輋嚇村

輋嚇村,位於龍城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崗貝村、太平村、陂頭背村、新西村。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李姓先祖遷至此地建村。客家方言中,輋同“畲”,為斜坡的意思,因村落位於小山下的斜坡上,故取名為輋嚇村。該村地處丘陵地帶,地勢北高南低;西面求水頂山海拔160米。現村於1998年在村旁邊的花園坪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輋嚇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愛聯社區
  • 地理位置:龍城街道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炭區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區龍城街道愛聯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李姓,明嘉靖八年(1529年)從博羅埔前遷至廣東歸善(今惠陽一帶):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遷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430人,其中男性218人,女性212人;80歲以上20人,最年長者92(女);實際在村人口398人。非戶籍外來人口8287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2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35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和英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改革開放前該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紅薯、玉米、花生、大豆、甘蔗、龍眼、荔枝、白菜、胡蘿蔔、豆角、南瓜等。改革開放後,集體經濟逐步發展起來。1993年,村里建起了第一工業廠房和辦公大樓。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村中有1棵樹齡100年的大榕樹。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年糕、松糕、米餅、煎堆、油角、卜糕,清明節的茶果、油果等。該村何房嬌(1914—?)為客家黃酒釀酒師,手藝高超,村中或鄰村村民辦喜事都請處去釀酒,遠近聞名。其方法是:先把糯米蒸熟,待其溫度降到30℃時,摻進酒麴,然後用棉絮包好待其慢慢發酵,七天后發酵成熟就成了清醇甘美的酒釀。又過四五天后,把酒槽倒人酒簍中,壓榨出酒液。最後把酒液裝壇密封,用蒸汽焗沸。黃酒一般用於饗客、饋贈、滋補、調料、祭祀等。龍翔大道從村旁經過,龍崗大道、怡翠路經過該村。20世紀80年代初通電,80年代中期通自來水,1989年通電話,90年代末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1所學校、1所幼稚園。愛華學校,2015年有6個年級,41個班,在校學生2139人、教職工92人;宏昌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240人、教職工36人。還建有籃球場等文體設施。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僅存1座老屋門樓,門樓上有“敬樂淳風”匾額,書於清代。村口有現存李氏宗祠啟德堂,始建於清代,1980年重修;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正面朝東偏南40輋嚇村牌坊。度;祠堂三開間兩進,通面闊10米,進深9米,封檐板有精美木刻,飾博古;後堂有穿斗式和抬梁式混合梁架,方石柱,檁梁書“千子百孫,長命百歲“另有匾額”啟德堂“,祠堂整體保存尚可,現仍作宗祠使用。每年除夕和正月初二,各家各戶到李氏宗祠祭祖。村中有關帝廟,村民自發前往祭拜。
代表性人物:李漢懷(1930-1952),烈士,1951年參加志願軍,1952年在朝鮮戰場反坦克戰鬥中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