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致癌效應(radiation-induced cancer effect)是2014年公布的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出自《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第一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輻射致癌效應
- 外文名:radiation-induced cancer effect
- 所屬學科:放射醫學與防護
- 公布時間:2014年
輻射致癌效應(radiation-induced cancer effect)是2014年公布的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出自《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第一版。
輻射致癌效應(radiation-induced cancer effect)是2014年公布的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出自《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第一版。定義電離輻射照射引起的在受照者軀體上發生癌症的情況。它起源於單個受損傷...
輻射致癌效應可以是由 X 射線、γ射線、中子等的外照射作用的結果,也可以是發生放射性內污染後由放射性核素髮射α粒子等內照射作用的結果。輻射致癌效應的出現具有一定的潛伏期。人體受到照射後,發生白血病的潛伏期為3~5 a,甲狀腺癌...
這類效應發生的發生幾率與受照射劑量成正比,而嚴重程度與劑量無關的輻射效應。在一定的照射條件下,效應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而發生的機率則與劑量大小有關。一般認為它不存在劑量的域值,如輻射致遺傳效應和輻射致癌效應。近期效應...
這就是說,如果一百萬男人中每個都接受1mSv劑量的當量的照射,則輻射產生的致癌症人數大約是10人而且這些癌症是在二三十年之後表現出來的。對女人來說,輻射致癌數估計約15人,這是因為增加了乳腺癌的危險度。在男、女都的群體中,...
《輻射致癌效應與機理》是2007年由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平坤。內容簡介 本書是軍事醫學科學院前院長、該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前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德昌研究員科技文選集的第二部(第一部:輻射危害與評價,軍事...
輻射致癌是輻射引起的最主要的晚期效應。不同組織和器官對輻射致癌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輻射敏感性還與年齡、性別等因素有關。另一類則是由於性腺受到照射而損傷其中的生殖細胞而引起的。生殖細胞具有將遺傳信息傳遞給後代的功能。當損傷(...
電離輻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質電離的輻射的總稱,其種類很多,高速帶電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質子,不帶電粒子有中子以及X射線、γ射線。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電離輻射(所有類型)在...
根據此觀點,本底輻射並非安全,它雖然不屬於強輻射,但也有隨時致人體患病,特別是癌症的可能,應時刻予以警惕!本底輻射致癌的新例證 前已述及,水中含有某些放射性核素,包括致癌核素—氡。氡通過飲用水、呼吸進人人體,形成內照射源。人不僅...
大量的生物實驗得出一條基本結論:在低劑量下,對“自治的細胞”(受照後它的命運不受與它相鄰的其他細胞的輻射效應的影響)的任何“劑量-效應關係”,一定是線性的。遺傳效應和染色體畸變服從這個規律,但輻射致癌效應不服從線性規律。因為...
遠期輻射效應(lateradiation effect)是2018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核醫學名詞。定義 在照射後較長時間、甚至幾代之後才表現出來的輻射效應。包括隨機性效應(如致癌、白血病和遺傳損傷)和確定性效應(如白內障、壽命縮短及暫時性...
對諸如輻射等因素產生的隨機效應提供精確估計的困難之一是,這些效應在無輻射的情況下也發生。確切地說,這裡存在著有別於我們所考慮的因素以外的原因產生的該效應,也即“自然發生率”。三種輻射隨機效應已經分類如下:①致癌作用,誘發癌症;...
定量估計受電離輻射照射人群的癌症發病或死亡危險。含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佇列研究或病例-對照研究,估計受照射人群的癌症發病或死亡危險;另一是基於被廣泛接受的輻射致癌定量估計並利用某一群體的輻射照射劑量和主要效應修正因素等...
這類效應發生的發生幾率與受照射劑量成正比,而嚴重程度與劑量無關的輻射效應。在一定的照射條件下,效應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而發生的機率則與劑量大小有關。一般認為它不存在劑量的域值,如輻射致遺傳效應和輻射致癌效應。近期效應...
延遲效應所產生的損害包括癌症、胚胎畸形、白內障、壽命縮短及基因突變等。選用適當的動物物種和輻射劑量進行實驗,結果表明所有的電離輻射都有致癌作用,在許多不同的生物組織和器官上形成腫瘤。在人體輻射照射的研究中,也發現許多引起不同腫瘤...
遠期效應 在中等或大劑量範圍內,核輻射致癌已為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所證實。在受到急慢性照射的人群中,白細胞嚴重下降,肺癌、甲狀腺癌、乳腺癌和骨癌等各種癌症的發生率隨照射劑量增加而增高。後遺症問題 受輻射污染後6個月,會...
中、劑量輻射對健康有害,是公認的事實。但低水平輻射對健康的影響,尚存不同的看法,涉及的要點是輻射致癌是否存在閾值。無閾假說者認為,任何微小劑量的輻射均將增加致癌的危險,其基礎是由高、中劑量輻射致癌的劑量效應關係外推,而...
第4章 輻射的致癌效應 4.1概說 4.1.1輻射致癌人類資料的來源 4.1.2人體各器官對輻射致癌的敏感性 4.1.3輻射致癌的劑量-效應關係 4.1.4輻射致癌的潛伏期 4.2白血病 4.3甲狀腺癌 4.4肺癌 4.5乳腺癌 4.6骨腫瘤 4.7...
一類是由於組織中大部分細胞被殺死或功能喪失而產生的有害的組織反應;另一類是由於體細胞突變在當代發生的致癌效應和由於生殖細胞突變在後代發生的遺傳效應。規範用詞:輻射生物效應 英語名:radiation biological effect 見載:生物物理學...
《低劑量電離輻射對腫瘤發生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機制》是依託吉林大學,由李修義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研究了低劑量輻射(LDR)全身照射對致癌劑量輻射(CDR)誘發胸腺淋巴瘤(TL)的影響及其免疫學機制。結果表明小專每次1.75...
如今市場上針對此類輻射的防護產品很多,最突出的就是孕婦防輻射服。然而學界至今沒有對手機等電磁輻射的健康風險做出確定的結論:流行病學調查對這一問題說法不一;關於微波等電磁輻射的物理效應可參見松鼠會沐右的文章《輻射傷害知多少?
研究表明,紫外線的有害效應主要是由於紫外線對脫氧核糖核酸(DNA)的作用造成的。最有害的效應是細胞致死,其它的效應則包括致突、致癌、干擾DNA、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質的合成、細胞分裂的延遲、以及在通透性和能動性上的變化等。就...
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照後近期曾出現過急性損傷恢復後,晚期出現本質上不同的損害;另一種是照後近期無症狀,晚期才初次出現效應。放射晚期效應包括致癌效應和遺傳效應,這已為大劑量照射動物實驗所證實,關於人的資料,目前僅來自輻射流行...
放射性輻射可誘發致癌機理目前有2種假說:一是輻射誘發機體細胞突變,從而使正常細胞向惡細胞轉變;二是輻射可使細胞的環境發生變化,從而有利於病毒的複製和病毒誘發惡性病變。除致癌效應外,輻射的晚期效應還包括再生障礙性貧血、壽命縮短、...
B.8 線性平方模型(linear-guadratic model):在劑量效應關係研究中假定輻射致癌效應一部分與劑量成正比(線性項),--部分與劑量的平方成正比(平方項);低劑量照射時以線性項為主,高劑量時以平方項為主。線性項與平方項的劑量貢獻相等時...
放射性對人體的影響分為隨機性效應和非隨機效應。隨機性效應(stochastic effect)的發生機率與照射劑量的大小呈線性關係,而效應的嚴重程度與劑量無關,且隨機性效應不存在劑量的閾值。放射性致癌、放射性誘發各種遺傳疾病均屬隨機性效應。...
此外,放射性輻射尚可誘發致癌機理,目前有兩種主要假說:“一是輻射誘發體細胞突變,從而使正常細胞向惡性細胞轉變;二是輻射可使細胞的環境發生變化,從而有利於病毒的複製和病毒誘發惡性病變。除致癌效應外,輻射的晚期效應還包括再生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