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一心傳:一個中國造船科學家的奮鬥

辛一心傳:一個中國造船科學家的奮鬥

《辛一心傳:一個中國造船科學家的奮鬥》是2012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辛亨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辛一心傳:一個中國造船科學家的奮鬥
  • 作者:辛亨復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2年8月1日
  •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 頁數:239 頁
  • ISBN:9787313083739
  • 定價:69 元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圖書序言,圖書後記,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辛一心傳:一個中國造船科學家的奮鬥》生動再現了辛一心先生當年在船舶的設計建造、科研、教學、著述和學會活動等領域的諸多感人場景,精彩記述了他為祖國的造船事業鞠躬盡瘁的光輝一生,這是一個中國造船科學家自強不息的成長史,是我國造船界前輩嘔心瀝血的奮鬥史,也是新中國造船事業歷盡艱辛的創業史。
《辛一心傳:一個中國造船科學家的奮鬥》內容簡介:1912年,一個未來的中國造船學者降生在人傑地靈的江南水鄉——無錫。他在1934年畢業於時稱東方MIT的國立交通大學,兩年後又遠渡重洋,邁入世界頂尖級艦船科學殿堂,從此,振興中國造船業與海軍成了他為之奮鬥終生的偉大理想……

圖書目錄

序一 楊檁
序二 王榮生
前言
第一章 “忠肝義膽,千載家譜”
一、遠祖辛棄疾
二、近相的遷徙
三、“世紹耕讀”
四、新學、新家、新希望
五、家中期待的男孩
六、“一心”的淵源
第二章 幼受庭訓,學跨中西
一、父親辛乾
二、嚴格的家教
三、童年時性格無比堅強
四、舞弄棍棒的結果
五、少小離家,求學南京
六、博學多才,志存高遠
七、和軍事教官的鬥爭
八、高二考取清華
九、入學交大
第三章 庚款留英,攻讀有成
一、報名前的準備
二、投考造船學科
三、回家成婚
四、忍恥是為了雪恥
五、造船業緊系祖國榮辱
六、庚款留英的由來
七、錄取和準備出國
八、攻讀造船工程
九、攻讀造艦工程
十、心繫祖國神聖抗戰
第四章 初登杏壇,蜚聲兩北
一、毅然離英,勇赴國難
二、經美返滬,由港抵渝
三、恪守先約,耿直不阿
五、年輕教授的第一堂課
六、盛況空前,影響久遠
七、“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八、運籌內陸,志在滄海
九、無形的人格力量
十、愛國情懷,貧賤不移
第五章 投身造船,企校並舉
一、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二、招商局與交通大學
三、主持搶修六大江輪
四、多做實事,不計名義
五、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六、驅除倭寇,復員東歸
第六章 憂國憂民,企盼光明
一、回鄉團圓,定居上海
二、領導才幹,有口皆碑
三、滿腔熱望,終成泡影
四、創建驗協,“外爭國權”
五、愛生幫困,盡心竭力
六、保護學生,肝膽相照
七、“我是不走了”
八、迎來新時代的曙光
第七章 自主沒計,快速起步
一、臨危受命,旗開得勝
二、創建當代中國船舶設計機構
三、厲兵秣馬,常備不懈
四、廣羅人才,壯大隊伍
五、“兼容並包”,海納百川
六、顧全大局,一心為公
七、科學管理,功效卓著
八、完善制度,知人善任
九、在職教育,誨人不倦
十、提攜後學,長者風範
十一、尊重前輩,仁厚為人
十二、克己奉公,關懷部屬
十三、設計一事,蒸蒸日上
第八章 發展科研,開山奠基
一、創建當代中國船舶科研機構
二、創建中國第一座船模試驗池
三、科研事業,前景廣闊
四、豐富藏書,放眼世界
五、高瞻遠矚,培養青年
六、赴蘇考察,嘔心瀝血
七、光明磊落,直言敢諫
第九章 熱愛教學,匠心獨運
一、教書育人,視同天職
二、精心備課,侑循善誘
三、授課藝術,精益求精
四、“一張一弛”,嚴寬相濟
五、精品課程,源遠流長
六、愛國教育,貫穿始終
七、“造船界的全才,全方位的教授”
第十章 好學不倦,筆耕不息
一、夜以繼日,自編教材
二、“抽閒執筆”,刻意創新
三、博採眾長,與時俱進
四、著書立說,無償奉獻
第十一章 學術興會,眾望所歸
一、後起之秀,初露頭角
二、倡導學術,促進交流
三、努力復會,創建船協
……
第十二章 言傳身教,家中楷模
第十三章 英年早逝,功業長存
後記
辛一心先生年表
辛一心先生論著一覽
辛一心先生原著選登

作者簡介

辛亨復,辛一心先生次子,1948年生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學—上,美國博伊西州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在美留學、工作十二年,回國後筆耕不輟。已出版的人文社科類澤作有:《思考——我的愛好》、《論現代散文》、《權力角逐——政治領袖的成敗之道》、《紐約簡史》、《政治與構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續和創新》、《人權與帝國:世界主義的政治哲學》等。

圖書序言

本書系我國已故著名造船學者、科學家辛一心先生的傳記,是迄今為止關於他生平的最詳盡的實錄,內容豐富、充實,並包含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作者通過從口授、信件、文稿、書籍、報刊、網路中廣泛收集相關信息,充分運用各種歷史素材,記述了辛一心先生為推動祖國的造船事業而鞠躬盡瘁的光輝一生,史料翔實,行文流暢,富有歷史感和文學氣息。閱讀本書,讀者不但可以了解老一輩中國造船工作者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自強不息的奮鬥歷程,而且還能夠從中感受到在他們所生活過的那個年代中國造船業的發展乃至社會的變遷。
讀著書稿中對於辛一心教授栩栩如生的描寫,我仿佛又回到了和他一同度過的崢嶸歲月。
1936年,他基本上和我同時去英國研修造船學;1940年,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候,我們也基本上同時回國。他比我年長5歲。那時,我只是一個大學畢業生;他在獲得碩士學位後,還去英國皇家海軍學院進修兩年,獲得建造師資格,我尊他為學長。回國後,我們都是既在生產單位承擔繁重的修造船任務,又到大學教書,熱心培養英才。他在造船領域的偉績,我是感同身受,誠心敬佩。
1944年,他在重慶招商局任工程課長,負責“江順”等六艘載重四五千噸江輪的修復工程。這是一項當地從未遇到過的、極為複雜艱巨的任務。當時我曾和幾位專家到重慶郊區唐家沱修船工地訪問,見到這些巨大的江輪整齊、穩妥地擱在江灘上施工修理,大家讚嘆不已。辛教授以他的智慧和努力完成了這六艘江輪的修復,為抗戰勝利後,大批沿海人員從四川復員東歸作了傑出貢獻。
他在陝西城固的西北工學院和重慶、上海的交通大學任教時,都是聲譽最高的教授,培養了大批造船骨幹和領軍人物。他對複雜高深課程的講解,能夠深入淺出,簡明易懂。
在重慶時,他任職的招商局距交通大學幾十公里,交通也不方便,只能利用周末,每星期到校教學一次。但是,他對學生的愛護和扶持,特別是為解決學生們畢業後的就業問題,竭盡全力,令人感佩。
上海解放前夕,局勢緊張,造船學會的理事們假辛教授所在的招商局和楊俊生先生辦公室所在的金城大樓聚會,談論時事。辛教授不顧生命危險,向我們表示決心留在上海,這對穩定造船界人士安心等待解放起了重要作用。對此我至今記憶猶新。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他負責打撈黃浦江沉船和後來建造大批拖船、駁船任務時,邀我參加諮詢服務工作。這兩項工作,為解決當時上海的物資運輸困難作出重要貢獻。
1955年冬,我參加了辛教授主持設計、建造的“民主十號”客貨船的試航。該船載客500人,載貨500噸,是當時國內建造的最大客貨船。後來,他主持萬噸級遠洋乾貨船時,特別建議我專題研究貨船的船員居室布置。我除了查閱有關書刊、圖紙,請教一些專家和船員外,還通過造船學會組織專題討論會,廣泛聽取各有關方面人士的意見。這時候,我才認識到貨船的船員居室布置問題與船上生活的舒適性、安全性和工作的方便性都有密切關係,是一門過去沒有接觸過的學問。後來我寫了一篇論文,得到有關方面好評。
辛一心教授對祖國科教事業孜孜以求,畢生致力於船舶的設計、科研、教學和學術交流。他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船舶設計機構和第一個船舶科研機構,創建了我國第一座船模試驗池,創辦了我國的造船學術期刊——《中國造船》。他以深厚的理論基礎,在百忙中並於較短的時間內寫出的《船之阻力》等六部專著和《船舶興波阻力的數學分析》等十數篇論文,都是造船領域的經典著作。
1957年10月,辛教授受命去英國作經濟技術考察時突患癌症,不幸於年終逝世,過早地離開了我們。辛先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奮發進取,勇挑重擔。他的高尚情操和科學精神,永遠是我們的楷模。
2012年11月21日,我們將迎來辛一心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今天看到他的傳記將要付梓出版,深感欣慰。這部傳記熔鑄了以往廣大造船界及相關人士對他人生的真情回顧、對他品德的高度讚揚和對他業績的中肯評價,並結合相應的歷史資料,是研究與學習辛先生的愛國情懷和學術思想不可多得的生動教材。在當前我國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本書的刊行,對於我們發揚愛國主義傳統,進一步振奮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辛先生值得我們今天繼承和弘揚的精神,我覺得至少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是認真學習,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在當時所有的造船學教授中,辛教授的基礎理論功底原本就最為深厚,日後他對新知識的學習和吸收又毫不懈怠。儘管白天公務繁忙,但他一直堅持夜晚和節假日博覽群書,十數年如一日,所以他撰寫的教材和論著總能反映世界各國最新的學術水平。
二是敬業愛崗,勇於承擔責任,努力完成任務。無論是抗戰勝利前在招商局主持趕修六大江輪,還是解放初在船舶建造處領導趕造大批應急船隻,這些當時業內人士看來在設備極其簡陋、技術人員極其匱乏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按期完成的艱巨工程,辛教授都毫不猶豫地承擔起來。在他的組織和帶動下,參與工程的廣大造船工作者群策群力,各盡所能,最終都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創造了奇蹟,辛教授在工程開展過程中所付出的辛勞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創新立業,為我國造船業的騰飛奠定堅實基礎。雖然辛教授的主要興趣和專長是理論研究,最大心愿是在交通大學專任教授,兼做科學研究工作。但祖國的造船事業需要他肩負更重的責任,他以國家利益為重,服從組織安排,從創建船舶產品設計處到建設船模試驗池再到建立中國造船科學研究所,他一直承擔著這些繁重艱巨的開創性工作,這對他個人取得更高的學術成就來說無疑是一種犧牲,而由此換來的則是中國造船業的早日騰飛。
四是尊老敬賢,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早在國立交通大學造船工程繫於重慶初創時期,辛教授就擔任了系裡的主課,不久還擔負起系務的代管工作,並多方延聘著名學者前來任教,顯著增強了造船系的教學力量。而系主任的名義,始終是造船界老前輩葉在馥先生。同樣,在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的早期活動中,辛教授投入的精力最多,在理事會選舉中的得票數也最高,但他總是禮讓老一輩當理事長。解放後,他在自己的處長室旁設一顧問室,先後吸收了船體、輪機和船電方面的前輩共十來人,對他們尊敬有加,顧問們因此也積極為國家發揮餘熱。與此同時,辛教授對培養提攜後學也不遺餘力:在籌建中國驗船協會時,他要我負責《鋼船建造規範》的校閱,希望我成為中國第一批驗船師;“江亞”輪事故發生後,他要我代表造船學會參加現場視察;解放後,他又邀我參加船舶建造處的船圖評議、船價評審和沉船打撈等,這些工作都使我獲益匪淺。他還熱情鼓勵和指導年輕人撰寫論文,讓他們在造船學會開展活動時宣讀,並刊登於《中國造船》期刊。總之,辛教授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在造船界營造了一種互尊互愛、同心同德的和諧氣氛,使廣大造船工作者融為一個大家庭。
五是諄諄教誨,以身作則,為創建優秀學風作出巨大貢獻。辛教授在社會上承擔的工作很重,但在交通大學開的課也很多,並且課程內容一直隨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更新。他對備課一絲不苟,對授課更是精益求精,把它當作一門藝術來傳播,使聽課對學生而言成為一種享受,以引起他們對學習的濃厚興趣;更為重要的是,他還經常將愛國主義思想寓意於專業知識的傳授之中,從而進一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對國家和民族所肩負的責任。在他擔任主要職務的船舶設計機構,辛教授同樣十分重視職工的繼續教育,他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培養技術骨幹,並特別注重對青年科技人員實際工作能力的養成,使他所領導的機構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和向全國造船部門輸送人才的搖籃。
辛教授一生所展現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風貌,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恐怕還不止這些,但我相信,只要廣大造船工作者能夠充分繼承和弘揚上述五點精神,我國就一定能早日實現從造船大國到造船強國的邁進。本傳記的問世,必將使辛一心先生熱愛中華、獻身祖國科教事業的崇高精神在全社會發揚光大。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楊槱
2012年4月21日於上海

圖書後記

撰寫我父親的傳記,原本只是想作一次嘗試,因為我覺得自己既非專業作家,又不在造船行業,唯恐成書不夠專業而有辱先人;另顧及先父英年早逝,其職業生涯未滿二十年,生怕篇幅或顯不足而有負眾望。幸好初稿成文逾10萬字,超過原先計畫。家中所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但丁傳》一書,內含義大利作家薄伽丘和布魯尼分別撰寫的兩部《但丁傳》,總字數為8萬,這就是當初我為本傳記設定的字數下限。
本書的寫作方法也許和通常的傳記略有不同,即大量直接引用原始材料中各位作者的原話,這樣可以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所敘述的內容更生動,同時也可避免由於我作為傳記主人公之子的特殊身份或許帶來的自吹自擂之嫌。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我自始至終覺得,父親的愛國情懷、學術思想和領導藝術尚可進一步得到深化。本人殷切希望,這部傳記的出版僅僅是拋磚引玉的一個開端,今後還會有更深刻地反映父親人生軌跡的好作品問世。若本書的發行能夠有助於振奮我國青年一代的民族精神,從而為實施建設科技、人才與文化強國的國家戰略稍盡綿薄,則足以使作者聊以自慰。同時,也歡迎讀者用電子郵件對本書提出寶貴意見,我的電子信箱是:[email protected]
人物傳記一般只寫到主人公逝世為止,本書也不想打破這一慣例。然而由於父親的患病過程發生在一個特殊的國際環境,父親逝世數年後中國又經歷了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父親雖已蓋棺多年,但亦未能躲過這場浩劫。作為一部完整的個人傳記,我認為在正文後加進這兩部分內容是完全必要的。下面就按時間順序對父親逝世後所發生的有關事件進行敘述:
先來說父親之病及卒。
父親的墓和祖父的墓只相距數排,兩人辭世僅一年之隔,我太姑公所寫輓聯中的“兩度哭君家”就是指此。祖父享年70,應高於當時我國男性的平均壽命;而父親終年45歲,則無論如何都屬於英年早逝,甚至夭折。以後祖母、姑母、叔父相繼去世,享年均在85歲上下。長兄因心臟病突發於2007年2月去世,享年70歲。
對於父親的意外早逝,當年組織上曾頗感疑惑,因為從父親病情發展的整個過程來看,似乎存在疑點。如果父親是在自然狀態下患癌症,並在12月初已發展到了肺癌的最後階段,那么病情一定會在父親出國前的體檢胸透或11月6日英國醫院的肺部檢查中有所反映。據此判斷,父親在出國前至抵英初的輕微咳嗽應不屬肺癌症狀。在英國那次就醫出院後,父親先出現每餐下咽困難但感覺腹中飢餓的症狀,然後才有劇烈的咳嗽,這恰恰與後來多位蘇聯著名醫生會診後的結論,即父親的癌病系從胃部蔓延至兩肺相吻合。
當時世界正處於兩大陣營的嚴重對立狀態,而父親此行的目的,又仿佛同中國海軍發展計畫有關,英方後來可能獲得了有關情報,因而臨時取消了原定的所有與英國海軍有關的考察項目。此外,台灣的國民黨軍隊“反攻大陸”的軍事部署正甚囂塵上,美國對台灣又從經援升級為扶植,中美關係在1957年年中開始嚴重惡化;而中國和蘇聯則於同年10月15日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即“核協定”。11月初,毛澤東主席率中國黨政代表團赴蘇聯參加世界共產黨莫斯科會議,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籌備委員會由程望、辛一心、張文治聯署,致電蘇聯造船科學研究院施孟斯基院士轉全蘇造船工業科學技術協會,“熱烈祝賀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四十周年。”
父親近一年前訪蘇時就曾考察過核潛艇製造,並登上過新建的核潛艇,那時蘇方對中國代表團非常友好,技術上可以說也沒有什麼保留。當然參觀核潛艇一事雙方均未對外公開,父親回國後也從未與家人談及,直到劉應虎先生晚年回憶當時的情景與人說起,我才得以知曉,且劉應虎先生稱父親為“(中國)海軍的首席科學家”。但其後的訪英,父親的感受卻迥然不同,他覺得英國人是在敷衍,所以他最後把原先打算送給他留學英國時皇家海軍學院的教授和同學的禮品全都原封不動地帶了回來。
又據何志剛、顏家驥先生回憶,他們在父親赴英前與之有過較頻繁的接觸,清楚記得父親在10月17日離京前還精力充沛,充滿活力,並無明顯咳嗽症狀,但於12月8日回京時,卻已躺在擔架上,被抬下飛機,一月半之間竟判若二人。癌症發展之速,世所罕見。
正是出於這種疑惑,組織上在父親回國後,向我們要去了父親從英國帶回的所有藥品進行化驗,與此同時,父親的暴卒在內部也被當作一起事故來處理,當時對外都沒有公開。甚至連他病重住院一事,告知範圍也相當有限,以致許多造船界人士在獲悉父親逝世時,都感到非常突然。
後來,隨著全球兩大敵對陣營的消失,世界格局的巨大變化,以及海峽兩岸緊張關係的日益緩和,人們對於冷戰時代劍拔弩張的國際形勢漸趨淡忘,從而越來越傾向於認為父親的英年早逝系其積勞成疾所致。
回想當年父親臨行前母親在衡山電影院不禁多次流淚的傷感情景,仿佛她已預見到了父親這次出訪將造成的悲劇性結局,我一直在問自己:難道人真有一種心靈感應存在?
……
同年4月,一群年逾八旬的老學長專程前往無錫市吳文化公園船橋史館內的辛一心先生紀念室,瞻仰父親的銅像並敬獻“飲水思源”的橫幅,上款是“拜謁辛一心老師”,落款為“上海交大造船系47、48屆學子”。
2007年,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研究院第702研究所考慮到近年來“在出色完成科研生產、產品開發和經營管理中,湧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和先進人物。為紀念702所創始人辛一心先生,弘揚先輩精神,鼓勵職工為702所的發展,為中國船舶事業創新創業而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地作貢獻,特設立‘一心獎’。”
200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上海交通大學原黨委書記王宗光女士主編的《老交大名師》一書,全書收錄了包括蔡元培、唐文治在內的共29位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老交大著名教授的故事,父親就是其中的一位。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傑先生在該書序言中還兩次提到父親的名字,足見他在交大的影響深遠。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步伐不可阻擋,事實終於重新以其本來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父親最後仍以他一生“培育英才的良苦用心,獻身科學的人格力量,一心為公的高尚品質和助人為樂的博愛精神”,以“他把自己的一切獻給祖國,獻給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洗淨了中國一個狂亂的歷史時代在他身故後給他帶來的種種恥辱。正義終究戰勝了邪惡。
雖然父親不幸英年早逝,“他的才華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中國造船業寄托在他身上的厚望也未及充分實現,但是他那短短十三年的造船生涯已在中國造船工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並對中國造船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他生前所取得的許多成就都離不開上級領導的大力扶持和各方同仁的有力合作。在他逝世後的半個多世紀裡,中國的造船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中國已步入世界造船大國之列。他創建的船舶產品設計處,現已發展成能夠自行設計國內外所需任何新型船舶的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他創建的造船科學研究所,現已發展成作為亞洲最大的船舶科學研究基地和中國海軍裝備現代化建設重要支柱的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他作為創建者之一的交通大學造船工程系,現已發展成擁有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兩個國家重點學科的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他培養的一大批學生,已分別在船舶設計、科研和教學等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他作為創始人之一的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已成為在行業中發揮重要學術交流作用的專業學會;他創辦的《中國造船》學術期刊,已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這些都已成為父親留在他生前無限熱愛的祖國大地上的一座座巍峨的豐碑。
正如尤子平先生所說:“辛先生的愛國覺悟、學術思想和工作實踐,為我們今天造船事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準備了優秀的後備人才,開創了科研設施的建設,他的功勳和業績,值得後人永遠紀念他!感謝他!學習他!”
亦若俞伯良先生所言:“先生一生雖然短暫,但其所播之種已結碩果:當代我國造船界領導層和知名學者中,先生所栽之桃李不乏其人;當年為之創建奮鬥之科研機構與試驗基地亦已根深葉茂,名聞遐邇。先生之功績當澤及後代,熠熠長存。”
父親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本書系我國已故著名造船學者、科學家辛一心先生的傳記,是迄今為止關於他生平的最詳盡的實錄。閱讀本書,讀者不但可以了解老一輩中國造船工作者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自強不息的奮鬥歷程,而且還能夠從中感受到在他們所生活過的那個年代中國造船業的發展乃至社會的變遷。
——楊槱
2012年是辛一心老師誕辰一百周年。百年間的歷史長河,新生了許多,湮滅了許多,也忘懷了許多。但辛一心老師在中國造船界所創建的豐功偉績,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所煥發的高尚精神,卻是亘古不變。中國終將成為名副其實的造船強國。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是我們對辛一心老師的最好紀念。
——王榮生

名人推薦

今天我再怎么說也無法表達出我對辛一心同志的崇敬之情。辛一心同志的高大形象一直縈繞在我不盡的思念之中。
——程望
本書系我國已故著名造船學者、科學家辛一心先生的傳記,是迄今為止關於他生平的最詳盡的實錄。閱讀本書,讀者不但可以了解老一輩中國造船工作者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自強不息的奮
斗歷程,而且還能夠從中感受到在他們所生活過的那個年代中國造船業的發展乃至社會的變遷。
——楊檁
2012年是辛一心老師誕辰一百周年。百年間的歷史長河,新生了許多,湮滅了許多,也忘懷了許多。但辛一心老師在中國造船界所創建的豐功偉績,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所煥發的高尚精神,
卻是亘古不變。中國終將成為名副其實的造船強國。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是我們對辛一心老師的最好紀念。
——王榮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