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頭背村

陂頭背村,位於龍城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0.3千米。相鄰村有建新村、西湖村、輋嚇村。該村始建於清代,鄧姓遷此建村。鄧姓先祖剛來龍崗時定居在鯗嚇村九門地(現龍崗中心城公園處),後搬到此地。建村時共建了15座房屋,其後陸續有泰嚇村人前來建屋居住,逐漸形成村落。因位於水庫背面,“陂頭”在客家話中是水庫的意思,故取名陂頭背村;曾用名鶴田埔。該村地處丘陵地帶,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北面求水頂山海拔16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陂頭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愛聯社區
  • 地理位置:龍城街道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區龍城街道愛聯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鄧姓和李姓。第一大姓為鄧姓,西晉末年從河南南陽遷至廣東梅州;清代遷至此地。第二大姓為李姓,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從福建寧化遷至今廣東五華;清代從今五華遷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140人,其中男性75人,女性65人;80歲以上3人,最年長者84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35人。非戶籍外來人口4872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4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法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改革開放前該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紅薯、玉米等。
改革開放後開始發展工業物業。1992年興建了第一棟工業廠房,村集體有了租賃收入。1998年興建村集體辦公大樓,集體經濟也逐漸發展起來。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品有春節的松糕、米餅、煎堆、油角、蘿蔔糕,清明節的茶果、油果等。龍翔大道和如意路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初期通電,1989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1年通電話,1995年通自來水,2000年通網際網路。村內設有文龍學校(國小),2015年有6個年級,16個班,在校學生628人、教職工46人。有籃球場和藏書約500冊的圖書室。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4座。代表性民居為陂頭背老屋,建於民國時期,坐西朝東,面國65米,進深35米,占地面積2275平方米,由鄧氏宗祠和四排房屋組成。鄧氏宗祠位於東面,重建於1970年,單間一進,占地面積約80平方米。老屋以三間兩廊帶天井、閣樓的居多,以一條天面分隔左右,不規則的各建兩排,土木結構,現比較破敗。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鄧姓組織族人前往大埔桃源參加春祭先祖鄧太乙活動。
代表性人物:鄧斌(1918-2008),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戰士。抗日戰爭時期,鄧斌和劉黑仔等組成短槍隊,殺敵除奸。1944年在香港新界營救美軍飛虎隊飛行員克爾中尉。後北撤山東參加了淮海戰役等多次戰鬥。2014年,鄧斌後人鄧力平等赴美拍攝紀錄片《營救克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