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雙十

辛亥雙十

《辛亥雙十》是丁善璽執導,狄龍、林鳳嬌、柯俊雄、汪禹、爾冬陞、陳觀泰、劉德凱、王道、王珏主演的台灣電影,該片於1981年出品。

影片敘述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同盟會中部總部派元老譚人鳳到武昌,組織有不少同盟會會員的四十一標新軍蔣翔武為首的文學社,與孫武鄧玉麟為首的共進會兩派,團結一致,武裝起義推翻清王朝。

基本介紹

  • 導演:丁善璽
  • 編劇:丁善璽、小野
  • 主演:林鳳嬌
  • 製片人:明驥
  • 對白語言:國語
  • 中文名:辛亥雙十
  • 外文名:The Battle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 其它譯名:辛亥雙十
  • 製片地區:中國香港/中國台灣
  • 類型:劇情
  • 片長:121分鐘
  • 上映時間:1981年10月9日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tt0083346
演職員,電影視頻,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獲獎記錄,製作公司,幕後製作,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總督瑞徵與統制張彪派四十一標新軍前往鎮壓,文學社與共進會推舉孫武為領導,修定計畫。10月10 日革命黨人以工程第八營率先起義,革命軍分三路攻湖廣總督府。 次日革命軍占領武昌城,革命風暴席捲全國,終於推翻了腐敗的清王朝。影片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時代風貌,是台港首部反映武昌起義勝利,辛亥革命勝利的影片。
《辛亥雙十》狄龍 林鳳嬌 汪禹 爾冬陞《辛亥雙十》狄龍 林鳳嬌 汪禹 爾冬陞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
余素貞林鳳嬌----
鄧玉麟狄龍----
孫武柯俊雄----
太監詹森----
黃明堂陳觀泰----
餘七汪禹----
彭楚藩王道----
劉復基爾冬陞----
楊宏勝凌峰----
蔡漢卿羅莽----
宋教仁劉德凱----
彭老太爺楊志卿----
熊秉坤王復室----
蔡濟民楊書聖----
--苗天----
--房勉----
--陳思佳----
--楚湘雲----

職員表

出品人製作人監製原著導演副導演(助理)編劇攝影配樂剪輯道具美術設計動作指導服裝設計燈光錄音
黎世芬 邵逸夫徐國良 張麗珠 周震東 黃家禧方世賢  方逸華 明驥 丁善璽 王玉枝 盧遠鳴 季慶平丁善璽  小野林文錦 廖本榕 張展駱明道王其洋黎沃曹莊生 古金田 張季平林萬掌 黃培基何婉怡 潘美麗 駱西光 劉季友支學福 關英全 陳芬謝義雄   忻江盛
髮型:彭雁聯、沈步海、劉仁華
化妝:曾志琪、潘敏華
策劃:趙琦彬

獲獎記錄

台灣電影金馬獎(1982;第19屆)獲獎:3提名:5
獲獎
·金馬獎-最佳影片-丁善璽 Shan-si Ting
·金馬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駱明道 Ming Tao Lo
·金馬獎-最佳原創歌曲獎-趙寧 Ning Zhao琳妮 Lin Ni成明 Cheng Ming
提名
·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王道 Don Wong
·金馬獎-最佳童星獎-於世耕 Shigeng Yu
·金馬獎-最佳藝術設計獎-張季平 Chi-pin Chang
·金馬獎-最佳錄音獎-忻江盛 Chiang-Sheng Hsin
·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獎-曹莊生 Johnson Tsao

製作公司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香港]
上映時間:1981年10月9日
影片類型: 劇情
國家/地區: 香港
片長:121分鐘(min)
出品:邵氏公司榮譽出品

幕後製作

導演動用十二部攝影機同時開動攝製主軍攻打總督府的壯觀場面,在編導、剪輯、錄音、配音、音響效果、服裝等方面,都經過精心設計。
曾獲第19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獎、最佳原作音樂獎和最佳電影插曲獎。1982年亞洲電影節最佳場面調度獎
特別介紹:第十九屆台灣金馬獎
1982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辛亥雙十》
最佳男主角《辛亥雙十》
最佳童星《辛亥雙十》
最佳美術設計《辛亥雙十》
最佳錄音《辛亥雙十》
最佳電影插曲《辛亥雙十》
最佳原作音樂《辛亥雙十》
榮獲71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教育部評定優良教育影片!新聞局甄選參加亞洲影展!
丁善璽導演的三部“軍宣片”。
這三部影片中,《辛亥雙十》講武昌起義的經過,《八百壯士》講謝晉元率部在上海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英勇事跡,《英烈千秋》講的是“中國軍魂張自忠的故事。我查過史實,這三部影片依足史實演繹,沒有刻意的篡改。
三部影片都有大量明星加盟,其中柯俊雄在三部影片中均有演出,而且是後兩部的男一號。柯俊雄的國字臉似乎寫著一股浩然之氣,由他來演繹謝晉元和張自忠,都能做到形象傳神,盡顯軍人氣魄。
《辛亥雙十》是邵氏和中影的合拍片,邵氏出動了狄龍、汪禹、爾東升、陳觀泰、羅莽等明星,而台灣方面有林鳳嬌、柯俊雄、王道等大牌。這樣的全明星陣容,當然要配以大格局和大氣魄,丁善璽能把當時錯綜複雜的關係處理得有條不紊,也能把一些歷史場面拍得大氣磅礴,總算沒有辜負兩大電影公司的期望。
《八百壯士》和《英烈千秋》都是由曾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辜振甫監製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台灣政府和軍方對該片的介入。這兩部片子分別講國民黨軍隊和高級軍官的英勇事跡,足見其“軍宣”意圖。
別以為只有大陸才有主旋律的宣傳片,台灣也是有的。從這幾部片子看來,台灣的“軍宣片”製作質量還是很不錯的。這樣的片子自然要強調“教化”作用,但歷史性和娛樂性也並不差。我想,大陸的主旋律宣傳片,也許可以向台灣的“軍宣片”學習一下。
丁善璽雖然也拍過不同風格類型的做片,但戰爭片的成就最突出。80年代初,丁善璽拍攝了一部由台灣中影和香港邵氏合拍,反應辛亥革命題材的《辛亥雙十》。影片獲第十九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出場人物眾多,戰爭場面浩大,尤其是最後一場攻打總督府的戲,據說動用了八台攝影機從各角度同時拍攝,上百個爆炸點同時爆破,上千名民眾演員參加演出,看過之後覺得果然很壯觀,影片裡還第一次出現了孫中山的形象,儘管沒有露正臉,但是在台灣的故事片中出現國父的形象恐怕是第一次。儘管《辛亥雙十》場面大,演員陣容強,可是很多演員的表演太過火,尤其是狄龍演的鄧玉麟,舉手投足都相當程式化,反而是一些配角比較出彩,像雷鳴演的總督和楊志卿演的王道之父等。
1971年執導的《落鷹峽》獲第九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劇情片獎。1975年編劇並執導描寫抗日名將張自忠的《英烈千秋》,獲二十一屆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第十二屆金馬獎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1976年編導《八百壯士》,獲第二十二屆亞洲影展最佳作品獎和第十三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1981年編劇、執導了描寫武昌起義的《辛亥雙十》獲第十九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這三部巨片使他獲得了台灣電影史上著名的70年代巨片導演。1986年參與了編劇的《梅花》獲哥倫比亞第十六屆卡塔赫納國際影展凱瑟琳獎。1993年《落鷹峽》被選入金馬獎30年精選名片回顧。
香港邵氏與台灣“中影”1981合拍《辛亥雙十》,以紀念武昌起義勝利70周年。影片集合了兩地的當紅明星,人物眾多,例如狄龍飾演的鄧玉麟、柯俊雄飾演的孫武、爾冬陞飾演的劉復基、劉德凱客串的宗教仁等。慘烈戰爭場面之外,片中也不乏感人的細節,如起義新軍重要人物劉復基被清軍逮捕,兄星澄買通獄卒,要代弟而死,因為他認為弟弟將來可以跟著孫中山做更重要的事,而自己只是一個飯囊草包。結果劉復基大聲叫喊,你是誰?我不認識你!將大哥趕出監獄,最終慷慨就義。
除了劉復基,片中更為震撼人心的英雄要算彭楚藩了。他本為清廷憲兵隊長,專伺鎮壓革命黨人,且有林鳳嬌飾演的嬌妻一個和二層小樓一棟,本不必過刀頭舔血的日子,但他心中卻同情革命、嚮往民主,暗中接應革命黨,助其舉事。孰料孫武搬驗炸藥時爆炸,起義事泄,彭楚藩趕往起義指揮部商議對策,卻被破門而入的清軍一起逮捕。彭的岳父偷偷打點為其脫罪(歷史上則是彭的上級為維護自己名譽和利益要開脫他),主審官便問彭,你身著憲兵隊服,是不是去抓捕革命黨或恰巧路過看熱鬧被自己人誤捕?彭楚藩不願偷生,更想用自己的死喚醒民眾,直陳自己正是革命黨,並直言“求仁得仁,不想脫身,願大人把我的話轉告朝廷,請朝廷痛定思痛求新求變,民死而無憾!”行刑之日,彭妻嚴妝盛服,望向法場,跳樓殉夫,觀者無不扼腕痛惜。台灣演員王道多以香港功夫片中的南拳打手形象示人,彭楚藩一角他卻拿捏得動靜適宜、氣度不凡,連跟他飆戲的狄龍都顯得有些稚嫩和誇張了。
辛亥雙十

影片評價

本片大歷史背景下的場面也算拍得大氣磅礴,但演員的表現略顯誇張,說好聽點是熱血激盪,說難聽點則是煽動過頭反成滑稽。影片要處理多條錯綜複雜的關係,顯得有些凌亂。當然它對辛亥革命也提出一種新的角度,弱化孫文的力量,而強化社會幫派的作用。另一方面,革命黨的覺悟也被弱化,“革命”仿佛成了“行俠仗義”和“反清復漢”的新解釋。當年的褒獎,恐怕更多是為了給“大製作”獎勵。(鳳凰網評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