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期我國近代煤礦工業遺產的歷史研究與保護

轉型期我國近代煤礦工業遺產的歷史研究與保護

《轉型期我國近代煤礦工業遺產的歷史研究與保護》是依託同濟大學,由朱曉明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轉型期我國近代煤礦工業遺產的歷史研究與保護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朱曉明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煤礦是最早的能源基地,在我國近現代工業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中曾起到極其關鍵的龍頭作用,煤礦遺產(Collieries Heritage)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礦業遺產研究焦點所在。我國近代煤礦正面臨資源枯竭亟待轉型的現實條件,保護狀況極不樂觀。本研究通過實地調查、文獻梳理、定性與定量的綜合分析,探索煤礦工業遺產保護、認定與再利用的適宜性方法,強化中國特色工業遺產保護的基礎理論。(1)保護的前提是發現。本課題首次詳細梳理單一行業工業建築產生、分布、規劃布局與建築演變的規律,以點帶面開展工業建築歷史研究。(2)保護的核心在於認定。以整體、延續的視角建立煤礦工業遺產的評估框架,有別於一般歷史建築群,定量揭示城市功能、生產生活延續等產業轉型相關要素。(3)保護的關鍵是持續利用。立足缺乏外部措施的現實條件,以個案為重點,深化廢棄地污點與工業遺產亮點並存的保護安全區劃技術方法。

結題摘要

本項目均按計畫實施,已經完成研究目標。 項目自2015年1月接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資助後,立即開展了相關研究,包括工業遺產保護理論、分類型和分階段的實地調研、建築設計教學、國家合作、國內外交流、人才培養等若干內容 取得的重要結果是: (1)以煤礦(重工業遺產)為核心,廓清了中國工業遺產的譜系,特別在工業建築類型建築與類型建築設計方面。 (2)在研究方法上既保持傳統的學科優勢,如檔案、測繪和訪談、口述歷史,注重關鍵字提取與檢索的檔案作用。又在數位化媒介,特別是遊戲化方面爭取對偏遠地區做出探索性的貢獻。同時注重學科交叉,在建築、藝術、媒體交叉方面,強調Body and Architecture,並做出實際探索。 (3)與日本、德國高校建立了合作路徑,推動中國的工業遺產保護與國際廣泛交流。 (4)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科研項目,進一步拓展了學術渠道,力爭打通一些關鍵性的學術節點。 關鍵數據包括: 在保護區劃定性與定量的評價方面,確立了評價體系(固有價值、衍生價值和現狀價值)-賦值(權重)-保護修繕方法-具體措施的技術路徑。 檔案可視化,在“歷史地圖-檔案-敘事-遊戲-挑戰”方面,提取了“目標、規則、反饋和自願參與”的遊戲化要素,設計了一款產品框架。 發表論文12篇,其中英文2篇。專著一部。國際會議主題發言1次、中德教學工作坊1次、聯合教學展覽1次。 科學意義或套用前景: 歷史需要活化,為現代及未來所用。活化的方法除了建築本體的保護和再利用之外,還包括觀念和方法上的不斷探索,與時俱進,適應新媒體時代的需要,同時又要完整地傳遞精神上的集體記憶,物質載體上的豐富歷史信息。本研究採用的綜合性探索方法具有較為邏輯的科學意義,在新媒體實踐、檔案可視化、遊戲化方面取得一定突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