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生成學派

轉換-生成流派是語言學的一個流派,出現於二十世紀50年代末,以美國喬姆斯基為代表,運用轉換-生成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語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轉換-生成學派
  • 出現於:二十世紀50年代末
  • 代表:美國喬姆斯基
  • 被人稱作:喬姆斯基革命
基本信息,主要經歷階段,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生成音系學,研究目的,

基本信息

轉換-生成流派的活動中心是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麻省理工學院;另外,在歐洲有一個專門研究轉換-生成語法的學術組織,稱為"舊大陸生成語言學協會",它是一個國際性的生成學派的組織,於1975年秋成立於荷蘭。
1957年喬姆斯基的《句法結構》出版,標誌著"轉換-生成語法"的誕生。這一理論是建立在理性主義的哲學基礎之上的,它完全不同於建立在經驗主義基礎之上的美國結構主義,因此,它的出現是對當時居於主流地位的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一大挑戰,被人稱作"喬姆斯基革命"。

主要經歷階段

第一階段

是"古典理論"時期,從1957年到1965年,《句法結構》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有重要影響的理論有短語結構規則、轉換規則以及語素音位規則。古典理論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主張語法自主,把語義排除在語法之外,在這一點上與此前流行的結構語言學的理論是一致的。

第二階段

是"標準理論"時期,從1965年到1971年,代表作是《句法理論要略》,其語法包括四部分規則,即基礎部分、轉換部分、語義部分和語音部分。標準理論中最引人注目的修正是把語義納入到語法中來,提出語法結構有深層和表層之別,深層結構決定語義,他通過轉換規則而轉化為表層結構。這一修正使它跟古典理論有了原則區別。

第三階段

是"擴展的標準理論"時期,從1972年到1979年,1972年出版的《深層結構、表層結構和語義解釋》標誌著這一時期的開始,而以1977年出版的《關於形式和解釋的論文集》為代表,則對這一時期的理論又作了一些修正,因而也稱為"修正的擴展的標準理論"。1972年的主要變化在於表層結構對語義解釋也起一定的作用,而在1977年的理論中,語義解釋則被全部放到了表層。此外,這一階段還提出了"虛跡"的理論。

第四階段

是從1979年至今,以《支配和約束論集》為代表。這本書是根據喬姆斯基1979年在義大利比薩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提出的"支配"和"約束"理論整理成的。這一階段的理論有兩個重大變化:一是在原來的規則系統之外增加了原則系統,二是提出了"虛範疇"。目前,支配和約束理論仍然處於不斷的修正和發展中。
轉換-生成語法強調對人的語言能力作出解釋,而不是僅僅描寫語言行為,它要研究的是體現在人腦中的認知系統和普遍語法。喬姆斯基認為"語言"不是實際存在的東西,這個概念是從語法中派生出來的,只有語法才是實際存在的,因此,轉換-生成語法研究的對象是語法而不是語言。另外,轉換-生成語法採用的是現代數理邏輯的形式化方法,根據有限的公理化的規則系統和原則系統用演繹的方法生成無限的句子,以此來解釋人類的語言能力。所以說,轉換-生成語法無論是在研究目的、研究對象,還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和傳統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有原則的區別。它為語言研究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展現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向,使語言學以新的面貌呈現於世。它對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生成音系學

生成音系學從醞釀、形成到標準理論,直至現在的非線性理論,一共也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代表人物有雅科布遜、哈勒、喬姆斯基等。1952年,雅科布遜哈勒等人合寫的《言語分析初探》、1956年喬姆斯基、哈勒等合寫的《英語的重音與音渡》以及1968年喬姆斯基和哈勒共同撰寫的《英語語音模式》分別是前三個階段的代表性著作。《英語語音模式》中提出的標準理論使生成音系學在60年代的美國音系學中居於主流地位。1975年以後,生成音系學進入非線性理論時期,演化出各種名目的音系學,如自主音段音系學、節律音系學、辭彙音系學等。在這一時期,喬姆斯基退出了音系學領域的研究而專攻句法,哈勒則仍是這一領域的旗手。
生成形態學也是轉換-生成學派的一個研究範疇。喬姆斯基在"論名物化"一文中首先確定了形態學在生成語法中的特定作用,哈勒於1973年進一步提出了生成形態學的第一個明晰的模式,繼而西格爾、傑肯道夫、阿羅諾夫等人跟進,又對生成形態學的模式作了一些改進。

研究目的

各個分支學科的研究都服從於這個目的,同時又都對各自領域的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轉換-生成學派的影響不僅體現在語言學方面,在其它學科,如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以及認知科學等方面都產生了一定的反響。喬姆斯基認為,轉換生成語法將促進認知科學的發展,並把語言學的研究和神經科學心理學以及生物學等學科的研究結合起來,共同為探索人腦的奧秘作出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