澇池裡的映日荷花,池畔上聲聲蛙鳴。只有緊緊挨著的樓房,黑黑的院落,窄窄的街道,隨處可見的垃圾。當蹣跚學步的孩童成為了耄耋老人,隨著歲月的流逝,滿頭的青絲成為了鬢鬢白髮,辛家廟村人就這樣在這片土地上一代一代生息繁衍了六百餘年,六百年的路程不過是漫漫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這朵浪花卻飽含著辛家廟村人一份難以割捨的真摯情感,記載一段難以忘懷的成長記憶。體現著辛家廟村人不屈不撓、排除萬難,敢於拼搏、奮發向上的精神,它所走的每一步都值得我們去尊敬和驕傲,也激勵著我們不斷的向前邁進。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辛家廟村迎來了又一次歷史發展機遇----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工作的目的就是拆舊建新,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集約土地。這段影像里的景物也許即將不復存在,但它在若干年以後,會成為我們回憶過去的一份寶貴的檔案資料,或將成為我們每個人心中一道劃抹不去的記憶,成為一杯濃濃的香茶,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慢慢的去品讀、去回味、去了解、去尊敬。
辛家廟泰和居照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