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氏祭典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軒轅氏祭典
  • 主題詞:軒轅氏,祭典,民俗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西漢初年
  • 認證時間:2007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保護措施,

簡介

縉雲“祭祀軒轅氏”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東晉年間縉雲山建起了“縉雲堂”,唐天寶年間,唐玄宗敕改“縉雲堂”為“黃帝祠宇”。縉雲是中國南方祭祀軒轅黃帝的唯一場所。世代傳承至今的縉雲民間軒轅氏祭祀,分春(清明)、秋(重陽)二祭,春為民祭,秋為公祭,每逢3、6、9年份為大祭。祭拜人員分主祭、陪祭、參祭等。加強對軒轅氏祭典的保護,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凝聚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舉措。縉雲軒轅黃帝祭祀典禮每年都吸引了縉雲旅台同鄉會一、二、三代縉籍台胞參加,進一步增強了海峽兩岸同根共源共識,加強了海峽兩岸交流與合作。

歷史淵源

縉雲祭祀軒轅氏始於西漢初年,數千年來,流存著軒轅氏在仙都鼎湖峰馭龍升天等許多傳說和有關黃帝的文獻記載,遠播江南各地,形成了積澱深厚,源遠流長的黃帝文化,從而使縉雲成為南方祭祀軒轅氏的唯一場所。
上古時期,江南一帶的人們祭拜黃帝,都在仙都蒼龍峽口的鼎湖峰腳下。到晉代(公元330—334)在此建“縉雲堂”,為南方人民祭祀黃帝的最早建築物。唐天寶年間(公元648)地方官員奉旨擴建,改名“黃帝祠宇”,時李白從叔著名小篆書法家李陽冰任縉雲縣令,親書“黃帝祠宇”碑,並把民間聯合族祭的形式上升為官府祭祀。從此,祭祀黃帝的“北陵南祠”格局開始形成,每年清明、重陽官民共祭,香火興盛。現尚流存節度判官李季員《仙都山銘》、戶部郎中張鷺《仙都山銘》、殿中侍御史韋《仙都山銘》三篇祭文。宋代時,宋真宗、宋仁宗等都曾派大臣到縉雲仙都祭祀黃帝,天禧四年(公元1020),宋真宗派員到仙都祭黃帝時還投放了信物金龍玉簡,於1997年出土,現收藏於縉雲博物館。宋朝崇道,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下詔,賜改“黃帝祠宇”為“玉虛宮”,清初,玉虛宮毀於戰火。

基本內容

世代傳承至今的縉雲民間軒轅氏祭祀,分春(清明)、秋(重陽)二祭,春為民祭,秋為公祭,每逢3、6、9年份為大祭。祭拜人員分主祭、陪祭、參祭等。祭祀禮儀設擊鼓、撞鐘、恭讀祭文、獻三牲五穀、獻黃酒鮮花、獻祭樂祭舞等,氣氛莊重熱烈。祭典期間,鋼叉、板(布)龍、板獅、竹馬、旱船、秧歌、腰鼓、銅鈿鞭、啞背瘋等各種地方民間表演活動豐富多彩。近年來,祭典規模逐步擴大,參與活動的民眾遍及全縣560多個村,活動覆蓋面達87%,同時還吸引了鄰近縣市及陝西黃陵、河南新鄭大批民眾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人前來參加。

主要價值

黃帝文化是歷朝歷代華夏祖先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文化的源泉,加強對軒轅氏祭典的保護,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凝聚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舉措。縉雲軒轅黃帝祭祀典禮每年都吸引了縉雲旅台同鄉會一、二、三代縉籍台胞參加,進一步增強了海峽兩岸同根共源共識,加強了海峽兩岸交流與合作。

保護措施

1998年縉雲縣人民政府組織重修“黃帝祠宇”後,每年舉行兩次祭典活動,清明節民祭、重陽節公祭。2006年起,公祭規格由原縉雲縣人民政府主祭提升為麗水市人民政府主祭。迄今已舉行祭祀黃帝典禮22次,祭典活動規模宏大,影響廣泛。2007年6月,《軒轅氏祭典》項目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1月,《清明節·仙都軒轅氏祭典》被命名為浙江省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基地。
從2000年開始,縉雲縣多次組織召開跨國界的黃帝文化學術研討會。我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先秦史學會、隋唐史學會、中國社科院等院校團體,北京、上海、南京、陝西及本省等相關專家學者,加拿大、日本、以色列、韓國等著名專家學者,齊聚仙都,共同探討縉雲黃帝文化的淵源和內涵,並從各個角度論證了縉雲作為江南黃帝文化輻射中心的地位。
縉雲縣還專門成立黃帝文化開發辦公室、黃帝文化研究會、仙都文化開發處,就縉雲黃帝文化結合本地旅遊開發及經濟發展等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開展深入研究,大力促進我國港澳台地區及東南亞華人來縉雲仙都尋根祭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