軧國

軧國,西周諸侯國。“軧”與“泜”相通,即因處泜水(今槐河)流域而得名。軧國的都城在今元氏縣西張村附近,軧國的疆域就在今元氏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軧國
  • 時間:公元前770年
  • 滅亡時間:公元前662年
  • 地址:河北省元氏縣西張村村東
考古發現,銘文記載,歷史沿革,

考古發現

軧國不見於文獻,考古發現證明了軧國的存在。1978年在河北省元氏縣西張村村東,當地俗稱“霸王崗”的西周遺址中部,發現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西周墓,為軧國貴族墓葬,出土了青銅器、玉器、車馬器等重要遺物。尤其是出土了珍貴的銘文青銅器,青銅器銘文證實周初國的存在,及其地理位置。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繼位,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西),史稱東周。此時,王室日衰,諸侯紛爭,進入春秋時期。這時,鮮虞、肥子、鼓等戎狄乘機南下攻。大約在公元前662年(周惠王十五年)前後滅掉了軧國。

銘文記載

軧國一名於史無征,系由河北省元氏縣西張村銅器銘文的出土而得知。
1978年3月,在元氏縣南西張村村東一土崗上,發現西周遺址和墓葬,該村鄰槐河,槐河自西而東至村北而又折而南流。經考古鑽探,崗下有文化層的地方東西長180米,南北寬160米,總面積28800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在該遺址採集到西周時代的石斧、陶片,東周時的筒瓦捲雲紋半瓦當和一件碗狀豆,另外還採集到三件鹿角,有切鋸痕。從採集到的遺物看,該遺址為西周晚期遺址,東周時代曾繼續延用,東周以後可能廢棄了。
在遺址內發現有西周墓,出土銅器34件,其中多件有銘文,最重要的器銘是《臣諫簋》和《叔 父卣》。《臣諫簋》的內容如下:
惟戎大出於 ,邢侯搏戎,誕令臣諫以□□亞旅出於 ,從王□□。[臣]諫曰:‘拜手稽首,臣諫□亡,母弟引庸又(有)長子□余 ( )皇辟侯,令 服。’[作]朕皇文考寶 。惟用□康令於皇辟侯, □□。
前六行銘文的大意是說戎人大舉出於地,邢侯對戎作戰,命臣諫率領一支軍隊(即銘文所說的“亞旅”)駐紮於 地;臣諫向邢侯稟告說自己的兒子已經死亡,而胞弟引則有長子(名字已缺),把他託交給邢侯,叫他學習政事。《叔 父卣》的內容如下:
吊叔 父曰:余考,不克御事,唯汝倏其敬 乃身,毋尚為小子。余兄為汝茲小郁
彝,汝其用饗乃群侯逆a出內使人。嗚呼,倏,敬哉!茲小彝妹吹,見余,唯用aa汝。
銘文是記錄叔 父的話,大意是說我已年老,不能管理政務,倏你要謹慎地修飭自身,不可再以為自己年少。兄長我給你製作這小酒器,你用它宴享你的君上 侯,招待使臣。倏你要謹慎,這件小酒器不要毀掉,你見我的時候,我還要用它請你品嘗。
《臣諫簋》和《叔 父卣》的關係,李學勤、唐雲明認為《臣諫簋》是西周成康之際的器物,《叔 父卣》是康王時期甚至更晚時期的器物;倏是 侯之臣,也是西張村周墓的墓主。倏的兄長名諫,是邢國的大臣,奉邢侯之命率軍駐居於 以御戎人。諫和叔 父是同一人。如此看來,《臣諫簋》是諫受命統兵出居於 地期間,因自己的兒子死亡而提出選擇長侄入朝繼承自己的官職;《叔 父卣》是叔 父,亦即諫作國執政大臣期間,因年老不能理政而作器以告誡其弟倏。

歷史沿革

銘文中出現“軧”、“軧侯”,表明西周時期,至遲自成王時期起,邢國北部就存在著一個軧國,據李學勤唐雲明考定,西張村周墓的墓主下葬年代應在昭王時期,則軧國起碼一直存續到昭王時期以致以後。軧國是今石家莊地區的一個主要方國。從銘文所揭示的內容看,軧國與邢國的關係甚深,似乎是受邢侯所保護的小國。
軧國的得名或許與地處泜水流域有關。《漢書·地理志上》常山郡元氏縣條:“泜水(原文誤作“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窮泉谷,東至堂陽入黃河。”《說文解字》:“泜水在常山。”《大清一統志》云:“槐河源出贊皇縣西,東北流入順德府境,逕元氏縣南,又東流入高邑縣界,即古泜水,訛為‘沮水’者也,此為北泜水。”今日槐河就是古代的泜水,軧國正處於泜水之濱。軧國之都當在今西張村附近一帶。
軧國的族源不詳。魏建震《三代河北中南部古國古部族考》一文據《大戴禮記·帝系》所言“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 水”和《國語》卷10《晉語四》所言“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唯青陽與夷鼓皆我己姓”,推測軧國有可能為傳說中的黃帝後裔所建。當周王朝建立之後,軧國與其他許多夏商舊國轉而臣服於周。
軧國滅於誰手,史無記載,但從公元前659年邢國遷都夷儀以避北戎來看,軧國大約亡於北戎。軧國的地理位置南鄰邢國,處在戎狄經常出沒的要衝上,邢國不能自保,軧國更難獨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