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人馬合冢,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雨花新村街道雨花社區,在雨花台東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人馬合冢
- 所屬年代:民國
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人馬合冢,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雨花新村街道雨花社區,在雨花台東崗。
位於南京市雨花台東崗雨花閣西北麓,為兩座花崗岩圍圈的土冢。辛亥革命期間,革命軍遂將雨花台之役陣亡的200多位烈士及戰馬合葬於東崗今址,壘築成兩座土冢,樹碑紀念。1956年,雨花台烈士陵園重樹高約3米的“辛亥革命陣亡紀念碑”,惜兩碑均毀於“文化大革命”中。1981年,新建花崗岩石碑1通,碑文為“辛亥...
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人馬合冢 江東門紀念館 上新河地區死難同胞紀念碑 普德寺死難同胞紀念碑 鄧愈墓碑神道石刻——武將 鄧愈墓神道碑 鄧愈墓碑道石刻——文臣 李傑墓神道石刻——石馬與石馬夫 李傑墓神道石刻——石羊 方孝孺墓 附圖 天隆寺古銀杏樹 東閹古榆樹 菊花台金陵雀梅王 窨子山古文化遺址 岳飛抗金故壘 龍...
清理遮擋遺址的違章建築,“揭開面紗”讓辛亥革命遺址露出真容;對確實不能使遺址出入口設在大街的,要做好文化旅遊景點標識指引;組織對墓園史料進行整理,使各處史跡既有精彩的說明,也有主題線路延伸介紹,開闢一條辛亥革命旅遊綠道,形成類似於南京雨花台遊覽區、上海龍華烈士紀念園區的民主革命紀念地、愛國主義教育...
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人馬合冢 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人馬合冢,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雨花新村街道雨花社區,在雨花台東崗。文物信息 墓冢兩座,南冢直徑6米,高1.55米,北冢直徑5.88米,高1.65米,兩冢相距4.4米,1998年經市文物局同意,由烈士陵園管理局新建照壁一座,重立文物保護標 志碑。
辛亥革命時策謀回響,參加雨花台之役,失敗後退鎮江,民軍攻南京時任營長。旋率軍攻克彭城。民國元年(1912年)改隸節九師,駐沛縣,任徐西剿匪司令兼統馬炮兩營。民國2年春,二次革命後,赴南京任第六師師長,失敗後退居上海。民國五年袁世凱稱帝,奉命圖長江,派人至江陰,說服軍隊獨立自任赴通州運動獨立,密...
辛亥革命勝利後,英烈們終於可以告慰泉下。1912年,由當時的廣東軍政府撥10萬元在原墓地修建烈士陵園,並於同年5月15日(農曆三月廿九日)首次舉行了七十二烈士墓祭典。孫中山先生親自主持了祭典,並寫下了祭文,還親手在黃花崗烈士墓園種植了4棵松樹,松樹現尚存一棵;1918年,滇軍師長方聲濤(烈士方聲洞之兄)...
辛亥革命以後 在紀念辛亥首義的紅樓(即湖北軍政府舊址)建有孫中山銅像、中山紀念碑、黃興銅像。此外還有大漢政權皇帝陳友諒墓。歷代文人墨客登山賞景、吟詩作賦者甚多。自唐至清,僅讚嘆蛇山和黃鶴樓的詩詞,已整理成冊者就有500餘首,其中以崔顥之《黃鶴樓》最受後人傳誦,實為千古不朽的名作。蛇山又稱黃鵠山,即...
鄺振翎英年早逝,震驚國內,對於他的死因,有種種猜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南京私立文化學院暨社會各界人士數千人在南京雨花台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蔡元培、張治中等諸多社會賢達紛紛送來花圈輓聯,寄託哀思。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全體政治教官輓聯:揎倚聲天才,抱經濟碩學,長歌當哭,熱血一腔空化碧;締文字因緣,執...
因此,他11歲在南京匯文學院讀書時,就經同院老大哥韓恢介紹,秘密參加了同盟會,開始踏上革命征途。並由韓恢介紹,接觸到黃興、譚人鳳等同盟會領導人。翌年,武昌起義,全國革命黨人奮起回響,南京革命黨人也奮勇舉義。他們組織了敢死隊,攻下陸軍監獄,策動敵人倒戈,炮轟雨花台據點。12歲的盛成以“小戰士”的身份...
辛亥革命時,被江浙聯軍擊敗,退守徐州,仍被清廷授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民國成立後,所部改稱武衛前軍,駐兗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剪髮辮,人稱“辮帥”,所部稱“辮子軍”。1913年鎮壓討袁軍。後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兵進入北京,7月,擁溥儀復辟...
要堅信黨的領導,跟黨走。”這是他對老友的最後談話。1959年8月18日,冷御秋已處彌留狀態,不能言語,陸小波特地從鎮江來寧,趕到冷御秋病榻前,兩老相對,冷御秋依戀地流下了訣別淚水;陸小波則以杖擊地,聲淚俱下,情景極為悽愴。冷御秋患亞急性心肌梗死症,走完了人生的終點,葬於南京雨花台望江磯公墓。
甫料未幾,乾隆翻閱大均文集,竟發現《雨花台葬衣冠冢志》,頓時大怒,御旨令江蘇省立即平毀,害得兩江總督高晉親自出馬,把雨花台一地所有斷碑殘碣一一洗涮辨別,仍一無結果,氣得大罵屈大均“狡兔三窟、形蹤詭秘,生前犯法、死後害人、天理難容、人神共憤”。最後也只好據實上奏了事。其實屈大均墓根本沒有墓碑...
南唐建築的江寧新城,西距石頭山,南跨秦淮河至聚寶山(即雨花台所在地)附近,東至今大中橋,北至今北門橋,比六朝建康城大得多。北宋為江寧府,南宋改建康府,元為集慶路。元至正十六年 (1356年),朱元璋取集慶路,改為應天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應天為南京,十一年,改為京師。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