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子間切骨術主要適用於陳舊性股骨頸骨折,股骨頭無壞死,髖關節無退行性改變又無人工股頭骨置換適應症者。成人多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兒童則用基礎麻醉加骶管麻醉。
適應症,術前準備,麻醉,手術步驟,術中注意事項,術後處理,
適應症
1.陳舊性股骨頸骨折,股骨頭無壞死,髖關節無退行性改變又無人工股頭骨置換適應症者,可用轉子間切骨術。
2.由於外傷或炎症致使髖關節強直於非功能位置,原發病灶業已靜止,全身狀況或局部軟組織不宜施行關節成形術者,宜行轉子間杵臼形切骨術矯形。
3.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合併內收畸形,或有嚴重疼痛,影響功能者,常用轉子下切骨術。
4.其他如髖內翻、股骨頭骺滑脫、先天性或陳舊性損傷性髖關節脫位等,也可選用轉子部切骨術,以改進功能或減輕疼痛。
術前準備
1.術前應根據病人的年齡、職業、全身情況及局部條件慎重選擇適應症。如以最常見的陳舊性股骨頸骨折為例,即有切骨術、成形術、融合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等手術方式可供選擇,各有其適應症。切骨術比較簡單,病人負擔較輕,設備要求不複雜,萬一切骨術無效,仍可考慮其他手術。
2.轉子部切骨術僅能矯正畸形、改變力線,以改善功能;但不可能完全恢復功能。因此,術前必須向病人解釋切骨術的目的及預期能達到的效果。
3.凡有肌肉攣縮、關節脫位及骨折端移位的病人,術前應先作骨牽引或軟組織攣縮松解,以克服肢體短縮與軟組織攣縮。術區皮膚瘢痕嚴重者,應先切除並作皮瓣修復。
4.攝X線片,了解股骨頭、頸的位置,力線的改變和髖臼情況,以便精心設計手術方案,確定切骨部位及矯正角度。
麻醉
成人多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兒童則用基礎麻醉加骶管麻醉。
手術步驟
1.體位 除髖關節畸形嚴重,需取特殊體位者外,一般均取仰臥位。最好能在特製的骨科手術台上施術,以免術後石膏固定時搬動病人造成切骨端移位。
2.切口、顯露 用股外側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剪開闊筋膜張肌及闊筋膜,縱行剖開股外側肌,直達骨膜。骨膜下剝離股骨前側及後側,顯露股骨轉子部位。也可從股外側肌後方肌間隔分離,向前拉開股外側肌而顯露轉子部見下肢骨關節顯露途徑)。
3.切骨 用撬骨板扳開並保護軟組織後,沿股骨前面伸入手指,於股骨內後側觸及小轉子,在與小轉子同一平面的股骨外側面上,用鑿刻一標記,從此斜向小轉子上緣的一條線即是切骨線。沿切骨線,用手搖鑽鑽一排孔,以防鑿骨時骨骼劈裂。再沿此線用銳利骨刀(骨刀寬度應與股骨前後徑相仿)輕輕鑿斷股骨,將遠側端推向內側2cm左右(約占遠端斷面的1/2),並外展肢體約15°。止血後,逐層縫合。手術完畢,不移動病人,行髖人字石膏固定患肢於功能位。
4.內固定 如病人年老,有心、肺疾患,難以忍受長期石膏外固定,則於切骨後,用轉子鋼板或成角尖形鋼板及螺釘內固定。然後沖洗縫合。患肢作皮膚牽引。
術中注意事項
1.切骨時注意保護軟組織,選擇與股骨等寬的骨刀,必須在直視下並以手指指引下進行切骨,以免損傷重要血管、神經。
2.骨質的劈裂多因用鈍的骨刀猛烈鑿劈所致。一旦骨被劈裂就不能按計畫切骨,難獲滿意效果。為防止此可以避免的併發症的發生,一定要用銳利骨刀,鑿前先沿切骨線鑽孔,或在小轉子上緣切骨線終點鑿一裂口,然後輕輕鑿進。
3.嚴重髖內收畸形常有內收肌攣縮,切骨前應先予切斷松解,以免影響肢體外展。
術後處理
1.多數病人年齡較大,術後應經常鼓勵咳嗽及早期活動,以預防發生肺炎、血栓性靜脈炎等併發症。術後2周拆線;6~7周后去除皮牽引;8周左右病人可扶拐離床,X線片症實切骨癒合後逐漸負重行走。
2.如用石膏外固定,更應鼓勵咳嗽與活動肢體。如病人體力佳,應鼓勵早期帶石膏離床活動。術後固定時間的長短,應根據X線片顯示的癒合情況決定。一般8~10周后可拆除石膏,進行功能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