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力

軟力:是指以社會構成為載體,通過柔性方式主導意識形態的相互作用。軟力與“”力的辨證關係是 “硬力”和“軟力”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軟力
  • 外文名:Soft power
  • 特徵:以社會構成為載體
  • 方式:柔性方式
軟力的核心,軟力的特點,“硬”力對軟力起支撐作用,軟力的提升是硬力發展的前提,二者相互依靠、相互促進、螺旋上升,

軟力的核心

軟力是什麼?中國國際投資促進會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副主席易木用詩一般的語言說:“軟力是審美追求,是心靈世界,是文化性格,是生活願望,是審美情趣。軟力是本真的生存,是鮮活的生命,是理性的謙卑,是宗教的精神,是人性的關懷。”山西青年學者崔龍斌則認為,“軟力”是人類通過意識改變物質或精神運動狀態的一種作用,是人類智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當人類面對更多的挑戰而日益感到無能為力時, 人類的生存力量就發生了最生動的一次嬗變, 那就是對軟力更加自覺、更加廣泛的套用。他說:“‘軟力’不是我們的創造,只是我們的發現。因為這種力量從一開始就根植於人類的生存行為之中。魅力、魄力、感召力,以及制度的力量、文化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方法的力量等各種無形的力量時刻在個體、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的生存與發展中發揮著它的固有作用。如何找到一個恰當的概念,將各種無形的力量歸納總結出來,並以這一新的概念為切入點,剖析社會發展的規律,成為我們思考的課題。”
崔龍斌的《軟力論》一書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也成為研討會上一個熱門話題。該書以“軟力”這一概念為線索,剖析了從個體到社會方方面面的軟力的積聚、耗散的運行規律。他將影響個體生存軌跡的一切力量劃分為欲望、理智、素質、情感、環境和方式六種軟力,並將個體的命運規律歸結為六力的相鉗與互化。另一方面,在研究個體的基礎上發現,人類社會結構形成演變的本質規律是由個體六種軟力遞歸而來的社會六種軟力——政治(理智軟力之遞歸)、經濟(欲望軟力之遞歸)、文化(素質軟力之遞歸)、道德(情感軟力之遞歸)、制度(方式軟力之遞歸)、環境(環境軟力之遞歸)。中央政策研究室信息局副局長於德寶認為該書選題新,內容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立足開放,邏輯嚴謹,文風樸實,充滿愛國激情、創新勇氣和學術智慧。他認為,文化是軟實力的核心。大力加強我們的軟實力,就要構建軟實力發展的戰略目標,提升國家形象與國際威望,探索外交新思維,擴大中華文化的吸引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改善和完善有關制度,增進軟實力與硬實力的諧調發展。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萬鵬飛認為,對“軟力”“軟實力”的概念要進行深入研究,釐清概念,開拓思路。他提醒大家關注關於這一話題的跨學科研究現象。據他介紹,國內外不同學科的很多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對“軟實力”的話題做過相關的研究與闡述。確實,在世界多極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軟力”“軟實力”在各個國家、地區和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引起世人的關注。

軟力的特點

(一)軟力的能力結構具有合成性。它包括:方向力、承載力、文化力、影響力、說服力、感召力、凝聚力、吸引力等;
(二)軟力的實施方為國家、區域、企業和個人,同時其在軟力的作用下可轉化為受力方;
(三)施加軟力的目的是使一方在未受任何明顯脅迫或進行交易的情況下認可施力方的觀點並隨從施力方的意圖做事;
(四)軟力並非總能轉換為能達到預期結果的現實的力量 ,要想轉換成功,潛在軟力的客觀手段必須對特定觀眾有吸引;
(五)軟力的資源是機構體制、價值觀、文化、政策、人力資源等無形有質的客觀存在;
(六)軟力的實現手段具有多樣性,例如國家的推廣文化外交政策,企業的人力資源培訓,個人的養成教育等。

“硬”力對軟力起支撐作用

⑴“硬”力為軟力的提升創造條件。其一,文化、價值觀等的傳播需要以物質為載體。其二,文化產業之外的其他機構也構成一國文化的載體,為一國軟力做出重要的貢獻。其三,文化、價值觀、制度和政策等的宣傳與推介也需要以一定的基礎設施為前提。⑵“硬”力的發展可以推動軟力的提升。在這一點上,中華民族的復興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國的經濟活力是其日益增長的實力的核心——不僅是“硬”力的核心,而且是軟力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推動力。中國不得不承認是其經濟成長喚起了全球人學習漢語的熱情。即使中國的文化具有經濟利益之外的、獨立的價值,國外的人們也最終會發現這種價值並被中國文化本身所吸引,但是至少大多數人的興趣首先是被經濟利益激發出來的,只是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而了解了這種文化之後才對文化本身產生興趣,文化本身的魅力才得以彰顯,價值才得以實現。沒有經濟實力的迅猛增長,中國文化充其量只能吸引國外某些知識精英的青睞,存在於有限的學者書齋之中。在這種意義上,“硬”力的發展和強大對於文化軟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⑶.“硬”力的發展為軟力要素的合理性、先進性提供證明。硬力的強大證明了文化、政治價值觀、制度、國民素質等資源的合理性或先進性,從而增強了這些資源的吸引力。

軟力的提升是硬力發展的前提

馬克斯韋伯認為,宗教觀念與習俗的某些轉型是資本主義在西方興起的文化前提。20世紀下半葉的西方新制度經濟學家們則發現,沒有一系列制度的變遷,一次又一次的技術革命都將是“不可能任務”。中國的改革開放,則以切近的事實有力地宣告:適宜的政策和制度創新是經濟實力迅猛發展的基礎。美國耶魯法學院法學教授蔡美兒(Amy Chua)指出,“按所處時代衡量,歷史上所有超級強國在崛起過程中,都是極為多元和寬容的。實際上,在所有事例中,寬容是實現霸權不可或缺的因素。令人吃驚的是,帝國的衰落多次與不寬容和排外巧合在一起。”“因此,要獲得全球主導權(即:一個社會不僅僅是一個地區性大國,還是一個超級強國),寬容是必要條件。”寬容是一種體現於國家政策、制度和文化之中的態度,也是一種價值觀。這兩句話明白無誤地證明了強權對於寬容的依賴性。這些說明的都是軟力的提升是硬力發展的前提條件。

二者相互依靠、相互促進、螺旋上升

軟與硬沒有對立性,更多的是互補性,代表事物的兩個方面,並且二者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轉化。以英特爾為例,英特爾公司的核心處理器技術在業界長期處於領先水平,這種持續頂尖的硬力代表了該企業的軟力,其影響力來自於英特爾在市場和業界長期積累下來的形成的硬技術權威,因而它能整合協調全球資源,做全球化公司。而英特爾公司能夠持續保持技術領先水平,在於他長期堅持創新所積累的軟力已內化為企業的核心生存力,形成了特有的“創新永動機”個性,使其硬體技術幾乎做到極致的水平,無人匹敵,於是,英特爾在“創新永動機”的推動下,又開始向個性化軟體技術發展。這無不證明了“硬到極處是為軟,軟到極處是為硬”的轉化道理。當然,像英特爾、微軟這樣能做到軟力與硬力旗鼓相當的企業,在全球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的。畢竟絕大多數企業還奔波在環境生存與基本生存之間,更多的是在做大做強硬力,但因為缺乏軟力經營的智慧,硬力的發展往往力不從心,舉步維艱。企業生存管理專家、企業未來生存管理思想創立者鄧正紅先生認為,企業軟力與硬力如果不相匹配,相互之間不但難以促進轉化,企業的發展就會失去平衡,生存能力就變得十分脆弱,抗風險能力大大降低。企業軟力與硬力正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二者不可偏廢,缺一不可。就現在情況來看,大多數企業存在軟力缺失或脆弱的症狀,如果能引入先進的現代化管理手段和工具,並將企業價值理念融入其中,不但能大大改善內部組織結構,提升經營管理水平,而且企業軟力也會在先進的硬力基礎上得到強化和提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