軔

軔(rèn),漢字,古人駕車,行進時,需要停車,御者拉緊韁繩,駕車的馬就停步,車也停住了。車不用時,防止車輪滾動,則要在車輪前,墊塞物件加以阻擋。通常較為簡便的,常用木頭削成楔形,塞在輪下。這塊木塞,古人稱為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軔
  • 拼音:rèn
  • 注音:ㄖㄣˋ
  • 鄭碼:HEYS
  • U:8F6B
  • GBK:E9ED
  • 筆畫數:7
  • 部首:車
  • 筆順編號:1521534
詞性一,詞性二,詞性三,詞源,古籍解釋,

詞性一

<名>
軔
形聲從車,刃聲。本義:支住車輪使其不能轉動的木頭
同本義[a piece of wood serving as a brake to halt a carriage]
軔,礙車也。——《說文》
車不發軔。——《淮南子·兵略》。註:“車下支。”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吾至乎縣圃。——《楚辭·離騷》
通“仞”。古時的一種長度單位 [an ancient measure of varying lengths] 。一軔為八尺。
掘井九軔而不及泉。——《孟子
車輪 [wheel]
水漸軔以凝冱。——《文選》。李善注引顏延年《篡要解》曰:“車輪謂之軔。”

詞性二

<形>
軔構造剖析圖軔構造剖析圖
柔弱;懶散 [weak;sluggish]
通“韌”。柔軟而堅固 [pliable but tough]
凡用兵者攻堅則軔。——《管子·制分》

詞性三

<動>
引申為阻止 [block]
陛下嘗軔車於趙矣。——《戰國策·秦策》。註:“軔車,止仕也。”
遂以頭軔乘輿輪。——《後漢書》

詞源

用木頭做成的車軔,因年代久遠,不易保存。上世紀80年代,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的陪葬坑中發掘出土的兩輛銅車時,在車輪附近發現了四件銅鑄的車軔。每件各用兩塊長而寬,另兩塊短而窄的銅條構成一個四方框架;前後框條各長14.4厘米,寬13.2厘米,高0.6厘米,並有低矮足。框條中部特鑄出凹缺。上下框條各長13.2厘米,寬7.2厘米。框條平面無凹缺。構成方框的內口徑,長10厘米,寬7.2厘米。車輪置於凹缺處,阻止前後滾動,要比單塞一塊楔形木頭,穩妥得多。
車輛啟動,必需取走車軔。所以古人往往把“啟程”“出發”稱做發軔。《夜讀拾得錄(一0二)·以頭作軔》一文中,提到申屠剛勸諫漢光武帝劉秀,因隴蜀未平,不宜出遊。曾以頭作車軔,阻擋劉秀外出的車輛,用意甚明。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而振切,音刃。《說文》礙車也。《徐曰》止輪之轉,其物名軔。
止物之行皆曰軔。《後漢·申屠剛傳》光武嘗欲出遊,剛諫不聽,遂以頭軔乘輿輪。《注》謂以頭止車輪也。
去軔,輪動而車行,故凡事始啟行曰發軔。《屈原·離騷》朝發軔於天津。
《後漢·馮衍傳》發軔新豐兮徘徊鎬京。
與仞同。《孟子》掘井九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