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與發展:首都基礎教育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進

轉型與發展:首都基礎教育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進

《轉型與發展:首都基礎教育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進》是2017年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書籍的作者是江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轉型與發展:首都基礎教育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進
  • 作者:江峰 
  • 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
  • 頁數:232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304835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定位於“轉型與發展”,立足於“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進”,著於“教育轉型”“課程建設”“教學改進”“專業發展”四個篇目,總計十章內容。創新之處有三點:一是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開啟了新的教師生存方式,即明確形勢、懂得課程、改進教學、促進發展。二是依據轉型時期的時代特徵和德國社會科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人類知識興趣的多元理論,建構出了適合中小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專注力、洞察力和創新力的“學習力三角模型”。三是提出教師只有走上“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進”並重的“雙輪驅動”路徑,才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核心素養提升。

圖書目錄

教育轉型篇
第一章首都基礎教育轉型的歷史背景
第一節大國戰略下的經濟轉型
第二節世界城市建設的歷史選擇
第二章首都基礎教育的結構分析
第一節首都城市功能的戰略定位
第二節首都基礎教育體制治理的結構性重整
第三章首都基礎教育改革推進的戰略思路
第一節北京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觀念轉型
第二節首都基礎教育綜合改革與發展的主要舉措
第三節北京基礎教育發展模型構建的理性認識
課程建設篇
第四章新常態背景下的課程內涵與課程建設影響因素
第一節新常態背景下的課程精義與建設使命
第二節影響學校課程建設的個性化因素
第三節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困境與挑戰
第五章課程創新視域下的學校課程實踐研究
第一節課程創新的內涵與價值
第二節學校課程建設的特色分析
第三節學校課程建設的規律探索
第四節三級課程整合的模式分析
第五節課程創新的動力、反思及建議
第六章學校課程資源的整合
第一節壓縮中國小課程,嚴肅教科書編寫
第二節以三點改革促生創新型學生和大師級教師
教學改進篇
第七章中學歷史課程的學科改進與教學反思
第一節中學歷史教學中“民主”和“科學”的把握與運用
第二節唐朝邊塞詩《涼州詞》創作中的歷史意蘊和文化內涵
第三節歷史主題教學“文藝復興”的問題意識
第八章中學語文及其他學科課程教育教學探索
第一節語文學科課程人文性實現的途徑
第二節“話說台灣”:史地政跨學科課程整合的實例分析
專業發展篇
第九章教育變革視域下的教師專業發展
第一節教育改革的實質是人的再認識
第二節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專業化發展
第三節新課程背景下科研員學習的思考
第十章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超越教師的學科視界
第一節加強以“民族尚武精神”為統領的中國小軍事教育
第二節中國小加強法律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實施途徑
第三節多媒體演示文稿的課堂教學套用
第四節教育雜感三則
第五節課程,讓微笑從學生的心底流淌
第六節××中心國小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定實驗方案示例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江峰,男,漢族,1972年生,陝西省柞水縣人。蘭州大學歷史學碩士,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現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研究中心教材管理室主任。教育部《法治教育大綱》研討諮詢專家,教育部首屆全國學生“學憲法
講憲法”總決賽評審。歷任中學教師、蘭州大學歷史系教師、北京市通州區教研中心跨學科研修員,2009—2011年被中組部選派到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掛職市長助理。
主要從事基礎教育課程開發與教材管理研究,提出了北京市課程建設的範式研究。主持北京市中國小三級課程整體推進項目,北京市中國小地方教材審定項目等;參與北京師範大學裴娣娜教授主持的我國基礎教育新特徵研究重大課題,負責“北京市基礎教育區域性變革的實踐探索和模型建構”重大課題;主編了北京市中國小地方教材讀本《中國夢》,參與出版了《整合與*越——北京市三級課程整體建設的框架、路徑與思考》等著作,在《課程·教材·教法》《中國德育》《現代教育報》等刊物發表論文20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