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輝縣普救寺
- 地址:河南輝縣市西19公里處
- 占地:壹佰余畝
- 主持:妙行法師
主持簡介,人文歷史,西廂記故事,旅遊信息,
主持簡介
妙行法師生於1936年,河南社旗人,16歲在桐柏縣雲台寺出家。家與佛門淵源。現任職河南省佛教協會理事,新鄉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政協委員,輝縣市佛教協會會長等職。 其家與佛門淵源,自小抄經墨典,圓通普救。霜秋雪月、執毫不輟。匯法棲雲,發揮妙道。 心所蘊,藉諭蓮心。曾先後到開封相國寺,省佛協、洛陽白馬寺任要職。因慕名古傳有:“武少林、文普救”之說,1993年,芒鞋衲衣遁隱於太行山南麓“普救禪寺”。妙行師執力墨經之道,故秉日月之天鏡,修佛法於斯剎,春花秋月,轉眼歷逾十五載。
妙行法師臨經礪硯,淨業實修,幾十載如一日,堪稱一代宗師。其重教愛國,令世人敬仰。 妙行法師任“普救寺”主持以來,弘法於地藏道場。晝夜超度,瀝灑佛露。為承續“‘文’普救寺”之“文”。曾幾經走北京、進天津、化佛緣、結塵緣。途訪廣濟寺佛哲生普正和尚,又登八大處佛牙塔與演照法師共參禪林。2008年7月16日,又應邀進全國政協禮堂和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社會科學院院士陳林峰及峨嵋山洪雲大師,中國書法大家張瑞齡等共襄佛事,奠定了中原“文普救”壯大開發之信心。
百畝禪林,郁郁青青,蓮池清韻,文剎古鐘。時至此刻,妙行法師不遺余力為“普救寺” 的未來正擺渡雲舟,為佛法的大力弘揚仍沐心晚霞。
人文歷史
普救寺始建年代不詳,明萬曆碑刻於嘉靖年進行大規模修繕。往前史科無從追溯,現存明嘉靖、萬曆、清康熙、乾隆、道光古碑十餘通並記載明代褚邱鎮是晉豫的交通要道,建有高大城門東西各一座,商家雲集、店鋪如林,經濟繁榮,時人安居樂業。
“普救禪寺”當時青燈輝煌,香火旺盛,又是《西廂記》故事的發祥地,自然文人矚目遊客驛足,白馬將軍廟舊址乃存,鶯鶯墳尚在。
“普救禪寺”歷代僧尼有抄寫佛經之傳承,至今仍然如此。僧尼們曾針刺血管寫經文,故有:“書經樓”。“佛門書畫院”,即今天的“普救寺書畫院”等,故有“文有普救寺,武有少林僧”的古傳說。 查考佛門,譯寫經文最早的應是後漢得安世高,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卷二,列35種經名。繼而慧皎《高僧傳》卷一,均記載有書經故事,致使後來有關佛墨雅聞也比比皆是。如宋代“歐陽論道”、“東坡悟禪”、“闖王削髮”、“獨臂神尼”、“順治皈佛”等俱有史源,至於“太行山下文普救,黃河岸南武少林”的傳說,看來是依寺院歷代事佛傳承而定性的。觀賞中州名勝時曾有讀聯曰:中原名剎,文普救、武少林、礪戈嵩岳、潑墨太行,應明月還記。十三棍僧救唐王,憶腥風,訴悲壯。
蒼甸古禪,匯大法、合道場、白馬東殿、紅娥西廂,勘斷碣猶銘。一對鴛鴦拜佛堂,祈情愫,話斷腸。
這是中州文宿鄭柏橋在《西廂野史》里題的一副聯、再觀《黃河.亭台詠》:“儜立千古黃河亭,方目滔滔水逝東。文訪‘普救禪’,武會少林僧,一葦渡江我渡河、川頭頓悟否?又見夕陽紅。
詩人慣以“文普救.武少林”來描述中原禪林,以達文筆生華妙用。更致力“悟禪明道”,以解塵憂,縱情覺海,以待放舟。“普救寺”以文著名,其文化底蘊深厚,建寺元年雖無據可考,地貌風水卻有據可查。“普救寺”地下藏隱著商周古墓群,從民國時期就有不少文物出土,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組曾在電視上播出,“普救寺”周邊出土的青銅器和其它陶器,玉器等文物遍布分存於新鄉市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院,中科院博物館內,見證著“普救寺”的歷史淵源。翻閱中華風水學開篇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生在蘇杭,葬於北邙。”由此可見,古人士大夫及將相皇族為死後歸宿而選穴地視為頭等大事,勒令風水學專家,追風趕月,已達世襲高位,永駐榮華之目的。查閱輝縣史料,1935年12月之1937年春在輝縣城南三次發掘,共發現52做戰國古墓群和4座車馬坑。新中國成立後,即1950年秋至1951年秋又兩次發掘53座商代墓和27座戰國墓及一座車馬坑。從出土文物看這一帶3000年前就人口密集,乃兵爭要地。從鑽灼獸骨而斷,早在那時人們就研究風水占卜,扶亂禍福。
前有皇家古墓群,今有佛教靈骨塔,在風水選位上,今人與古賢哲卻不謀而合。看來這塊風水寶地鐘祥聚瑞。所不同的是,商周時的皇家古墓主是以私慾定位,今天的靈骨塔林是以佛禪定性,願塔林早日建成,華夏涅盤大德早有完美歸宿與佛相伴,含笑浮屠。普救寺正在為打造中華文普救,中原地藏道場,佛教靈骨塔林繼續奮鬥。
西廂記故事
西廂記故事起源
《西廂記》的故事發生在輝縣市冀屯鄉褚邱村,如今,輝縣市西部諸多村鎮能夠證實崔鶯鶯與張生故事的遺蹟甚多:在冀屯鄉上官村有鶯鶯墳,在上八里鎮的李虎寨、炮台嶺、褚邱村西北部有白馬將軍廟遺址等。而且褚邱村的崔姓在歷史也的確有人在朝中做過相國……
據考證,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起源於起源於唐代的《鶯鶯傳》,元代戲曲家王實甫將其改編成為《西廂記》被代代相傳至今,其發生地在輝縣市冀屯鄉褚邱村。該市西部諸多村鎮能夠證實崔鶯鶯和張生故事的遺蹟甚多,如冀屯鄉上官村的鶯鶯墳、上八里鎮的李虎寨、炮台嶺,褚邱村西北部的白馬將軍廟遺址等。褚邱村的崔家歷史上有人在朝為官,當時皇帝曾授以“崔相國”匾額。
經查閱有關歷史資料,發現中唐著名詩人元稹曾經寫過一篇著名的傳奇故事《鶯鶯傳》。後來,有人根據《鶯鶯傳》的內容,改編出許多小說和戲劇,諸如《西廂記》、《會真記》等。《鶯鶯傳》實際上就是元稹自己在年青時的親身經歷。故事的情節大致如下:
唐德宗貞元年間,有位書生名叫張君瑞,有一次外出旅遊,暫住於普救寺中。這時,有一姓崔的相國之遺孀在回歸故里(就是輝縣市冀屯鄉褚邱村)時,路經此處正好也暫住於此寺。當時正是兵荒馬的年代,崔家既有錢財,又帶著一位年青貌美的女兒,害怕被劫,故惶惶不可終日。幸好張君瑞與駐守蒲地的白馬將軍是好朋友,就請其調了一些部隊去保護她們母女,方使崔相國之遺孀、女兒渡過了難關。
不久,地方上安定了,崔家設宴招待張生以表感謝。張生於宴席上看到鶯鶯十分賢惠、美麗,便一見鐘情,愛上了她,並於暗中托其婢女紅娘多次致意,但崔鶯鶯總是不明確表態。後來,紅娘於私下告訴張生說,姑娘從小就酷愛詩詞。於是,張生就寫了一首七絕《春詞》,托紅娘轉交鶯鶯:
“深院無人草樹光,嬌鶯不語趁陰藏;等閒弄水浮花片,流出門前賺阮郎。”
詩的大意就是,在那草木茂盛的深宅大院中悄無一人。嬌柔的黃鶯一聲不響地藏於樹陰中(暗指鶯鶯姑娘),在感到苦悶、無聊時就戲玩水中的花瓣以寄託自己的無限思念,暗中託付那些落花在流出院門後,能將自己的心裡話轉告給自己的情郎。
次日紅娘找到張生,給了他一張彩箋,說是姑娘所送。張生打開一看,其中有詩一首《答張生·明月三五夜》: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此詩非常有名,改編的《西廂記》之名稱即由詩中的第一句而來。詩的大意是:鎖於深閨的我站在西廂之下,默默地等待著月兒升空。這時,風兒輕輕地將門吹開,只見映於牆壁上的花影在來回搖動著。這難道是我那晝夜思念的情郎在向我招手嗎?
張生揣摩著詩意,自以為崔鶯鶯在暗示他,可以在晚上夜深人靜時越牆而過赴約。去後,崔鶯鶯果然來了,可她嚴肅地批評了張生一頓,勸其不要胡思亂想,並未表現出什麼愛慕之意。張生自作多情,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回去後便患上相思病,病倒在床。過了幾天,紅娘突然來告訴他說:“來了!來了!你還傻躺著乾什麼?”不久,崔鶯鶯果然來看望他了。儘管見到張生後,崔鶯鶯羞得抬不起頭,但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所以張生的病馬上就好了。從此,二人私下往來了兩個月左右。後來,張生因為要進京趕考,只好與崔鶯鶯忍痛分手,約定考取功名後再回來成親。
不料張生這次並未金榜題名。他自感無顏回去求親,就只好留在長安等下次再考。兩年多以後,崔鶯鶯見張生毫無音信,就嫁了他人,張生此時亦結了婚。後來,張生路過崔鶯鶯的丈夫家,聲稱自己是鶯鶯的表哥,希望能見上一面以敘前情,但鶯鶯始終不肯與其相見。張生感到崔鶯鶯忘恩負義,十分生氣。崔鶯鶯獲悉,深知張生誤解了自己,就寫了一首《寄詩·絕微之》讓紅娘轉交於他:“自從銷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床;不為傍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微之”就是元稹的字,“絕微之”意即要與其斷絕來往。詩的大意是:你我分別之後,由於想念你,我坐臥不安、茶不思、飯不想,容貌很快都變得憔悴了,但你卻音訊皆無。我不是為了別的不與你相見,只是為你的所作所為感到傷心,可又為你的薄情感到羞愧。
過了幾天,張生將辭。崔鶯鶯又賦《告絕詩》一首,再次謝絕了張生探望之意:“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詩的大意就是:對於一位你所拋棄的舊時情人,還有什麼可說、可留戀的呢?儘管在當時你我二人是那樣親近,並山盟海誓。你還是將過去對我的情意,去愛你現在的夫人吧!再不要胡思亂想,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
元稹以自己為原型寫就《鶯鶯傳》
後來,元稹就借名張君瑞,將自己的傳奇經歷寫成一部《鶯鶯傳》,以寄託自己對崔鶯鶯的思念之情,繼而又被後人改編為《西廂記》、《拷紅》等戲劇、評書等,並一直流傳至今。讀者如若能了解一些有關《西廂記》的來歷等,定會從中增添不少樂趣。
輝縣市冀屯鄉有關西廂記的遺蹟
多年來,褚邱廣大民眾有口皆碑,傳說鶯鶯是本地人氏,張生和鶯鶯的戀愛故事發生在褚邱地區,並能找出一定的依據,這一切聽來倒栩栩如生,讓人真實可信,可遺憾的是,沒有什麼文字可考,又不足於相信它的真實存在。
西廂記中孫飛虎的原型叫李虎,傳說乃輝縣市孟莊人氏,當年圍困的寺院就是普救寺,即現在的輝縣市西30里的褚邱鄉境內。鶯鶯本姓崔,傳說乃褚邱崔家人氏,白馬將軍姓杜名確。占山為王的響馬王李虎當年就盤踞在輝縣市上八里鎮西馬頭口北部太行山的半壁間,當年杜確炮轟李虎寨的炮台就扎在上八里境內上河坡自然村的東嶺上,現在人們都叫它炮台嶺。
鶯鶯墳就位於上官莊西地的小石河,千百年來在民間傳得出神入畫,傳說鶯鶯曾為上官莊的人作過善行,莊裡人念起功德,依她託夢:“我的腳小,行路不便,褚邱和上官莊之間的小石河石頭太多,河水也大,回娘家作難,能在小石河上修個橋就好多了”的言告。就這樣,民間集資修了一座小橋,取名叫鶯鶯橋至今。
褚邱村西北一百米外,有白馬將軍廟一所,殘碑記載又作了有力的佐證。
旅遊信息
從輝縣乘公共汽車到褚邱下車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