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末始建
清宣統元年(1909年),湖北省咨議局大樓始建。
宣統二年(1910年),湖北省咨議局大樓建成。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
武昌起義成功;10月11日,革命黨人和起義士兵在在湖北省咨議局大樓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頒發了第一號布告,宣布廢除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並通電號召各省起義,推舉原湖北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的統領
黎元洪出任軍政府都督;11月9日,
宋教仁在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主持起草了《
鄂州臨時約法》,這陵櫃櫃坑份約法成為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臨時約法》的藍本。
民國年間
1912年4月,
孫中山訪問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 在會議廳發表演講,並在後花園與都督府軍政人員合影。
民國三年(1924年)1月—民國十六年(1927年)7月,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軍總政治部和國民黨湖北省黨部設於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
民國二十年(1931年),在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院正前方建孫中山銅像。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武漢會戰中,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議員公所毀於日軍炮火,僅存東南角樓、東邊部分殘牆。
1949年,武漢解放後,第一屆湖北省委曾在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
現代保護
1979年,
宋慶齡為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題寫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和“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兩方匾額,分別懸掛於大門和主樓上端。
1981年10月,依託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並向公眾開放。
2011年,復原了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的鄂軍都督府舊址,西配樓陳列史跡,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整體對外開放。
2014年,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的史跡陳列從西配樓移至修葺後的議員公所。
文物遺存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請敬棗遺存有都督府會議廳、黎都督起居室、衛官室、顧問官室、秘書官室、收掌員室、軍事會議室、參謀部、各部稽查長室、總監察長室、民政部、軍令部、軍務部、傳達員室、外交部、都督會客室、都督會議室等。
都督府會議廳,主席台正中布置
鐵血十八星旗(中華民國陸軍軍旗),寓意為全體漢族同胞團結起來,以“鐵血精汽嘗邀剃神”推翻滿清王朝的統治。
黎都督起居室,位於於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二樓東端,正對侍衛官室;黎元洪原為清湖北新軍第21混成協統領,武昌起義後被推舉為大都督,黎元洪不願就職,革命黨人即將其安置於該室,由侍衛官照顧其日常生活起居。
衛官室,正對黎都督起居室,侍衛官的主要職責是負責都督的安全保衛及飲食起居。
顧問堡棗霸官室,顧問官由都督聘任,其職責是備都督諮詢並自行建議,贊襄軍政,一批革命黨人和前清咨議局議員曾被聘為都督府顧問官。
秘書官室,秘書官是都督的重要辦事人員,由都督自行任用,其職責是分理都督府文書,保管文書關防,都督府的主要檔案、公告、照會等均由秘書官起草,革命黨人宋教仁曾在此起草了著名的《鄂州臨時約法》。
收掌員室,收掌員掌理都督府文書收發工作。
軍事會議室,是都督府召開軍事會議的專門場所,許多重大軍事決策在此形成;陽夏保衛戰中,黃興曾在此召開過軍事會議。
參謀部,是鄂軍都督府最初設定的四部之—,其職責為輔佐都督,制定作戰計畫。都督府草創之際,軍民大政,參謀部主持最多。
各部稽查長室,各部稽查長由起義人員公推,都督委用,其職責是稽查各部及各行政機關,稽查各軍隊,參與重要會議和人事試充她安排,處理特殊事務,革命黨人蔡濟民曾出任此職。
總監察長室,總監察長在開始組織起義機關諸人中推選產生,其職責是監察鄂軍都督府各部用人及行政事宜。資深革命黨人劉公出任此職。
民政部,是鄂軍都督府最初設定的四部之一,其主要職責為負責地方行政事務。原湖北咨議局議長湯化龍曾出任民政部改稱政事部時的部長。
軍令部,是鄂軍都督府最初設定的四部之一,其主要職責為秉承都督命令,發布軍令,調遣奔探軍隊。舊軍官榜榜駝杜錫鈞曾出任軍令部長。
軍務部,是鄂軍都督府最初設定的四部之一,主要負責軍務行政、軍隊後勤工作。革命黨人孫武、蔣翊武、張振武曾分任軍務部正、副部長。
傳達員室,傳達員負責都督府來訪者的安排接待事務。
外交部, 是鄂軍都督府所設定的九部(依次為軍令、參謀、軍務、內務、外交、理財、交通、司法、編制)之一,主掌外交行政事宜,革命黨人胡瑛曾任部長。鄂軍都督府開始在軍事、外交等方面行使中央軍政府的職權,該部的成立是鄂軍都督府開始代行中央軍政府職權的標誌之一。
都督會客室,是黎都督會客的專用場所,1912年4月孫中山訪鄂期間,曾以此為會客室,接見湖北軍政界人士和其他各界代表。
都督會議室,有別於一樓的會議廳和二樓的軍事會議室,規模居中,主要用作都督主持召開的各種軍政會議的場所,黎都督有時也在此接見來訪者。
閱馬場孫中山銅像,位於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大門前,孫中山身著中國傳統服裝長袍馬褂,左手持有禮帽,右手手握拐杖,面南莊嚴肅立。
遺址特點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占地面積18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近10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布局為“山”形,大樓主體建築為紅色樓房,紅牆紅瓦,磚木結構,面闊73米,進深42米,主樓兩層,上層頂端正中有教堂式望樓,呈歐州古典建築風格,主樓後建有議員公所,兩側各有一排紅色平房,正前方出口處裝有鐵柵大門,大門兩側為門房,由上半部裝有鐵柵的紅色矮牆自門房兩側平伸,與左右平房連線,圍成方形院落,院門外正前方有孫中山銅像。
歷史文化
民國之門
清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幟下集結起來的湖北革命黨人,蓄勢既久,為天下先,勇敢地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並一舉光復武昌。次日在紅樓(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推舉湖北新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宣告廢除清朝宣統年號,建立中華民國。隨即,辛亥革命領袖之一黃興趕赴武昌,出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領導了英勇悲壯的抗擊南下清軍的
陽夏保衛戰。武昌義聲贏得全國回響,260餘年的清朝統治頓時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隨之終結。武昌因此被譽為“首義之區”,紅樓(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則被尊稱為“民國之門”。
研究價值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記載了辛亥革命的足跡,體現了為創建新的社會制度而敢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和建設新社會的建設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不僅成為旅遊景點,更是成為聯繫海峽兩岸乃至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蛇山南麓的閱馬廠北端,西鄰黃鶴樓,北倚蛇山,南面首義廣場。
開放時間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開放時間為周二至周日,每天09:00—17:00,16:00起停止入館。
交通
衛官室,正對黎都督起居室,侍衛官的主要職責是負責都督的安全保衛及飲食起居。
顧問官室,顧問官由都督聘任,其職責是備都督諮詢並自行建議,贊襄軍政,一批革命黨人和前清咨議局議員曾被聘為都督府顧問官。
秘書官室,秘書官是都督的重要辦事人員,由都督自行任用,其職責是分理都督府文書,保管文書關防,都督府的主要檔案、公告、照會等均由秘書官起草,革命黨人宋教仁曾在此起草了著名的《鄂州臨時約法》。
收掌員室,收掌員掌理都督府文書收發工作。
軍事會議室,是都督府召開軍事會議的專門場所,許多重大軍事決策在此形成;陽夏保衛戰中,黃興曾在此召開過軍事會議。
參謀部,是鄂軍都督府最初設定的四部之—,其職責為輔佐都督,制定作戰計畫。都督府草創之際,軍民大政,參謀部主持最多。
各部稽查長室,各部稽查長由起義人員公推,都督委用,其職責是稽查各部及各行政機關,稽查各軍隊,參與重要會議和人事安排,處理特殊事務,革命黨人蔡濟民曾出任此職。
總監察長室,總監察長在開始組織起義機關諸人中推選產生,其職責是監察鄂軍都督府各部用人及行政事宜。資深革命黨人劉公出任此職。
民政部,是鄂軍都督府最初設定的四部之一,其主要職責為負責地方行政事務。原湖北咨議局議長湯化龍曾出任民政部改稱政事部時的部長。
軍令部,是鄂軍都督府最初設定的四部之一,其主要職責為秉承都督命令,發布軍令,調遣軍隊。舊軍官杜錫鈞曾出任軍令部長。
軍務部,是鄂軍都督府最初設定的四部之一,主要負責軍務行政、軍隊後勤工作。革命黨人孫武、蔣翊武、張振武曾分任軍務部正、副部長。
傳達員室,傳達員負責都督府來訪者的安排接待事務。
外交部, 是鄂軍都督府所設定的九部(依次為軍令、參謀、軍務、內務、外交、理財、交通、司法、編制)之一,主掌外交行政事宜,革命黨人胡瑛曾任部長。鄂軍都督府開始在軍事、外交等方面行使中央軍政府的職權,該部的成立是鄂軍都督府開始代行中央軍政府職權的標誌之一。
都督會客室,是黎都督會客的專用場所,1912年4月孫中山訪鄂期間,曾以此為會客室,接見湖北軍政界人士和其他各界代表。
都督會議室,有別於一樓的會議廳和二樓的軍事會議室,規模居中,主要用作都督主持召開的各種軍政會議的場所,黎都督有時也在此接見來訪者。
閱馬場孫中山銅像,位於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大門前,孫中山身著中國傳統服裝長袍馬褂,左手持有禮帽,右手手握拐杖,面南莊嚴肅立。
遺址特點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占地面積18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近10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布局為“山”形,大樓主體建築為紅色樓房,紅牆紅瓦,磚木結構,面闊73米,進深42米,主樓兩層,上層頂端正中有教堂式望樓,呈歐州古典建築風格,主樓後建有議員公所,兩側各有一排紅色平房,正前方出口處裝有鐵柵大門,大門兩側為門房,由上半部裝有鐵柵的紅色矮牆自門房兩側平伸,與左右平房連線,圍成方形院落,院門外正前方有孫中山銅像。
歷史文化
民國之門
清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幟下集結起來的湖北革命黨人,蓄勢既久,為天下先,勇敢地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並一舉光復武昌。次日在紅樓(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推舉湖北新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宣告廢除清朝宣統年號,建立中華民國。隨即,辛亥革命領袖之一黃興趕赴武昌,出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領導了英勇悲壯的抗擊南下清軍的
陽夏保衛戰。武昌義聲贏得全國回響,260餘年的清朝統治頓時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隨之終結。武昌因此被譽為“首義之區”,紅樓(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則被尊稱為“民國之門”。
研究價值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記載了辛亥革命的足跡,體現了為創建新的社會制度而敢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和建設新社會的建設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不僅成為旅遊景點,更是成為聯繫海峽兩岸乃至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蛇山南麓的閱馬廠北端,西鄰黃鶴樓,北倚蛇山,南面首義廣場。
開放時間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開放時間為周二至周日,每天09:00—17:00,16:00起停止入館。
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